《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打造硅谷式创新创业中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1-17
  • 苏州纳米所积极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骨干引领作用,秉持“服务纳米科技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建所理念,通过“公共平台+育成中心”软硬结合的模式,整合科技创新资源。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以下简称“苏州纳米所”)成立于2006年,由中国科学院与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和苏州工业园区共同出资创建。2017年6月,苏州纳米所入选第二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近年来,苏州纳米所积极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骨干引领作用,秉持“服务纳米科技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建所理念,通过“公共平台+育成中心”软硬结合的模式,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把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截至2019年初,累计服务943家高科技企业,其中估值过亿元的企业约90家;培训职业技能人才超过6700人次;孵化高科技企业200余家,为地方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超过1400人;开展各类双创活动近150场;为地方引进高端创新创业团队超过200个,实现新增就业超过4400人,累计为地方新增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

    01

    强化“硬核”动力打造双创开放支撑平台

    苏州纳米所围绕区域重点发展产业,打造服务于创新创业的高水平技术服务平台,力争突破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进一步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加强服务能力的建设,使创新创业者能以“轻资产、低门槛”的方式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加速成长为科技和产业界的领军者,培育壮大新动能,打造技术创新策源地。

    一是建设大科学装置,打造技术创新源头。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是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标准在建的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为一体的纳米领域大科学装置。通过超高真空管道连接各功能设备,解决传统超净间模式中难以解决的尘埃、表面氧化和吸附等污染问题。建成后将在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与器件领域形成一个世界级研发平台,为江苏省乃至全国智能制造、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以及推动创业创新浪潮提供重要支撑。

    二是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苏州纳米所先后建设了纳米加工、测试分析、纳米生化和喷墨打印4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委托加工、技术支持、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累计服务企业超过74万机时,对外服务机时占对外服务机时的70%以上,总服务额超过3.7亿元,培训人次约2.2万人次,累计服务企业超过1000家。同时,联合中国科学院32家在苏分支机构平台,形成纳米技术、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系列平台群,涵盖从研发、小试、中试放大到生产报批创新链全流程的平台服务体系。为纳米新材料、新能源、微纳制造等多领域的企业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创新服务和加工、测试分析、咨询、人才培养服务。

    02

    积蓄“软核”韧力 完善双创产业服务体系

    为推动双创工作深入发展,促进创新创业全面升级,苏州纳米所积极整合科技人才资源和地方优势资源,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结合,实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营造优质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一是培育双创人才队伍,打造人才支撑体系。苏州纳米所通过全球招聘、人才政策引进和柔性引智等多种方式聚集了一支纳米技术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队伍。引进和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包括国家杰出青年7人、国家相关人才计划23人、国家相关人才计划3人、国家创新推进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4人、国务院政府特贴6人、国家相关人才计划2人、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41人、中国科学院创新国际团队2个、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会员24人、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3人。2016年,纳米所被授予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国家外专局“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称号。

    二是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中国科学院与苏州市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苏州科技服务网络(STS)苏州中心(以下简称“STS苏州中心”),吸引中国科学院创新创业资源在苏州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生产力,探索科技项目培育孵化的新模式和新体系。在STS苏州中心的统筹协调推进下,截至目前,苏州市已与中国科学院22个院所合作共建各类所级载体平台32家,建设总经费超过60亿元,规划基础设施面积157万平方米,已建成使用面积53.8万平方米;已建研发中心(专业实验室)126个,仪器设备总值近10亿元,其中拥有大型(单价5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800余台(套);引进各级、各类高端人才超过800人,其中获政府人才计划支持人员500人以上。累计引进450余个科技型企业落户苏州,其中180余个项目获得江苏省各级人才政策支持。每年通过中国科学院与苏州市的合作,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孵化出新纳晶、纳维科技、中科亿海等创新型企业,与欧菲光、飞翔集团、保利协鑫、华昌化工等企业联合成立了企业研究院。目前为止,落户苏州的中国科学院院所级平台人员(不含人才创业企业人员)超过4200人,初步形成了中国科学院在苏州的双创“集团军”。

    三是共建新兴产业社区,打造纳米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苏州纳米所依托中国科学院在苏分支机构的科研创新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借助苏州市政策、市场、产业等优势,构建高技术创新平台和企业培育平台,促进纳米技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产业核心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苏州纳米所双创示范基地产业社区,构建“研究部+公共技术平台+青年创新工场+产业社区”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实现科技创新从原创成果到应用研发再到创业投资、技术转移,最终形成收益、反哺原始创新的循环模式,从而推动完善科技引领创新、创业培育科技新动能的双创生态链。

    03

    与多地政府联合共建创新创业中心

    作为院地共建的国家级研究所,苏州纳米所建所伊始即确立了“为江苏省及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的目标,把推动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确定为核心战略。不仅如此,苏州纳米所还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面向全国复制推广“研究部+青年创业工场+产业社区”的苏州纳米产业发展模式,与多地政府联合共建若干新兴产业高地,打造硅谷式“创新创业中心”。

    2016年,苏州纳米所与南昌县人民政府、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同建立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南昌研究院,这是苏州纳米所面向全国推广复制“创新创业生态圈”成功经验的首个输出项目,目前南昌研究院纳米材料及相关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南昌市纳米碳材料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一期投入6000万元,围绕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新材料在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重点建设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及院企联合研发中心。现有分析测试中心、院企共建石墨烯应用技术联合工程中心、活性炭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平台规划建设面积4000m²,目前已建成实验办公面积近2000m²,拥有各类研发、检测设备60余台套,资产近千万元,承担省地及企业项目1000余万元,申请专利12项。

    同年12月,苏州纳米所与张家港市人民政府、张家港高新区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张家港研究院,致力于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等领域的共性技术研发、外延技术服务、公共检测平台建设、人才项目引进和产业化,搭建半导体外延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检测平台,创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研究院位于张家港高新区纳米产业园内,占地55亩,总建筑面积为7.1万m²,总投资4.5亿元。

    2017年10月,苏州纳米所、苏州市吴中区政府、吴中高新区管委会三方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国家双创吴中示范基地。自2018年6月正式投入运营以来,该基地在运营实体建设、产业项目引进、企业人才项目服务和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截至目前,累计引进21个产业化项目落户基地,行业涉及机器人、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大数据、科技金融服务等高新技术相关领域。

    2018年9月,苏州纳米所与银川市科技局签署《关于共建银川(苏州)飞地科研成果育成平台合作协议》。平台设在苏州,办公和运营场地由苏州纳米所提供,面积在1000m²左右。平台主要面向宁夏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快探索创新跨区域预孵化、到岸再孵化、加速器产业化等体制机制,有针对性地推进开放式创新,既为苏州纳米所打造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服务,又带动宁夏地区创新创业工作,引导和带动宁夏地区整体快速发展。

    2018年11月,苏州纳米所与佛山市政府、佛山市南海区政府经友好协商,决定在佛山市南海区共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广东(佛山)研究院,投入不少于12亿元建设经费。佛山研究院将充分发挥自身科研平台和人才团队优势,打造纳米技术、半导体等高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助力佛山市南海区构建“两高四新”的现代产业体系。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560553
相关报告
  • 《2018中国·丹徒新材料创新创业大赛苏州分站赛圆满落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05
    • 11月3日,2018中国·丹徒新材料创新创业大赛苏州分站赛在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举办。10个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项目从21个现场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将参与决赛角逐。 本次大赛由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镇江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丹徒区人民政府、丹徒区委组织部支持,丹徒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丹徒新城党工委、丹徒区宜城街道党工委主办,江苏材智汇创业服务有限公司、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新材料产业科技服务中心承办。 大赛旨在瞄准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高端装备材料、增材制造、食品工程、新能源、先进环保等重点领域,借助承办单位—材智汇在线产业技术研究院庞大的专家团队,通过“项目征集、辅导优化、路演竞赛、创投对接、宣传推介”等一体化服务将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资源集聚到丹徒新城,推动丹徒新城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进程。 3日下午,大赛评审专家对21个参赛项目进行技术先进性及产业化可行性的路演评判。“新型有机-无机纳米骨修复材料”、“基于高温合金3D打印和MIM技术在军用和5G市场应用及产业化”、“晶特晶体”、“超浸润油水分离膜及全套油水分离装备”、“新一代半导体深紫外UV B_C LED外延芯片技术及大功率深紫外光源UVC”、“疫苗冷链储运全程监测热敏标签-VVM”、“环保型纳米自润滑涂料及涂层制备技术”、“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电话语音客服系统”、“OLED光电材料产业化”、“泰尚新材料”等项目晋级决赛。11月下旬,大赛决赛将在材智汇·丹徒众创空间举办,届时这10个优质项目将与南京分站赛、武汉分站赛晋级的项目进行最终比拼。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纳米器件与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张双益先生首先致欢迎词。他指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与未来产业发展,开展相关领域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他希望,通过此次大赛,能够更好的集聚知识、技术、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融入经济社会创新价值链。 镇江市丹徒新城党工委副书记戴圆先生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正好是丹徒新城建设20周年。近年来,丹徒新城大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不断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环境,人才规模持续壮大,人才结构日趋合理,人才质量不断提高。一大批高端人才团队的加速集聚,为新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可靠支撑。他希望更多的高端人才带着专利成果、资金项目来到丹徒创业。选择丹徒,就是选择机遇;投资丹徒,就是投资未来;牵手丹徒,就是牵手财富。丹徒新城一定会为广大人才提供最优质、最专业、最高效的服务。 丹徒新城位于镇江市南部,地处上海经济圈和南京经济圈交汇处,定位为“生态型、花园式、现代化”都市。经过20年的努力和发展,新城逐渐成为了丹徒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镇江市主城区的副中心,成为了宜居宜业、群众向往的生态城市,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丹徒新城生态工业园于2002年启动建设,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园区入驻企业15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2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2015年园区被评为镇江市“三集”发展示范园区,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特色基地。
  • 《中国科学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揭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16
    • 中国科学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签约揭牌仪式暨科技合作工作会议在南昌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江西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主任刘奇,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易炼红出席签约仪式。 根据协议,中国科学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江西中心)将面向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重点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领域,集聚中国科学院及江西省创新资源,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示范,建设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和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引进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等要素紧密融合,提升江西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和带动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为江西创新型省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白春礼详细介绍了中国科学院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取得的丰硕成果。白春礼表示,共建产业创新平台,推动区域跨越发展是省院双方贯彻落实国务院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中部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部署,是面向江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核心需求的重要举措。自2003年正式建立科技合作关系以来,中国科学院和江西省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下一步中国科学院将进一步围绕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继续为新时期江西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做好科技支撑。 白春礼说,进一步做好院省合作工作,一是要以中国科学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成立为契机,积极探索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新道路和新模式;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战略合作,力争在稀土和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亚热带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共同打造特色学科和产业创新集群;三是梳理经济社会发展的“卡脖子”科技问题,集智攻关,构建相互交融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四是要积极推进双方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 刘奇对中国科学院长期以来对江西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推进创新江西建设,迫切需要与中国科学院保持更紧密、深入的合作。希望中国科学院以此次签约为契机,进一步支持江西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着力推动大科学装置在江西落户,更多团队、成果、项目、资源在江西扎根;着力推动江西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发展;着力研究推广生态环境治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和绿色制造、节能减排等先进技术;着力推动扶贫、扶智、扶技相结合,加大贫困地区科技扶贫力度;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为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创新支撑。 刘奇指出,江西将认真落实好省院会商合作事项,全力支持中国科学院江西中心建设,及时解决中国科学院江西中心建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为中国科学院人才团队在江西创新创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努力把中国科学院江西中心打造成省院科技合作的示范基地,推动省院合作结出创新的丰硕果实。 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院所与江西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国科学院江西中心签署了研发项目、创新平台、人才团队、产业基地等系列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结束后,白春礼、刘奇一行还考察了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西省科学院。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以来,已有30多家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与江西省开展了科技合作,产业化项目累计达100多项,累计为地方企业新增销售收入210亿元,新增利税35亿元。仅2017年,中国科学院与江西当地企业的各类合作项目共达78项,合作领域涉及新材料、先进制造、环境保护、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年销售收入达56.1亿元,实现年度利税10.0亿元,折合社会效益51.0亿元。 中国科学院、江西省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