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纳米所积极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骨干引领作用,秉持“服务纳米科技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建所理念,通过“公共平台+育成中心”软硬结合的模式,整合科技创新资源。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以下简称“苏州纳米所”)成立于2006年,由中国科学院与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和苏州工业园区共同出资创建。2017年6月,苏州纳米所入选第二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近年来,苏州纳米所积极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骨干引领作用,秉持“服务纳米科技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建所理念,通过“公共平台+育成中心”软硬结合的模式,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把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截至2019年初,累计服务943家高科技企业,其中估值过亿元的企业约90家;培训职业技能人才超过6700人次;孵化高科技企业200余家,为地方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超过1400人;开展各类双创活动近150场;为地方引进高端创新创业团队超过200个,实现新增就业超过4400人,累计为地方新增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
01
强化“硬核”动力打造双创开放支撑平台
苏州纳米所围绕区域重点发展产业,打造服务于创新创业的高水平技术服务平台,力争突破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进一步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加强服务能力的建设,使创新创业者能以“轻资产、低门槛”的方式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加速成长为科技和产业界的领军者,培育壮大新动能,打造技术创新策源地。
一是建设大科学装置,打造技术创新源头。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是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标准在建的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为一体的纳米领域大科学装置。通过超高真空管道连接各功能设备,解决传统超净间模式中难以解决的尘埃、表面氧化和吸附等污染问题。建成后将在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与器件领域形成一个世界级研发平台,为江苏省乃至全国智能制造、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以及推动创业创新浪潮提供重要支撑。
二是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苏州纳米所先后建设了纳米加工、测试分析、纳米生化和喷墨打印4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委托加工、技术支持、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累计服务企业超过74万机时,对外服务机时占对外服务机时的70%以上,总服务额超过3.7亿元,培训人次约2.2万人次,累计服务企业超过1000家。同时,联合中国科学院32家在苏分支机构平台,形成纳米技术、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系列平台群,涵盖从研发、小试、中试放大到生产报批创新链全流程的平台服务体系。为纳米新材料、新能源、微纳制造等多领域的企业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创新服务和加工、测试分析、咨询、人才培养服务。
02
积蓄“软核”韧力 完善双创产业服务体系
为推动双创工作深入发展,促进创新创业全面升级,苏州纳米所积极整合科技人才资源和地方优势资源,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结合,实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营造优质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一是培育双创人才队伍,打造人才支撑体系。苏州纳米所通过全球招聘、人才政策引进和柔性引智等多种方式聚集了一支纳米技术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队伍。引进和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包括国家杰出青年7人、国家相关人才计划23人、国家相关人才计划3人、国家创新推进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4人、国务院政府特贴6人、国家相关人才计划2人、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41人、中国科学院创新国际团队2个、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会员24人、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3人。2016年,纳米所被授予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国家外专局“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称号。
二是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中国科学院与苏州市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苏州科技服务网络(STS)苏州中心(以下简称“STS苏州中心”),吸引中国科学院创新创业资源在苏州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生产力,探索科技项目培育孵化的新模式和新体系。在STS苏州中心的统筹协调推进下,截至目前,苏州市已与中国科学院22个院所合作共建各类所级载体平台32家,建设总经费超过60亿元,规划基础设施面积157万平方米,已建成使用面积53.8万平方米;已建研发中心(专业实验室)126个,仪器设备总值近10亿元,其中拥有大型(单价5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800余台(套);引进各级、各类高端人才超过800人,其中获政府人才计划支持人员500人以上。累计引进450余个科技型企业落户苏州,其中180余个项目获得江苏省各级人才政策支持。每年通过中国科学院与苏州市的合作,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孵化出新纳晶、纳维科技、中科亿海等创新型企业,与欧菲光、飞翔集团、保利协鑫、华昌化工等企业联合成立了企业研究院。目前为止,落户苏州的中国科学院院所级平台人员(不含人才创业企业人员)超过4200人,初步形成了中国科学院在苏州的双创“集团军”。
三是共建新兴产业社区,打造纳米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苏州纳米所依托中国科学院在苏分支机构的科研创新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借助苏州市政策、市场、产业等优势,构建高技术创新平台和企业培育平台,促进纳米技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产业核心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苏州纳米所双创示范基地产业社区,构建“研究部+公共技术平台+青年创新工场+产业社区”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实现科技创新从原创成果到应用研发再到创业投资、技术转移,最终形成收益、反哺原始创新的循环模式,从而推动完善科技引领创新、创业培育科技新动能的双创生态链。
03
与多地政府联合共建创新创业中心
作为院地共建的国家级研究所,苏州纳米所建所伊始即确立了“为江苏省及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的目标,把推动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确定为核心战略。不仅如此,苏州纳米所还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面向全国复制推广“研究部+青年创业工场+产业社区”的苏州纳米产业发展模式,与多地政府联合共建若干新兴产业高地,打造硅谷式“创新创业中心”。
2016年,苏州纳米所与南昌县人民政府、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同建立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南昌研究院,这是苏州纳米所面向全国推广复制“创新创业生态圈”成功经验的首个输出项目,目前南昌研究院纳米材料及相关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南昌市纳米碳材料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一期投入6000万元,围绕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新材料在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重点建设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及院企联合研发中心。现有分析测试中心、院企共建石墨烯应用技术联合工程中心、活性炭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平台规划建设面积4000m²,目前已建成实验办公面积近2000m²,拥有各类研发、检测设备60余台套,资产近千万元,承担省地及企业项目1000余万元,申请专利12项。
同年12月,苏州纳米所与张家港市人民政府、张家港高新区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张家港研究院,致力于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等领域的共性技术研发、外延技术服务、公共检测平台建设、人才项目引进和产业化,搭建半导体外延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检测平台,创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研究院位于张家港高新区纳米产业园内,占地55亩,总建筑面积为7.1万m²,总投资4.5亿元。
2017年10月,苏州纳米所、苏州市吴中区政府、吴中高新区管委会三方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国家双创吴中示范基地。自2018年6月正式投入运营以来,该基地在运营实体建设、产业项目引进、企业人才项目服务和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截至目前,累计引进21个产业化项目落户基地,行业涉及机器人、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大数据、科技金融服务等高新技术相关领域。
2018年9月,苏州纳米所与银川市科技局签署《关于共建银川(苏州)飞地科研成果育成平台合作协议》。平台设在苏州,办公和运营场地由苏州纳米所提供,面积在1000m²左右。平台主要面向宁夏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快探索创新跨区域预孵化、到岸再孵化、加速器产业化等体制机制,有针对性地推进开放式创新,既为苏州纳米所打造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服务,又带动宁夏地区创新创业工作,引导和带动宁夏地区整体快速发展。
2018年11月,苏州纳米所与佛山市政府、佛山市南海区政府经友好协商,决定在佛山市南海区共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广东(佛山)研究院,投入不少于12亿元建设经费。佛山研究院将充分发挥自身科研平台和人才团队优势,打造纳米技术、半导体等高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助力佛山市南海区构建“两高四新”的现代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