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下游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控技术示范”学术研讨会暨项目中期汇报交流会在江苏无锡召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14
  •  10 月 28 日至 31 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长江下游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控技术示范 ” 项目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了学术研讨会与项目中期汇报交流会。我国长期从事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项目专家组成员、相关企业代表及项目组主要成员等共计三十多家单位的 180 余人参加了会议。项目组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对会议特邀嘉宾报告进行了全程直播。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办,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承办。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安利大中华研究开发 - 技术法规及质量管理副总裁陈佳,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一处处长郑戈,无锡市高新区副区长,科技镇长团团长田丰在开幕式上致辞。项目首席科学家施卫明研究员简要介绍了项目 Logo 的设计含义,并对参会的各位代表表示热烈欢迎。   会议特别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和申建波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骆永明研究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赵同科研究员、浙江大学徐建明教授、环保部环境科学研究所席运官研究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黄红英研究员、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董刚强博士对农业绿色发展、有机类肥料研发关键技术、农业面源与重金属污染防控技术研究、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有机农业的生态环境效益评估等领域进行了深入讲解与探讨。特邀报告不仅吸引了参会代表的广泛兴趣,也吸引了大量网友通过直播平台观看,直播时间段累积观看人数达到近 6000 人次,直播结束后的点播量仍在不断上升。   项目中期进展交流会上,与会领导和项目专家组听取了项目及课题中期进展情况。指出该项目组织形式新颖、定位准确、状态良好,对下一步工作的实施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施卫明代表项目组对各位专家的指导表示感谢,表示将根据专家组建议进一步完善后期工作,努力创新、总结凝练成果。   据悉, “ 长江下游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控技术示范 ” 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牵头,联合农业环境领域的科研院所、 985 高校和重点地区农业院校以及地方企业等 13 家优势相关单位,组成拥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微生物学、植物学、食品科学等领域专家的跨学科研究团队。针对长江下游地区的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问题开展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预期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以及 10% 左右的绿色农产品生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在秸秆还田及配套农机技术管理、有机肥生产、农田氮 - 磷 - 水 - 药一体化管理等环节增加农民就业,增强农民的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与保护意识,带动农业清洁生产、环保型肥料、农药残留降解菌剂、重金属超积累植物资源化利用设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环境 - 资源 - 食品 - 健康的协调发展。

相关报告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沿淮矿业活动影响区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 召开启动会》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30
    • 2018 年7 月23 日至24 日,由南京土壤研究所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淮海粮食主产区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示范”02 课题“沿淮矿业活动影响区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编号2018YFD0800302 )启动会在南京土壤所召开。课题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安徽国祯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课题组成员以及项目首席专家等参加会议。 会上,课题负责人周静研究员简要介绍了课题任务、考核指标,参加单位分别介绍了各自已有研究成果以及子课题接下来2 年半时间内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项目首席专家周东美研究员针对各单位示范区的选择、研究方案、下一步工作计划逐一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指导建议。 会议指出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已给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安全带来了较严重的安全隐患,开展针对性的农田综合防治技术研发十分迫切和必要。采用多种技术(土壤钝化、低积累吸收品种、农艺调控措施以及生物移除)集成,构建高效、低成本和区域适用性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项目首席专家和课题负责人建议,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具有具体的标准化修复技术的实验方案;进一步明确技术考核指标,选择不同重金属污染土壤区域开展修复示范验证。最后,项目执行团队表示将严格按照项目任务要求,及时采纳相关专家建议和意见,保质保量,精益求精的逐步推进和完成科研和示范任务。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用于CO2捕集的高性能吸收剂/吸附材料及技术”项目年度交流会在杭州召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02
    • 2018年6月15日,由浙江大学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2017年立项项目“用于CO2捕集的高性能吸收剂/吸附材料及技术”,在杭州召开了项目年度交流会。项目咨询专家组陈健、梁志武、张建、张香平,项目牵头单位及参与单位科研管理部门代表、课题负责人和骨干成员,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姚强和责任专家马新宾,以及专项办相关负责人约6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项目负责人王勤辉从项目目标、考核指标、技术路线、课题设置、项目进展等方面介绍了项目基本情况,报告了项目年度任务及考核指标完成情况,总结了项目自2017年7月至今的阶段性成果。5个课题分别报告了年度研究进展、指标完成情况、阶段性研究成果和后续工作计划。与会专家在认真听取相关报告基础上,与项目团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重点围绕结合实际工程的烟气参数,加强吸收剂/吸附材料的循环/吸附容量、再生能耗、降解速率、磨损率等性能评价和经济性评价;进一步研究吸收剂在塑料填料塔、超重力CO2再生反应器和低能耗蒸汽直接抽提CO2再生工艺中的匹配技术;加强吸附材料在双流化床反应器中的性能评价;根据吸收剂关键参数构建、优化吸收剂体系模型等方面给出宝贵建议。 专项办负责人在讲话中希望项目团队进一步认真领会专项指南意图,把握项目总体目标,聚焦重点研究内容,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凝练项目创新点。他表示,要深刻理解国家战略需求,研究成果要与国家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同时,项目团队作为项目实施、管理的主体,要积极开展交流,实现智慧的管理;专项办将继续深化放管服,在项目管理中少管多服务。 该项目拟开发新型吸收剂和吸附材料,形成低能耗烟气CO2吸收/吸附捕集新工艺和技术。拟开发有机胺、功能化离子液体、非水基胺吸收剂和高温钙基、低温钙基、固体胺基吸附材料,强化CO2吸收/吸附分离传质过程的超重力床、双流化床等反应器设计研发和放大研究,并进行10万吨级/年烟气CO2吸收工业装置示范和千吨级/年烟气CO2吸附工业验证,为CO2捕集技术工业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