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粘膜肥大细胞能够捕获HIV-1病毒并调节CD4+T细胞的转染》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 门佩璇
  • 发布时间:2016-01-14
  • 胃肠粘膜是HIV-1病毒入侵和增殖的主要位点,HIV-1在细胞间的传播是病毒粘膜传播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部位,如皮肤、胃肠道和生殖道粘膜等,是病毒早期入侵机体的主要靶点。近年来,肥大细胞在抵御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入侵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有研究表明,肥大细胞在HIV感染女性的生殖器粘膜上密度显著增加。肠道肥大细胞表达有多种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可对抗各种病毒、寄生虫和细菌感染。然而,肥大细胞在HIV-1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

    日前,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王建华课题组的研究者联合中国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省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美国美国Tulane灵长类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开展研究,揭示了HIV-1黏膜感染(性传播)的新机制。研究结果已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上。

    研究从结肠癌旁组织黏膜中分离肥大细胞,发现其表达着多种HIV-1受体或辅佐受体,可被HIV-1直接感染;更为重要的是,肥大细胞还能表达C-型凝集素分子DC-SIGN、整合素α4β7及硫酸肝素等,作为HAF(HIV attachment factor)结合HIV-1,将捕捉到的感染性病毒颗粒传播给CD4+T细胞,从而扩大HIV-1病毒感染。

    该研究结果揭示了肠道粘膜肥大细胞在HIV-1传播中的潜在作用和分子机制,为制定相应的HIV-1黏膜感染阻断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基金委及科技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的资助。

相关报告
  • 《尽早启动联合抗病毒治疗能够降低外周血CD4 + T细胞携带HIV的频率从而达到持续抑制病毒的效果 》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门佩璇
    • 发布时间:2014-12-22
    • 背景:近期有研究报道,感染了HIV-1的新生儿于出生30小时时即启动联合抗病毒治疗(cART),在停止治疗后就不会在其血浆中将检测到病毒。该研究探讨了早期cART对持续性病毒抑制的作用。 方法:研究收集了3个加拿大医学中心的HIV-1感染母亲所产的婴儿,其均在出生后72小时内开始cART治疗。分别对其HIV血清学结果,HIV-1特异的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血浆内病毒量,HIV-1的DNA和RNA,和HLA的基因型进行分析。 结果:136名cART治疗的儿童中有12名(8.8%)通过垂直传播感染HIV。其中4名在治疗后达到了持续性的病毒抑制。HIV血清检测,HIV-1特异的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和病毒载量均是阴性的。HIV-1 DNA在CD4+ T细胞中没有检测到,而HIV-1 RNA被检测到19.5–130 拷贝/1.5 µg RNA。2名新生儿中的1名能够通过定量培养的方法检测到复制的病毒。 结论:HIV-1感染的新生儿在72小时内启动cART,将能够显著降低HIV-1的病毒库大小。终止cART治疗对于确定该患儿是否能够达到功能性的HIV感染治愈可能是必要的。
  • 《一种与IFN-γ+IL-2+ CD4+细胞和IFN-γ+ CD8+ T细胞相关的新型多级亚单位疫苗对结核感染的保护作用》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7-06
    • 蛋白质亚单位疫苗用于控制结核病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基于此,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博格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探讨了一种与IFN-γ+IL-2+CD4+细胞和IFN-γ+CD8+T细胞相关的新型多级亚单位疫苗对结核感染的保护作用,其相关成果于2015年3月30日发表在PLoS One上。 该项研究首先基于结核杆菌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从活动性结核患者、潜伏性结核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中获取42份全血标本,并利用其中的T细胞识别出5个参与结核发病机制的结核杆菌特异性抗原——Rv1813、Rv2660c、Ag85B、Rv2623和HspX;其次利用这些抗原合成了多级多聚蛋白A1D4作为一种潜在有效的新型亚单位疫苗;再次,研究人员利用佐剂MTO[单磷酸脂质A、6,6-二十二酸酯海藻糖(TDB)以及MF59的组分]对A1D4进行了乳化,并比较了经过乳化的A1D4与卡介苗在C57BL/6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 结果显示:根据A1D4特异性Th1型免疫反应来判断,可知A1D4与佐剂MTO联用对结核感染的保护作用要明显优于单用佐剂MTO。然而,依据小鼠肺和脾中的细菌载量以及肺组织中的病理变化来判断,发现A1D4的效力要弱于卡介苗;抗原特异性IL-2分泌细胞及其与分泌IL-2的CD4+T细胞进行不同程度的联用是有益的,且与卡介苗诱导的结核保护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抗原特异性IFN-γ+IL-2+CD4+T细胞是惟一一种由A1D4/MTO诱导的显著有效的生物标志物;A1D4/MTO免疫能够产生最大数量的抗原特异性IFN-γ+和IFN-γ+TNF-α+CD4+T细胞,可能与体内的抗原载量有关。此外,A1D4/MTO免疫通过模拟潜伏结核感染或可治愈结核患者的免疫模式,还可以产生最大数量的IFN-γ+CD8+T细胞。 综上所述,该研究基于多级抗原合成了一种新型结核疫苗,并利用潜伏结核感染动物模型对悬浮于MTO佐剂中的亚单位抗原A1D4进行了临床前评价,评价结果表明A1D4可能会提高卡介苗的接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