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中的慢性适应性脑深部刺激与常规刺激:一项盲法随机可行性试验》

  • 编译者: 苑亚坤
  • 发布时间:2024-10-25
  • 深部脑刺激 (DBS) 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帕金森病 (PD) 疗法,但缺乏对不断变化的临床和神经状态的动态响应。反馈控制可能会提高治疗效果,但最佳控制策略和 “适应性 ”神经刺激的额外好处尚不清楚。该研究中,研究人员介绍了一项盲法随机交叉试点试验的结果,该试验旨在确定 PD 个体特定运动体征的神经相关性以及使用这些信号驱动自适应 DBS 的可行性。从接受 DBS 植入运动波动的人群中招募了 4 名男性 PD 患者,每位患者接受适应性 DBS 和连续 DBS。研究确定了丘脑底核或运动皮层中夹带的 γ 振荡是所有 4 例患者高多巴胺能状态与低多巴胺能状态及其相关残余运动体征的最佳标志物。然后,证明了与临床优化的标准刺激相比,适应性刺激改善了运动症状和生活质量。这项试点试验的结果突出了基于数据驱动的神经信号选择在 PD 中个性化适应性神经刺激的前景。此外,这些发现为进一步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提供了基础,以评估个性化适应性神经刺激对 PD 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疗效。

    ClinicalTrials.gov 注册:NCT03582891。

相关报告
  • 《国产脑起搏器为帕金森患者带来更有针对性的精准治疗》

    • 来源专题: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 编译者:苑亚坤
    • 发布时间:2023-11-08
    • 国产且全球领先的可充电、无条件兼容3.0T核磁、可感知的脑起搏器在上海实现了本地应用。记者6日获悉,海军军医大学帕金森病专病诊治中心负责人、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胡小吾教授主刀,联合上海冬雷脑科医院帕金森专病中心主任曾冉共同率团队完成了植入手术。 据了解,接受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年近六旬,2012年,该患者因出现右侧肢体抖动,当时并不在意。后来,其逐渐出现四肢僵硬、运动缓慢、动作减少等症状,并伴有流涎、面部表情呆滞、记忆力下降。到手术前,患者每天需要服用三种共12片药物,但疗效甚微。 曾冉告诉记者,该病人处于帕金森病中晚期,有明显的“药物开关”现象,药效只能维持2—3小时。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俗称脑起搏器)治疗相当于“电子药”和化学药联用,取得更好疗效。胡小吾教授指出,DBS疗法是对药物治疗的有效补充,对一些药物副作用大的患者而言,可谓必要的补充。
  • 《帕金森病的靶向传递》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16-08-22
    • 疾病修饰疗法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可潜在停止神经系统性病变并刺激保护,修复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再生。靶向传递以及直接向患病脑区的药物传递(特别是黑质纹状体通路),可能会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本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下一代帕金森疗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