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 Network Open:应考虑为中度或重度免疫抑制的艾滋病毒携带人群增加新冠疫苗剂量以降低严重的突破性感染风险》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 蒋君
  • 发布时间:2022-10-27
  • 2022年10月,美国学者在完全接种疫苗后出现突破性感染的新冠肺炎患者中研究了艾滋病毒携带者(PWH)患严重疾病的风险是否高于非艾滋病毒携带者(PWoH)。研究的主要临床结果是患严重新冠肺炎突破性疾病(定义为在新型冠状病毒突破性感染后28天内住院)。研究共纳入3649名突破性新冠肺炎患者。结果显示,在突破性感染后28天内发生严重新冠肺炎突破性疾病的风险在接种的PWH和PWoH的人群中较低。PWH和PWoH人群中发生严重新冠肺炎突破性疾病的风险没有总体性差异。与PWoH相比,CD4细胞计数低于350细胞/μL的PWH人群发生新冠肺炎突破性疾病的风险增加59%。研究认为,具有中度或重度免疫抑制的PWH人群具有较高的严重突破性感染风险,应优先接受额外剂量的疫苗接种和其他风险降低策略。

  • 原文来源: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97255
相关报告
  • 《奥地利的病例报告显示,接种了两剂疫苗的男性出现猴痘突破性感染》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传染病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24-04-03
    • 新的研究将在今年4月27日至30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大会(ECCMID 2024)上进行介绍。该研究详细介绍了一名男子的案例,他在2022年秋季接种了两剂猴痘疫苗,但在2024年1月却感染了“突破性”猴痘。作者认为应该考虑在从事高风险行为的完全接种疫苗的个体中出现“突破性”感染。他们还呼吁进一步研究是否需要加强剂来防止这些突破性感染。该病例报告由奥地利维也纳的公共卫生部门Luigi Segagni-Lusignani博士及其同事撰写。他们补充说,最近几周(2024年3月)报道的第二例病例目前正在调查中。 自从在2022年底和2023年初引入EMA批准的改良疱疹病毒安卡拉-拜华利亚北欧(MVA-BN)疫苗接种后,新猴痘感染的通报数量急剧下降,但在2023年下半年欧洲国家出现了猴痘病例的激增。在被认为通过最近接种疫苗而获得免疫的个体中观察到了簇集现象,但关于完成两剂疫苗接种后保护性免疫的持久性数据有限。 作者在这里介绍了一例35岁男子的猴痘感染病例,他在2022年11月8日完成了皮内注射第三代Jynneos疫苗两剂疗程作为预暴露预防(PrEP),第一剂和第二剂之间间隔28天。他的病史包括自2011年以来良好控制的HIV感染(CD4细胞计数>700细胞/μL),2017年4月的丙型肝炎感染,2020年11月的SARS-CoV-2感染,以及2021年8月和2022年1月的幽门螺杆菌感染。 2024年1月,在维也纳活动期间进行多次性接触后的第五天,患者报告发热、寒战、头痛、排尿不适、腹泻伴出血,以及生殖器和肛门瘙痒。第3天,怀疑为生殖器疱疹感染,但未开始治疗。两天后,他前往皮肤科诊所,伴有淋巴结肿大加重,检测结果显示猴痘病毒PCR呈阳性。他的猴痘严重度评分系统(MPOX-SSS)为10(最高分为12)。 未进行抗病毒治疗,无需住院,患者被隔离在家中。21天后,控制拭子仍呈阳性,隔离必须延长至症状发作后的第25天,最终所有疱疹块脱落,病变部位的PCR病毒拭子检测为阴性。 作者表示:“这是奥地利的首例猴痘突破感染病例。尽管没有住院,但临床过程并不比未接种疫苗的患者轻微,疾病持续时间更长,猴痘严重程度评分更高。完成疫苗接种和感染之间的14个月间隔表明,疫苗诱导的免疫可能并不具有持久的保护作用。这一病例强调了对高风险人群中猴痘的临床怀疑的重要性,即使已完成两剂接种。需要进一步探讨突破性感染,以及在存在流行病学风险行为的接种群体中可能需要疫苗加强剂的可能性。” 他们补充说:“奥地利疫苗委员会根据新的科学证据每年更新其国家猴痘疫苗战略。目前,即使是高风险人群,完成目前推荐(Jynneos)疫苗接种方案后也没有全国性的加强剂推荐。然而,对疫苗接种策略的任何潜在更改将取决于填补猴痘免疫方面的重要知识空白。这些空白包括了解当前免疫水平、免疫反应的持久性以及高风险人群中长期疫苗有效性。”
  • 《Science子刊:口服新冠疫苗,最新进展“喜人”!或将降低病毒空气传播风险》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5-09
    • 目前,绝大多数新冠疫苗接种方式为肌内注射。据美国CDC公布的数据,接种疫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的疼痛与红肿。此外,由于现有疫苗保护效力未达到100%,接种疫苗后仍有可能感染新冠,通过呼吸道传播病毒。   由美国杜克大学领导的一项研究公布了新冠口服疫苗的实验结果。该疫苗可通过黏膜组织中和新冠病毒,限制病毒的空气传播。相关研究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 文章第一作者Stephanie N. Langel博士表示:“考虑到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新冠疫苗接种率仍然不足(尤其对于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突破性感染(完成疫苗接种超过14天后接种者的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的人可能将新冠病毒传播给未接种疫苗的家庭和社区成员,具有潜在的公共卫生风险。因此,开发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可以降低向未接种疫苗的人传播病毒风险的疫苗大有好处。”   Langel博士、疫苗开发商Vaxart和临床研究机构Lovelace Bio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三方共同测试一种口服疫苗。这种疫苗以腺病毒为载体,表达SARS-CoV-2 病毒的刺突蛋白。   仓鼠实验中,该疫苗在血液和肺部引发了强烈的抗体反应。将实验动物暴露在高水平新冠病毒环境中诱发突破性感染时,接种疫苗的个体比未接种疫苗的个体症状减轻,鼻腔与肺部的病毒含量降低,肺部病理变化减少,并降低了通过空气传播病毒的风险。 Langel博士表示,与肌内注射方式接种的疫苗不同,口服新冠疫苗将提高黏膜免疫功能。黏膜免疫是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主要分布在胃肠道和呼吸道等部位。IgA主要存在于黏膜组织,可以抑制病毒在呼吸道上皮附着,减缓病毒繁殖。口服新冠疫苗可使机体IgA水平提高,从而降低接种疫苗的人在打喷嚏或咳嗽时传播病毒的可能。 Langel博士认为:“我们的数据表明,黏膜免疫是降低新冠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的可行策略。”随着奥密克戎毒株在全球肆虐,研究团队接下来将研究该疫苗对奥密克戎毒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