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新技术追踪人类体内造血干细胞谱系演化》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25
  • 2024年1月22日,麻省理工学院Jonathan Weissman团队和哈佛大学医学院Vijay Sankaran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Deciphering cell states and genealogies of human hematopoiesis的文章。

    造血干细胞作为血液和免疫细胞的持续生产源,其克隆行为和子克隆多样性与血液疾病、癌症治疗以及衰老过程有密切联系,对于推动再生医学和精准治疗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当前技术在追踪和解析个体HSC克隆及其后代的能力上仍然相当局限。为了深入揭示这些干细胞如何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贡献于造血过程,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直接对人体体内过程进行详细的谱系追踪并在单细胞水平上同时提供丰富的细胞状态信息的综合技术。这样的技术不仅能增强我们对人类干细胞在人体内的功能及行为的理解,并且对任何体细胞演化过程,如癌症发生及转移有重要意义。

    作者开发了ReDeeM技术,深度捕捉单细胞自然条形码,实现了高精度谱系追踪与多组学分析的有效结合。该技术基于10X Genomics平台的单细胞多组学技术,最大化线粒体DNA(mtDNA)覆盖率,并利用独特分子标识符(Unique Molecular Identifier,UMI)显著提高了自然条形码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从而能够检测到低异质性的罕见mtDNA突变,最终实现单细胞水平重构谱系树,并在谱系树中整合转录组和表观遗传组信息以展示了它们的功能状态和表观遗传调控模式。

    ReDeeM技术实现了在人体体内高精度谱系追踪与多组学的整合分析,揭示了在年轻与衰老过程中人类HSC克隆及亚克隆结构多样性以及行为偏好性。该技术有望普遍应用于其他生物系统,能够深入研究体细胞在不同生物学背景下的演化过程。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066-z
相关报告
  • 《新型骨髓靶向的LNP用于体内造血干细胞基因编辑》

    • 来源专题:新药创制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24-07-10
    • 2024年5月23日,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Daniel Siegwart 教授团队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刊文报道,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系列骨髓靶向的脂质纳米颗粒,这些粒子被设计用于向骨髓中的多种细胞类型(包括健康和病变的造血干细胞、白血病干细胞、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等)传递mRNA、CRISPR/Cas9和碱基编辑器,以实现治疗性基因编辑。并证明了使用这些骨髓靶向的脂质纳米颗粒可以对骨髓微环境的多种细胞类型进行基因编辑。在表达人类镰状细胞病表型的小鼠模型中,通过骨髓靶向的脂质纳米颗粒传递CRISPR/Cas9,实现了HSC中两个治疗相关等位基因的明显基因编辑。此外,还在混合谱系白血病(MLL)的小鼠模型中,成功实现了白血病和白血病干细胞中的Cre介导的基因删除。由于骨髓靶向的脂质纳米颗粒能够转染并编辑骨髓中HSC和癌细胞,其将在治疗血液病方面有更广泛的拓展和应用。
  • 《造血干细胞基因治疗的长期谱系承诺》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脑科学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4-10-24
    • 造血干细胞(HSC)基因治疗(GT)可以用基因校正的细胞提供造血系统的终身重建。然而,潜在的遗传疾病、复制应激和衰老对造血重建和谱系规范的影响尚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使用载体整合位点作为克隆身份的标志物,分析了53名接受慢病毒HSC GT治疗的患者在长达8年的随访期内的造血重建情况,这些患者患有异染性白质营养不良(MLD)、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和β-地中海贫血(β-Tall)等不同疾病。我们发现,770至35000个活跃的造血干细胞支持长期造血重建。虽然50%的移植克隆在所有条件下都表现出多谱系潜力,但其余克隆表现出疾病特异性的优先谱系输出和长期承诺:MLD为髓系,WAS为淋巴样,β-Tal为红系,特别是在成年患者中。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HSC克隆形成活性、谱系输出、长期谱系承诺和体细胞突变率受到潜在疾病、治疗时患者年龄、遗传缺陷纠正程度和遗传性疾病造成的造血压力的影响。这表明造血干细胞在造血重建过程中适应了病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