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新技术追踪人类体内造血干细胞谱系演化》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25
  • 2024年1月22日,麻省理工学院Jonathan Weissman团队和哈佛大学医学院Vijay Sankaran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Deciphering cell states and genealogies of human hematopoiesis的文章。

    造血干细胞作为血液和免疫细胞的持续生产源,其克隆行为和子克隆多样性与血液疾病、癌症治疗以及衰老过程有密切联系,对于推动再生医学和精准治疗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当前技术在追踪和解析个体HSC克隆及其后代的能力上仍然相当局限。为了深入揭示这些干细胞如何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贡献于造血过程,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直接对人体体内过程进行详细的谱系追踪并在单细胞水平上同时提供丰富的细胞状态信息的综合技术。这样的技术不仅能增强我们对人类干细胞在人体内的功能及行为的理解,并且对任何体细胞演化过程,如癌症发生及转移有重要意义。

    作者开发了ReDeeM技术,深度捕捉单细胞自然条形码,实现了高精度谱系追踪与多组学分析的有效结合。该技术基于10X Genomics平台的单细胞多组学技术,最大化线粒体DNA(mtDNA)覆盖率,并利用独特分子标识符(Unique Molecular Identifier,UMI)显著提高了自然条形码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从而能够检测到低异质性的罕见mtDNA突变,最终实现单细胞水平重构谱系树,并在谱系树中整合转录组和表观遗传组信息以展示了它们的功能状态和表观遗传调控模式。

    ReDeeM技术实现了在人体体内高精度谱系追踪与多组学的整合分析,揭示了在年轻与衰老过程中人类HSC克隆及亚克隆结构多样性以及行为偏好性。该技术有望普遍应用于其他生物系统,能够深入研究体细胞在不同生物学背景下的演化过程。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066-z
相关报告
  • 《新型骨髓靶向的LNP用于体内造血干细胞基因编辑》

    • 来源专题:新药创制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24-07-10
    • 2024年5月23日,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Daniel Siegwart 教授团队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刊文报道,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系列骨髓靶向的脂质纳米颗粒,这些粒子被设计用于向骨髓中的多种细胞类型(包括健康和病变的造血干细胞、白血病干细胞、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等)传递mRNA、CRISPR/Cas9和碱基编辑器,以实现治疗性基因编辑。并证明了使用这些骨髓靶向的脂质纳米颗粒可以对骨髓微环境的多种细胞类型进行基因编辑。在表达人类镰状细胞病表型的小鼠模型中,通过骨髓靶向的脂质纳米颗粒传递CRISPR/Cas9,实现了HSC中两个治疗相关等位基因的明显基因编辑。此外,还在混合谱系白血病(MLL)的小鼠模型中,成功实现了白血病和白血病干细胞中的Cre介导的基因删除。由于骨髓靶向的脂质纳米颗粒能够转染并编辑骨髓中HSC和癌细胞,其将在治疗血液病方面有更广泛的拓展和应用。
  • 《揭秘新生造血干细胞在体归巢全过程》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1-28
    • 新生造血干细胞在体归巢全过程揭秘   科技日报上海11月20日电 (黄婕 记者王春)“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干细胞在循环中游走,寻找其最适宜的微环境的过程称为“归巢”。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潘巍峻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高清晰解析了体内造血干细胞归巢的完整动态过程,该研究成果于11月20日在《自然》期刊在线发表。   造血干细胞归巢的概念由来已久,基于其归巢能力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已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于血液、免疫和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治疗。但由于该生命过程的时空跨度非常大,观察手段十分有限,归巢在体内生理情况下究竟如何发生、归巢的微环境究竟是何种结构、微环境细胞又是如何帮助造血干细胞归巢等一系列关键科学原理依然知之甚少,严重制约了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相关技术的发展。   为攻克这一难题,潘巍峻研究员带领其团队历时6年,在优化活体成像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活体免疫荧光标记、遗传调控和图形重构计算等方法,首创了一套全新的可以完整解析体内造血干细胞归巢全过程的研究体系。研究人员在国际上率先采用可变色荧光蛋白建立了造血干细胞标记系统,在高分辨率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建立了造血干细胞长时程活体观察追踪方案,从宏观到微观,生动地呈现了造血干细胞从诞生到归巢的全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他们还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微环境细胞,并将其命名为“先导细胞”。这类细胞是一种之前未被定义过的巨噬细胞新亚型,存在于归巢“热点区域”附近,他们可以识别进入造血组织的造血干细胞并将其引入待定的血管结构中,从而实现造血干细胞的归巢。   这项由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的原创性科学发现,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了造血干细胞在生物体内的全过程。开启了国际上造血干细胞领域的在体长时程、高分辨研究新时代,不仅回答了“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归巢如何发生”,“先导细胞”的发现,为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效率的转化研究提出新理论,开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