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新生造血干细胞在体归巢全过程》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1-28
  • 新生造血干细胞在体归巢全过程揭秘

      科技日报上海11月20日电 (黄婕 记者王春)“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干细胞在循环中游走,寻找其最适宜的微环境的过程称为“归巢”。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潘巍峻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高清晰解析了体内造血干细胞归巢的完整动态过程,该研究成果于11月20日在《自然》期刊在线发表。

      造血干细胞归巢的概念由来已久,基于其归巢能力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已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于血液、免疫和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治疗。但由于该生命过程的时空跨度非常大,观察手段十分有限,归巢在体内生理情况下究竟如何发生、归巢的微环境究竟是何种结构、微环境细胞又是如何帮助造血干细胞归巢等一系列关键科学原理依然知之甚少,严重制约了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相关技术的发展。

      为攻克这一难题,潘巍峻研究员带领其团队历时6年,在优化活体成像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活体免疫荧光标记、遗传调控和图形重构计算等方法,首创了一套全新的可以完整解析体内造血干细胞归巢全过程的研究体系。研究人员在国际上率先采用可变色荧光蛋白建立了造血干细胞标记系统,在高分辨率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建立了造血干细胞长时程活体观察追踪方案,从宏观到微观,生动地呈现了造血干细胞从诞生到归巢的全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他们还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微环境细胞,并将其命名为“先导细胞”。这类细胞是一种之前未被定义过的巨噬细胞新亚型,存在于归巢“热点区域”附近,他们可以识别进入造血组织的造血干细胞并将其引入待定的血管结构中,从而实现造血干细胞的归巢。

      这项由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的原创性科学发现,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了造血干细胞在生物体内的全过程。开启了国际上造血干细胞领域的在体长时程、高分辨研究新时代,不仅回答了“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归巢如何发生”,“先导细胞”的发现,为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效率的转化研究提出新理论,开创了新思路。

相关报告
  • 《上海交大药学院经莉莉课题组揭示共生菌对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发育的调节作用和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25
    • 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HSPC)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产生所有类型血细胞的起始细胞,对维持机体终生造血功能及血液系统和全身健康至关重要。HSPC产生于胚胎期,随后支持胚胎和出生后整个生命周期的造血。HSPC的形成受到细胞内外多种因素的动态精准调控。肠道共生菌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影响宿主多种生理过程,包括调节成年机体中HSPC的稳态,但肠道菌对早期HSPC形成的影响尚不清楚。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经莉莉团队在Cell Reports期刊上发表了以“The microbiota regulates 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 development by mediating inflammatory signals in the niche”为题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利用斑马鱼模式动物探究了共生菌对胚胎HSPC发育的调节及作用机制。通过无菌(GF)斑马鱼胚胎模型,本研究发现肠道共生菌缺失后,胚胎HSPC和免疫细胞的发育明显下降,因此共生菌促进HSPC成长。而chd8基因突变后引起肠道发育和肠道菌群建立异常,并且失衡的肠道菌抑制宿主早期HSPC的形成和增强免疫细胞分化 (图1)。上述研究说明胚胎HSPC的正常生长需要“健康”的共生菌群参与。 本研究接着分析了单个肠道菌对宿主HSPC形成的具体影响。通过单菌移植实验,研究发现不同细菌对HSPC发育发挥不同作用,并且与该细菌调节免疫细胞生长的作用相独立。肠道菌调节HSPC发育的作用与其诱导HSPC微环境中炎症因子的水平直接相关。胚胎正常发育过程中,肠道菌维持HSPC微环境中炎症因子的基础表达水平从而促进HSPC生长,而chd8-/-中失衡的肠道菌引起宿主HSPC微环境中较高的炎症因子表达,从而抑制HSPC形成和诱导免疫细胞分化。本研究中,还筛选出一株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气单胞菌株(Aero. 1)。该菌在无菌胚胎定植后,促进肠道中炎症因子的表达,但不能诱导HSPC微环境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接种该菌株到chd8-/-胚胎后,特异地降低宿主HSPC微环境中炎症因子水平,恢复宿主HSPC的生长 (图2)。 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肠道共生菌对胚胎早期HSPC发育的调节作用和机制(图3)。考虑到 HSPC 主要在胚胎期产生,研究结果也表明早期共生菌的生态失调可能对宿主终生造血产生影响。 药学院博士研究生钟丹和博士后蒋昊韡为共同第一作者,经莉莉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晨虹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因青年项目和上海市科委人才计划的资助。
  • 《研究揭示动脉调控造血干细胞首次进入胚胎骨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3-15
    •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在实验动物研究中发现,造血干细胞发育过程中,动脉血管调控造血干细胞首次进入胚胎期骨髓。相关成果以“A specialized bone marrow microenvironment for fetal haematopoiesis”为题于2022年3月1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具有分化为几乎所有血液细胞的多能分化潜能,因此在放化疗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血液疾病的治疗。对造血干细胞植入骨髓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效率。   在成年哺乳动物体内,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维持、静息和增殖等行为受到其微环境的调控。成年动物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已被较深入研究。但胚胎期骨髓微环境如何调控造血干细胞的行为仍不清楚。   这项研究利用遗传操作小鼠通过单细胞测序对比分析发现,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在胚胎期与成年期差异巨大,动脉血管在胚胎骨髓中非常重要。在小鼠胚胎发育第16.5天,绝大多数造血干/祖细胞都位于动脉血管旁。研究者发现此时的骨髓动脉可以释放Wnt2,动脉来源的Wnt信号影响造血干/祖细胞的扩增。而利用重组蛋白Wnt2在体外处理造血干/祖细胞,可以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增强造血干/祖细胞形成体外克隆的能力。   该工作由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分子生物医学研究所,与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和广州健康院合作完成。广州健康院细胞谱系与发育研究中心陈奇研究员是本项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这项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再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等方面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