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白酒沉淀物转化为钠离子电池正极》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5-03-06
  • 研究机构:

    中国电子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与白酒制造商五粮液合作,开发了一种利用白酒废渣作为钠离子电池碳源阳极的技术。

    研究内容:

    白酒是中国流行的酒精饮料,由小麦或大米制成,酒精含量高。研究人员发现,蒸馏过程中留下的沉淀物(通常作为肥料或牲畜饲料出售)含有可用于制造碳阳极的成分。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已成为手持设备和太阳能发电装置备用电源甚至电动汽车的标准。然而,这种电池成本高且存在火灾风险,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替代品。钠离子电池是一种可能的替代方案。为了使钠离子电池成为可行的替代品,科学家需要找到提高其电荷密度和效率的方法,并解决阳极中碳的微孔坍塌问题。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团队解决了后一个问题。

    研究方法:

    从白酒废渣中制造适合用于钠离子电池的碳基阳极需要大量处理。他们首先清洗和干燥废渣,然后进行酸浸和预碳化。接下来,为了去除二氧化硅,他们在高温下用氢氧化钠浸泡并与原硅酸乙酯混合。最后步骤是用超声波处理并在烤箱中烘烤。结果是掺杂硅的硬碳,研究团队称之为HC-1100Si-1。

    研究团队将制成的阳极放入标准钠离子电池中测试其性能。他们发现,在1°C下,其可逆容量为281.5 mAh/g,100次循环后仍保持91.9%的电荷容量。虽然团队承认这不如目前使用的电池,但他们认为它可以用于需要频繁充电的应用中。

    原文链接: Xinrui Wang et al, A Generic Si-Doped Strategy for Hard Carbon Derived from Wuliangye Distillers' Grains to Achieve High-Performance Sodium Ion Batterie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5). DOI: 10.1021/acsami.4c17922

  • 原文来源: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5-03-liquor-power-baijiu-sediment-anode.html
相关报告
  •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多功能结构电池实现高能量密度和承载能力兼顾》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11-28
    • 结构电池应用于环保、能源汽车、移动出行、航空航天等行业,必须同时满足储能所需的高能量密度和高承载能力的要求。传统的结构电池技术一直在努力同时增强这两种功能。然而,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的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开发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技术。 来自机械工程系的 Seong Su Kim 教授团队开发出了一种薄型、均匀、高密度、多功能结构碳纤维复合电池,这种电池能够支持负载,并且在提供高能量密度的同时没有火灾风险。 这项研究发表在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上。 早期的结构电池是将商用锂离子电池嵌入层状复合材料中。 这些电池的机械和电化学性能集成度低,在材料加工、组装和设计优化方面面临挑战,因此难以实现商业化。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Kim 教授的团队探索了 "储能复合材料 "的概念,重点关注界面和固化性能,这在传统的复合材料设计中至关重要。 研究小组分析了以机械性能强而著称的环氧树脂与离子液体和碳酸盐电解质为基础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固化机理。 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他们得以优化固化过程。 新开发的结构电池是通过真空压缩成型制造的,与以前的碳纤维电池相比,作为电极和电流收集器的碳纤维的体积分数增加了160%以上。 这大大增加了电极和电解质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制造出了电化学性能更好的高密度结构电池。 此外,研究小组还在固化过程中有效控制了结构电池内部的气泡,同时增强了电池的机械性能。 首席研究员金教授解释说:"我们从材料和结构两个角度提出了设计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框架,这种电解质是高刚度、超薄结构电池的核心材料。"这些基于材料的结构电池可作为汽车、无人机、飞机和机器人的内部组件,一次充电即可大幅延长其工作时间。 这代表了下一代多功能储能应用的基础技术"。 原文链接:: Mohamad A. Raja et al, Thin, Uniform, and Highly Packed Multifunctional Structural Carbon Fiber Composite Battery Lamina Informed by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 Cure Kinetic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4). DOI: 10.1021/acsami.4c08698
  •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多孔电极设计可以提高全固态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12-17
    • 电池已成为现代技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锂离子电池(lib)几乎无处不在,从手持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到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中使用的大型充电宝。然而,目前的LIB设计存在一些严重的缺陷,包括耐久性低和使用有毒液体电解质。 为了解决这些局限性,科学家们十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全固态电池。 虽然理论上硅基全固态电池应该比传统的锂离子电池更耐用,但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仍有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 当硅基全固态电池经历充放电循环时,硅负极会反复膨胀和收缩。 这对电极和坚硬的固体电解质之间的界面造成了很大的机械应力,导致前者最终开裂、脱落,并出现不可逆的性能下降。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同志社大学土井隆之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探索出了一种很有前景的全固态电池解决方案。 研究人员在 2024 年 10 月 29 日在线发表在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上的论文中解释说,他们研究了在氧化硅(SiOx)电极中添加孔隙是否能防止硅电极因膨胀和收缩而导致的开裂和剥落问题。 这项研究由日本同志社大学的丸本康平博士和日本日立高新技术公司的中野清隆博士共同完成。 为了验证他们的假设,研究人员通过射频溅射合成了多孔氧化硅电极,并将其用于制造以 Li-La-Zr-Ta-O (LLZTO) 为固态电解质的各种全固态电池。 他们利用先进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详细分析了所获得的孔隙结构,并研究了它们与电池在反复充放电循环后的整体性能之间的相关性。 有趣的是,与无孔氧化硅相比,高孔隙氧化硅电极的循环性能要好得多,因为无孔氧化硅在循环后容量会大幅下降。  显微镜观察清楚地解释了纳米尺度上发生的事情:"到第 20 个循环时,无孔氧化硅从 LLZTO 电解液中部分剥离,这与我们观察到的容量急剧下降和内阻上升是一致的,"Doi 博士说,"相比之下,虽然最初观察到的多孔氧化硅孔隙结构在反复膨胀和收缩后坍塌,但剩余的孔隙仍然起到了缓冲内部和界面应力的作用。 在全固态电池中,Si 和 SiOx 电极的一个紧迫限制是,它们的厚度必须保持极低(小于一微米),以防止开裂和剥落。 然而,在氧化硅中加入孔隙后,即使氧化硅薄膜的厚度达到 5 微米,也能实现稳定的充放电循环。 这项研究的结果揭示了如何利用多孔结构来释放全固态电池的真正潜力。 此外,由于全固态电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长的使用寿命,它还能使电动汽车成为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原文链接: Kohei Marumoto et al, Tailored Design of a Nanoporous Structure Suitable for Thick Si Electrodes on a Stiff Oxide-Based Solid Electrolyte,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4). DOI: 10.1021/acsami.4c15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