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多孔电极设计可以提高全固态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12-17
  • 电池已成为现代技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锂离子电池(lib)几乎无处不在,从手持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到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中使用的大型充电宝。然而,目前的LIB设计存在一些严重的缺陷,包括耐久性低和使用有毒液体电解质。

    为了解决这些局限性,科学家们十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全固态电池。 虽然理论上硅基全固态电池应该比传统的锂离子电池更耐用,但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仍有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 当硅基全固态电池经历充放电循环时,硅负极会反复膨胀和收缩。 这对电极和坚硬的固体电解质之间的界面造成了很大的机械应力,导致前者最终开裂、脱落,并出现不可逆的性能下降。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同志社大学土井隆之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探索出了一种很有前景的全固态电池解决方案。

    研究人员在 2024 年 10 月 29 日在线发表在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上的论文中解释说,他们研究了在氧化硅(SiOx)电极中添加孔隙是否能防止硅电极因膨胀和收缩而导致的开裂和剥落问题。 这项研究由日本同志社大学的丸本康平博士和日本日立高新技术公司的中野清隆博士共同完成。

    为了验证他们的假设,研究人员通过射频溅射合成了多孔氧化硅电极,并将其用于制造以 Li-La-Zr-Ta-O (LLZTO) 为固态电解质的各种全固态电池。 他们利用先进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详细分析了所获得的孔隙结构,并研究了它们与电池在反复充放电循环后的整体性能之间的相关性。 有趣的是,与无孔氧化硅相比,高孔隙氧化硅电极的循环性能要好得多,因为无孔氧化硅在循环后容量会大幅下降。 

    显微镜观察清楚地解释了纳米尺度上发生的事情:"到第 20 个循环时,无孔氧化硅从 LLZTO 电解液中部分剥离,这与我们观察到的容量急剧下降和内阻上升是一致的,"Doi 博士说,"相比之下,虽然最初观察到的多孔氧化硅孔隙结构在反复膨胀和收缩后坍塌,但剩余的孔隙仍然起到了缓冲内部和界面应力的作用。 在全固态电池中,Si 和 SiOx 电极的一个紧迫限制是,它们的厚度必须保持极低(小于一微米),以防止开裂和剥落。 然而,在氧化硅中加入孔隙后,即使氧化硅薄膜的厚度达到 5 微米,也能实现稳定的充放电循环。

    这项研究的结果揭示了如何利用多孔结构来释放全固态电池的真正潜力。 此外,由于全固态电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长的使用寿命,它还能使电动汽车成为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原文链接: Kohei Marumoto et al, Tailored Design of a Nanoporous Structure Suitable for Thick Si Electrodes on a Stiff Oxide-Based Solid Electrolyte,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4). DOI: 10.1021/acsami.4c15894

  • 原文来源: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4-12-porous-electrode-boost-solid-state.html?deviceType=mobile
相关报告
  • 《华为 | 公布固态电池专利》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8
    • 11月5日,华为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一项硫化物固态电池的专利,题为《掺杂硫化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该专利旨在解决硫化物固态电池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金属锂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间的界面副反应问题,进而提升电池的寿命和稳定性。这一创新技术被业内视为固态电池发展的重要突破,为高效、安全的电池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创新技术背景:优化界面稳定性 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固态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及安全性,被视为未来电池技术的主流路径。硫化物固态电池在离子电导率、快充性能以及耐高温方面优于氧化物固态电池,但其金属锂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的界面反应却对电池的使用寿命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一技术瓶颈,华为的研发团队提出了一种氮元素掺杂的硫化物材料,显著提升了电解质对金属锂的稳定性。氮元素作为掺杂基团,可与锂结合形成Li?N,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副反应的发生,延长了电池的循环寿命。 华为新专利的技术细节与优势 晶体结构与材料设计:该专利的掺杂硫化物材料采用立方晶型结构,在晶胞中掺入氮元素,能够与锂(Li)结合形成Li?N,这种设计在阻止材料与金属锂的副反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池性能提升:掺杂硫化物材料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并能够显著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这种材料可作为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使用于锂离子电池中,有助于提高能量密度、延长寿命,并具备更好的安全性和快充性能。 产业快速发展,多方布局固态电池 近期,固态电池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进。10月24日,“北京亦庄”宣布国内首条全固态锂电池量产线投产,具备年产50安时全固态电池的能力。两天后,江西于都的500MWh全固态电池量产线正式投产并发布产品,这标志着中国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与此同时,太蓝新能源将联合长安汽车于11月7日发布新的固态锂电池技术,展示固态电池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前景。 产业界的龙头企业也纷纷投入固态电池研发。宁德时代已在10Ah级全固态电池上进行试验,计划在2027年实现小批量量产;清陶能源计划2025年实现10万辆级别的固态电池量产。卫蓝新能源则在北京开工建设固态电池项目,预计2027年可以实现电池在整车上的小规模验证。整体来看,业内普遍预期到2025年半固态电池有望量产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到2030年全固态电池将逐步实现大规模商用。 市场前景广阔,概念股走势强劲 东方证券指出,全固态电池早期将优先应用于消费电子、高端电动车及航空航天市场,到2030年在动力电池和消费电池中的渗透率将分别达到2%和10%。集邦咨询预测,到2027年前固态电池的产量将达到GWh级别,2030年其应用规模将突破10GWh,而电池的单位瓦时价格预计在2035年有望降至0.6-0.7元,为其大规模推广创造经济基础。 华为专利的发布也带动了A股市场中固态电池相关概念股的表现。据统计,固态电池指数自9月以来涨幅超35%。其中,南都电源的涨幅超过180%,璞泰来、德福科技、容百科技等多家企业涨幅也超过50%。此外,蓝海华腾、万向钱潮、新宙邦等公司均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应称已布局硫化物固态电池的研发。珠海冠宇作为消费电池供应商,开发了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其电池样品能量密度达400Wh/kg,并具备安全性和长寿命优势,预计未来有望在消费电子中实现大规模量产。 技术推动市场变革 华为的硫化物固态电池专利不仅为固态电池技术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也进一步奠定了其在电池领域的研发实力。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张和储能系统需求的快速增长,固态电池的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技术路线逐步清晰。 未来数年,固态电池将逐步替代现有锂电池技术,推动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高效、安全发展。华为在此领域的技术突破,尤其在材料和界面稳定性上的创新,将为行业带来更高效的电池解决方案,有望成为未来绿色能源应用的关键驱动力。
  •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工程师开发用于高性能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先进固态电解质》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07-22
    •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最近为锂金属电池(LMB)开发出新一代固态电解质(SSE),可大大提高安全性和性能。 这一发现有助于推动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网等电池应用领域的储能技术发展。 与传统的液态电解质 LMB 相比,全固态 LMB 通过用固态电解质取代易燃的有机溶剂电解质,并抑制树枝状生长这一有害现象,从而提高了安全性和能量密度。 它们为储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香港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系助理教授 Kim Yoonseob 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策略,将一类多孔的离子共聚物(Li+)结合起来。 这种新型 iCOF/PIL 复合 SSE 在室温下具有优异的离子电导率(高达 1.50 x 10-3 S cm-1)和锂离子传输能力(大于 0.80)。 通过实验和计算相结合的研究,研究小组发现 PIL、双(三氟甲烷磺酰基)亚胺锂(LiTFSI)和 iCOFs 之间建立的共配位和竞争配位机制能够在限制 TFSI- 移动的同时实现 Li+ 的快速传输。 利用这种先进的 SSE,研究小组进一步制造出了由复合 SSE 和 LiFePO4 复合阴极组成的 LMB 全电池,并发现它在 1C 和室温条件下的初始放电容量为 141.5 mAh g-1,在 800 次循环中的容量保持率高达 87%。 它释放了 iCOFs 在电化学储能设备中的巨大潜力,为全固态 LMB 在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网等各种应用中的广泛采用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项研究由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韩国汉阳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论文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上。 原文链接: Jun Huang et al, High‐Performance All‐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Enabled by Ionic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Composite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4). DOI: 10.1002/aenm.202400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