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多功能结构电池实现高能量密度和承载能力兼顾》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11-28
  • 结构电池应用于环保、能源汽车、移动出行、航空航天等行业,必须同时满足储能所需的高能量密度和高承载能力的要求。传统的结构电池技术一直在努力同时增强这两种功能。然而,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的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开发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技术。

    来自机械工程系的 Seong Su Kim 教授团队开发出了一种薄型、均匀、高密度、多功能结构碳纤维复合电池,这种电池能够支持负载,并且在提供高能量密度的同时没有火灾风险。 这项研究发表在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上。 早期的结构电池是将商用锂离子电池嵌入层状复合材料中。 这些电池的机械和电化学性能集成度低,在材料加工、组装和设计优化方面面临挑战,因此难以实现商业化。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Kim 教授的团队探索了 "储能复合材料 "的概念,重点关注界面和固化性能,这在传统的复合材料设计中至关重要。 研究小组分析了以机械性能强而著称的环氧树脂与离子液体和碳酸盐电解质为基础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固化机理。 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他们得以优化固化过程。

    新开发的结构电池是通过真空压缩成型制造的,与以前的碳纤维电池相比,作为电极和电流收集器的碳纤维的体积分数增加了160%以上。 这大大增加了电极和电解质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制造出了电化学性能更好的高密度结构电池。 此外,研究小组还在固化过程中有效控制了结构电池内部的气泡,同时增强了电池的机械性能。 首席研究员金教授解释说:"我们从材料和结构两个角度提出了设计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框架,这种电解质是高刚度、超薄结构电池的核心材料。"这些基于材料的结构电池可作为汽车、无人机、飞机和机器人的内部组件,一次充电即可大幅延长其工作时间。 这代表了下一代多功能储能应用的基础技术"。

    原文链接:: Mohamad A. Raja et al, Thin, Uniform, and Highly Packed Multifunctional Structural Carbon Fiber Composite Battery Lamina Informed by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 Cure Kinetic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4). DOI: 10.1021/acsami.4c08698


  • 原文来源: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4-11-multifunctional-battery-high-energy-density.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科学家将锂电池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提高了2-3倍》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8-19
    • 近日,我国科研人员突破现有传统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应用性能上的瓶颈,研制出了能量密度超过600瓦时/公斤的软包电芯和480瓦时/公斤的模组电池,其性能指标比现有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直接提高了2-3倍。 随着电动交通、低空经济、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迅速发展,人们对高能量、长续航可充放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能量密度是电池核心指标,如何在重量更轻、体积更小的情况下储能更多电量是各国研究人员都在力求突破的技术难关。 锂金属电池因具备远高于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被视为解决现有电池性能瓶颈和续航能力的新一代电池技术。但目前其电解液设计难以同时兼顾电池能量输出和循环寿命的提升要求。 天津大学科研团队与合作者经过数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首创高能金属锂电池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电解液设计对主导溶剂化结构的依赖,实现了能量密度与综合性能的双提升,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13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团队负责人、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胡文彬介绍,通过这一创新,研究团队实现了高能量密度电池“Battery600”的性能目标,并成功实现了高能量密度电池组“Pack480”的可扩展性,为未来锂金属电池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该技术还同时兼具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特性。 目前,依托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贵金属功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团队正积极推进相关成果的技术转化和应用验证,已经建设高能金属锂电池中试生产线,成功应用于我国三款型号微型全电无人飞行器,比现有电池的续航时间提高了2.8倍。 据悉,团队目前已经掌握了高能锂电池“材料-电解液-电极-电池”全链条核心技术,全部原材料和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并且具备了高一致性批量化生产能力,预计今年下半年全面投产运行。
  • 《大容量、高能量密度的水系锌电池问世》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10
    •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陈维教授课题组,设计了一种稳定的金属/金属-锌合金异质结界面层,实现了大面容量下无锌枝晶的稳定沉积和溶解反应以及高达274瓦时/公斤的锌溴电池能量密度。另外,大容量锌溴电池展示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电池模组与光伏面板集成展示了其对可再生能源的存储能力。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