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多功能结构电池实现高能量密度和承载能力兼顾》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11-28
  • 结构电池应用于环保、能源汽车、移动出行、航空航天等行业,必须同时满足储能所需的高能量密度和高承载能力的要求。传统的结构电池技术一直在努力同时增强这两种功能。然而,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的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开发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技术。

    来自机械工程系的 Seong Su Kim 教授团队开发出了一种薄型、均匀、高密度、多功能结构碳纤维复合电池,这种电池能够支持负载,并且在提供高能量密度的同时没有火灾风险。 这项研究发表在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上。 早期的结构电池是将商用锂离子电池嵌入层状复合材料中。 这些电池的机械和电化学性能集成度低,在材料加工、组装和设计优化方面面临挑战,因此难以实现商业化。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Kim 教授的团队探索了 "储能复合材料 "的概念,重点关注界面和固化性能,这在传统的复合材料设计中至关重要。 研究小组分析了以机械性能强而著称的环氧树脂与离子液体和碳酸盐电解质为基础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固化机理。 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他们得以优化固化过程。

    新开发的结构电池是通过真空压缩成型制造的,与以前的碳纤维电池相比,作为电极和电流收集器的碳纤维的体积分数增加了160%以上。 这大大增加了电极和电解质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制造出了电化学性能更好的高密度结构电池。 此外,研究小组还在固化过程中有效控制了结构电池内部的气泡,同时增强了电池的机械性能。 首席研究员金教授解释说:"我们从材料和结构两个角度提出了设计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框架,这种电解质是高刚度、超薄结构电池的核心材料。"这些基于材料的结构电池可作为汽车、无人机、飞机和机器人的内部组件,一次充电即可大幅延长其工作时间。 这代表了下一代多功能储能应用的基础技术"。

    原文链接:: Mohamad A. Raja et al, Thin, Uniform, and Highly Packed Multifunctional Structural Carbon Fiber Composite Battery Lamina Informed by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 Cure Kinetic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4). DOI: 10.1021/acsami.4c08698


  • 原文来源: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4-11-multifunctional-battery-high-energy-density.html
相关报告
  • 《大容量、高能量密度的水系锌电池问世》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10
    •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陈维教授课题组,设计了一种稳定的金属/金属-锌合金异质结界面层,实现了大面容量下无锌枝晶的稳定沉积和溶解反应以及高达274瓦时/公斤的锌溴电池能量密度。另外,大容量锌溴电池展示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电池模组与光伏面板集成展示了其对可再生能源的存储能力。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
  • 《苏州纳米所蔺洪振团队等AFM:高体积能量密度铝硫电池的构筑、设计与展望》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7-20
    • 铝硫(Al-S)电池由于其高体积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低成本以及Al和S元素的高丰度而被认为是可以满足日益增长储能需求的替代品。然而,铝硫电池仍存在许多挑战,如多硫化物转化动力学缓慢、电解液兼容性差和潜在的铝腐蚀和枝晶形成等问题。当前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设计或开发合适的基体材料或优化兼容的电解质上,以寻求高性能的Al-S体系,包括:i) 设计高导电性的基体来提高电极电导率;ii) 开发杂原子掺杂的多孔结构,以物理/化学方式锚定易溶于电解液的多硫化铝;iii) 引入适当的电解液成分与硫正极和铝负极高度兼容,以获得高反应动力学和较低的极化。然而,目前对Al-S电池的研究现状及进一步发展仍然缺乏系统而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基于对铝硫电化学的系统理解,结合团队前期在SEI层调控Li传输以抑制枝晶的形成及引入活性催化剂/活化剂改变界面位点活性,降低锂扩散与反应势垒等研究基础 (Adv. Funct. Mater. 2022, 31, 2110468; ACS Nano 2022, 16, 17729; Energy Storage Mater. 2022, 52, 210;Chem. Eng. J. 2022, 446, 137291; Adv. Funct. Mater. 2021, 31, 2007434; Adv. Sci. 2022, 2202244; Nano Lett. 2022, 22, 8008; Nano Lett. 2021, 21, 3245;Energy. Environ. Mater. 2022, 5,731; Chem. Eng. J. 2022, 429, 132352; Energy Storage Mater. 2019, 18, 246; Energy Storage Mater. 2020, 28, 375; J. Mater. Chem. A 2020, 8, 22240; Chem. Eng. J. 2020, 417, 128172),撰写了全面实现高体积能量密度铝-硫二次电池策略的综述文章。   基于对铝硫电池目前的研究进展缺乏系统认知的现状,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蔺洪振研究员与德国亥姆赫兹电化学研究所王健博士(现为洪堡学者)联合西安理工大学游才印团队张静博士,全面综述了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以及平滑的铝负极溶解/沉积的具体策略。重点阐述了硫正极从吸附到促进多硫化物转化动力学的催化剂调控的发展;电解质从简单的组分调控到降低离子传输势垒的演变;铝负极保护结合离子传输调控策略实现无枝晶铝负极,更清晰地解读了Al-S电池可能的电化学反应机制及该体系中高活性催化剂潜在的工作机制。最后,进一步展望了实现高性能Al-S电池的方法及大规模储能应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发展高能量密度快速充放Al-S电池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铝硫电池电化学反应原理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铝硫电池电化学反应原理出发,总结出不能实现高性能的主要原因为:多硫化铝转化动力学缓慢、电解液兼容性差和离子传输较慢、潜在的铝腐蚀和枝晶的形成等,严重阻碍了快速充放电Al-S电池的发展(图1)。   系统总结和分析促进高效硫转化和抑制多硫化物穿梭的吸附催化策略。随着对高能量密度要求的不断提高,高含硫正极是实现高面容量和高体积能量密度的必要条件。而传统的载体设计与极性位点的植入可以加强基体多硫化物的吸附。随着高含硫正极的吸附位点趋于饱和,常见的吸附策略抑制穿梭效应的能力有限。进一步提出的“吸附-催化”组合策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通过提高转化动力学来缓解多硫化物的累积,增强对穿梭效应的抑制效果。重点介绍了金属基催化剂有效提升多硫化物相互转化动力学的机制,对提高硫利用率和降低电池极化的促进作用(图2)。   利用低成本水系电解液和高可逆性离子液体实现高可逆的Al-S电池体系。将可充电铝基电池推向更高容量水平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兼容电解液的选择。事实上,可充电铝硫电池还处于尝试阶段。早期的无机熔盐体系电解质对温度的依耐性强且粘度非常高。低粘度电解液中离子的高输运更有利于实现高性能铝硫电池。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水系电解液具有较快的离子传输和低粘度,但该电池体系下存在铝表面氧化/钝化层形成、析氢副反应等问题。而室温离子液体作为Al-S电池的电解液,有助于铝离子的快速溶剂化/脱溶,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基于此,重点综述了高可逆性的室温离子液体电解液从简单的组分调控到降低离子传输势垒的发展过程,以及离子液体促进实现高离子传输动力学的机制(图3和图4)。   结合表面修饰层防止铝腐蚀与铝离子传输动力学调控策略发展无枝晶铝负极。在Al-S电化学中,负极Al沉积是从Al离子脱溶到铝原子成核和扩散的逐步铝沉积的过程。从溶剂化结构中释放自由Al3+的脱溶速率及后续铝原子在铝表面的扩散速率,是形成均匀离子通量的决定因素。因此,和锂金属负极的锂沉积原理类似,为了获得Al离子/原子动力学,必须克服高的脱溶、成核和扩散势垒,以形成均匀和横向铝沉积。当前,通过Al合金化的方式实现了锂传输动力学的调控,促进了无枝晶铝沉积。未来有望通过催化策略调控沉积动力学实现无枝晶的长寿命铝基电池(图5)。   以上研究成果以Strategies for Realizing Rechargeable High Volumetric Energy Density Conversion-Based Aluminum Sulfur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中。论文第一作者为西安理工大学张静博士,通讯作者为西安理工大学游才印教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蔺洪振研究员与德国亥姆赫兹电化学研究所王健博士。以上联合工作受到了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德国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洪堡基金)等基金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