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揭示植物全基因组加倍后影响基因重复表达分化与长期保留的重要因素》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0-28
  •     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与比利时根特大学发表在The Plant Cell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基因剂量敏感性如何影响植物基因组加倍后基因重复的表达分化和基因演化寿命。

        在植物演化中,全基因组加倍或多倍化(WGD)事件普遍且频繁,如模式植物拟南芥自被子植物起源以来就经历了多次。这些WGD事件产生的功能冗余基因重复或复制基因为物种进化提供了遗传材料,有助于物种适应环境和多样化。然而,在长期分化过程中,大量WGD基因重复演化寿命较短,常丢失一个拷贝。幸存的大多WGD基因重复拷贝间表达水平各异,但部分拷贝间保持高度相似(平衡)的表达。基因剂量平衡假设认为,为维持蛋白质复合体亚基或互作蛋白质的化学计量比,选择压力作用于基因间相对拷贝数。这解释了为何编码这些蛋白质的基因在WGD后能长期存留,拥有较长演化寿命。然而,最终决定化学计量比的是基因表达产物的量。因此,自然产生一个问题:基因剂量平衡的选择压力是否也作用于或约束着基因重复两拷贝间表达水平的分化(图1)?

        为回答这一问题,该研究聚焦于睡莲、莲和石菖蒲这三种自被子植物起源以来仅经历一次全基因组加倍事件的植物,以此确保分析的WGD基因重复主要源自同一事件,排除复制时间差异导致的基因重复间分化。研究分析了WGD基因重复的表达量差异,并揭示了这些差异与可能相关的基因属性(如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数、基因长度、缺失致死表型评分、组织表达特异性等)之间的显著相关性,表明基因重复拷贝间的表达水平差异/平衡程度与基因剂量平衡紧密相关。

        为进一步验证这些平衡表达的基因重复在拷贝数演化上更符合剂量平衡效应,研究对25个代表性被子植物基因组中的基因家族拷贝数随WGD事件次数变化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拷贝间平衡表达的基因重复其直系同源基因的拷贝数更符合WGD发生次数的预期,即演化上更易于长期保留。此外,研究还发现,在WGD基因重复对中,表达量较低的拷贝在莲属植物物种间分化过程中更易发生顺式和反式的表达分化,甚至更易产生功能丧失。这些发现加深了我们对植物基因组,特别是多倍化后植物演化的理解。

        研究成果以“Dosage sensitivity shapes balanced expression and gene longevity of homoeologs after whole-genome duplications in angiosperms”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The Plant Cell上。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地理学科石涛研究员为共同第一和共同通讯作者、高志妍助理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比利时根特大学Yves Van de Peer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武汉植物园陈进明研究员参与该工作。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170240)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24AFB314)的资助。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揭示高山植物适应高海拔环境的基因组水平趋同进化》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11-10
    •     趋同进化指不同物种在适应相似环境压力下,呈现出相同进化特征的现象,是体现自然选择在进化中作用的直接证据。利用基因组数据解析趋同进化的分子机制,为理解物种极端环境适应性进化提供重要线索。青藏高原地貌复杂多样,环境异质性强,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高山生境易受环境变化影响,是探究物种适应性进化的天然实验室。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许多植物具有“温室”状苞叶结构、密被长棉毛以及垫状结构等趋同进化的现象。然而,高山植物适应高海拔环境分子水平的趋同进化仍待进一步研究。   武汉植物园王恒昌研究员团队首次获得了高山植物菊科风毛菊属苞叶雪莲和蓼科大黄属苞叶大黄高质量基因组,并整合已公开发表的高山植物基因组,在被子植物层级探讨了植物适应高海拔环境的趋同进化分子机制。结果发现,高山植物基因组中抗病相关的基因家族发生收缩,推测与生长在高海拔恶劣环境下的病原菌较少有关。基因选择压力和蛋白进化速率的综合分析表明,与自交不亲和、细胞壁修饰、DNA修复和抗逆性相关的基因或通路发生趋同进化,是高山植物适应极端寒冷、高紫外线辐射和缺氧环境重要的遗传基础。利用苞叶雪莲不同组织的转录组数据,揭示了与角质层蜡质和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在叶状苞片中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了适应性“温室”性状的分子机理。该研究采用整合生物学思想,在基因组水平剖析高海拔环境适应的分子趋同进化,对深入理解高山植物的适应策略和多样性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以“Genomic convergence underlying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in alpine plants”为题,发表于植物学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系统与进化课题组特别研究助理张旭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王恒昌研究员、昆明植物所邓涛研究员和孙航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第二次青藏科考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
  • 《研究揭示被子植物多倍化与随后二倍化过程在物种多样化中的作用》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10-31
    • 多倍化被学界认为是推动被子植物演化成功的重要驱动力,其现象广泛存在于被子植物各个谱系中。多倍性与生物体适应性、物种形成、分化及辐射相关,是关键性状创新的重要来源。然而,新形成的多倍体相较于其二倍体近缘种,通常表现出更高的灭绝率与更低的物种形成率。长期以来,这一矛盾现象引发了学界对多倍体演化意义的争论。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马永鹏团队联合武汉植物园研究员李大卫、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葛晓阳、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Jonathan F. Wendel、捷克马萨里克大学教授Martin A. Lysak,以锦葵科为模式系统,深入解析了多倍化和之后二倍化过程在被子植物演化中的重要作用,有效解释了多倍体在演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研究人员集齐了锦葵科9个亚科代表性物种的基因组数据,包括新组装的海南椴(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杯萼椴亚科)、景东翅子树(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非洲芙蓉亚科)、滇桐(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椴亚科)及梭罗树(山芝麻亚科)四个亚科的基因组,并综合运用团队前期开发的直系同源共线性检测工具和亚基因组分型方法、染色体核型演化推断及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等多种方法,系统解析了锦葵科复杂的网状异源多倍体演化历史。研究表明,锦葵科早期复杂的网状异源多倍化过程快速产生了至少5个倍性不同的古老多倍体谱系。其中,Malvadendrina分支的7个亚科均经历1至2次古多倍化事件。因此,多倍体成种在Malvadendrina分支早期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研究人员通过重建祖先核型追踪锦葵科祖先多倍化和随后二倍化的演化过程发现,各亚科染色体二倍化主要由染色体端到端融合机制介导。在古十倍体雷德蒙氏棉花基因组进化过程中,发生了超30次谱系特异的端到端融合事件,且染色体数量从祖先的n=53直降到n=13。进一步,研究发现,Malvadendrina分支所有亚科均为约6000万年前形成的古多倍体,但各亚科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且与古多倍性不相关。其中,大多数亚科的种属数量低于同期未发生过古多倍化的两个基部亚科。而以棉花为代表的锦葵亚科表现出最高的二倍化程度,即相较于其他古多倍体亚科,其融合的染色体数量和丢失的共线性基因数目断崖式领先,并明显高于与其共享古十倍化的木棉亚科,且锦葵亚科在所有亚科中拥有最多的种属数量。因此,研究推测二倍化或对物种多样性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检验这一假说,研究人员创建了在染色体水平评估二倍化程度的指数——异倍化率,并结合在基因水平评估二倍化程度的指数——基因丢失率以及锦葵科古多倍体亚科数据集,对二倍化程度与亚科的物种多样性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染色体水平的二倍化程度与亚科的物种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2达0.9以上。同时,基因水平的二倍化程度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在属水平上也得到一定支持(R2= 0.44),这使古多倍体多样化与二倍化相关的假说得到了验证。该假说可调和多倍体演化意义的矛盾,即多倍化是一把双刃剑,其减数分裂紊乱等有害方面通常是致命的,因而多倍体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二倍化进程才能消除有害方面、扩大有利方面,最终实现演化成功。因此,新多倍体经常失败,而完成了二倍化的古多倍体则较为成功,这也解释了为何被子植物的古多倍体谱系通常在多倍体形成一段时间后开始多样化。 该研究解析了锦葵科复杂的古多倍化及二倍化演化历史,并发现了支持二倍化与古多倍体演化成功之间的关联证据,为理解植物多样性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相关研究成果以Reticulate allopolyploidy and subsequent dysploidy drive evolu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in the cotton family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