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揭示高山植物适应高海拔环境的基因组水平趋同进化》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11-10
  •     趋同进化指不同物种在适应相似环境压力下,呈现出相同进化特征的现象,是体现自然选择在进化中作用的直接证据。利用基因组数据解析趋同进化的分子机制,为理解物种极端环境适应性进化提供重要线索。青藏高原地貌复杂多样,环境异质性强,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高山生境易受环境变化影响,是探究物种适应性进化的天然实验室。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许多植物具有“温室”状苞叶结构、密被长棉毛以及垫状结构等趋同进化的现象。然而,高山植物适应高海拔环境分子水平的趋同进化仍待进一步研究。

      武汉植物园王恒昌研究员团队首次获得了高山植物菊科风毛菊属苞叶雪莲和蓼科大黄属苞叶大黄高质量基因组,并整合已公开发表的高山植物基因组,在被子植物层级探讨了植物适应高海拔环境的趋同进化分子机制。结果发现,高山植物基因组中抗病相关的基因家族发生收缩,推测与生长在高海拔恶劣环境下的病原菌较少有关。基因选择压力和蛋白进化速率的综合分析表明,与自交不亲和、细胞壁修饰、DNA修复和抗逆性相关的基因或通路发生趋同进化,是高山植物适应极端寒冷、高紫外线辐射和缺氧环境重要的遗传基础。利用苞叶雪莲不同组织的转录组数据,揭示了与角质层蜡质和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在叶状苞片中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了适应性“温室”性状的分子机理。该研究采用整合生物学思想,在基因组水平剖析高海拔环境适应的分子趋同进化,对深入理解高山植物的适应策略和多样性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以“Genomic convergence underlying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in alpine plants”为题,发表于植物学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系统与进化课题组特别研究助理张旭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王恒昌研究员、昆明植物所邓涛研究员和孙航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第二次青藏科考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揭示植物全基因组加倍后影响基因重复表达分化与长期保留的重要因素》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0-28
    •     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与比利时根特大学发表在The Plant Cell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基因剂量敏感性如何影响植物基因组加倍后基因重复的表达分化和基因演化寿命。     在植物演化中,全基因组加倍或多倍化(WGD)事件普遍且频繁,如模式植物拟南芥自被子植物起源以来就经历了多次。这些WGD事件产生的功能冗余基因重复或复制基因为物种进化提供了遗传材料,有助于物种适应环境和多样化。然而,在长期分化过程中,大量WGD基因重复演化寿命较短,常丢失一个拷贝。幸存的大多WGD基因重复拷贝间表达水平各异,但部分拷贝间保持高度相似(平衡)的表达。基因剂量平衡假设认为,为维持蛋白质复合体亚基或互作蛋白质的化学计量比,选择压力作用于基因间相对拷贝数。这解释了为何编码这些蛋白质的基因在WGD后能长期存留,拥有较长演化寿命。然而,最终决定化学计量比的是基因表达产物的量。因此,自然产生一个问题:基因剂量平衡的选择压力是否也作用于或约束着基因重复两拷贝间表达水平的分化(图1)?     为回答这一问题,该研究聚焦于睡莲、莲和石菖蒲这三种自被子植物起源以来仅经历一次全基因组加倍事件的植物,以此确保分析的WGD基因重复主要源自同一事件,排除复制时间差异导致的基因重复间分化。研究分析了WGD基因重复的表达量差异,并揭示了这些差异与可能相关的基因属性(如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数、基因长度、缺失致死表型评分、组织表达特异性等)之间的显著相关性,表明基因重复拷贝间的表达水平差异/平衡程度与基因剂量平衡紧密相关。     为进一步验证这些平衡表达的基因重复在拷贝数演化上更符合剂量平衡效应,研究对25个代表性被子植物基因组中的基因家族拷贝数随WGD事件次数变化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拷贝间平衡表达的基因重复其直系同源基因的拷贝数更符合WGD发生次数的预期,即演化上更易于长期保留。此外,研究还发现,在WGD基因重复对中,表达量较低的拷贝在莲属植物物种间分化过程中更易发生顺式和反式的表达分化,甚至更易产生功能丧失。这些发现加深了我们对植物基因组,特别是多倍化后植物演化的理解。     研究成果以“Dosage sensitivity shapes balanced expression and gene longevity of homoeologs after whole-genome duplications in angiosperms”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The Plant Cell上。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地理学科石涛研究员为共同第一和共同通讯作者、高志妍助理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比利时根特大学Yves Van de Peer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武汉植物园陈进明研究员参与该工作。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170240)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24AFB314)的资助。
  • 《武汉植物园在龙胆族叶绿体基因组进化和系统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20-10-11
    • 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已普遍应用于重建植物“生命之树”研究中。大多数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呈环状四分体结构,包含约80个蛋白编码基因。叶绿体基因组由于缺乏重组而通常被认为是连锁的单一基因座;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叶绿体基因组中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编码基因具有不同的核酸替代速率,经受不同的自然选择压力。目前对于叶绿体单基因或不同功能组基因的进化研究还很少。另外,传统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系统基因组学研究通常直接将叶绿体基因组直接串联起来进行系统树构建,因此单基因遗传变异导致的系统发育不一致性往往被忽略。 龙胆族包含龙胆亚族和獐牙菜亚族,大多数物种生长在青藏高原高山草甸及流石滩,包含许多著名的高山花卉和药用植物,如龙胆、獐牙菜、秦艽、扁蕾等,是理解高山植物演化和适应性的良好类群。龙胆族内系统关系也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基于DNA片段的系统学研究往往不能提供很好的分辨率。 武汉植物园系统与进化学科组采集了龙胆族10个属的样品,进行叶绿体基因组测序,探讨龙胆族系统发育关系以及叶绿体基因组进化。系统发育分析得到了各属之间稳健的系统关系,其中獐牙菜属不是单系。研究发现单基因系统树之间存在很大的变异,而将所有基因串联建树掩盖过了单基因带来的差异。超过一半的基因导致龙胆族混乱的系统关系,其中包括常用分子标记。这可能解释了以往使用DNA片段的研究无法很好的重建该族系统发育关系。对核苷酸替代率的估计显示,不同叶绿体基因之间以及不同功能组基因之间存在广泛的替代率异质性。比较分析表明,核糖体蛋白基因和RNA聚合酶基因在龙胆族叶绿体基因中具有较高的替代率和遗传变异;参与光合作用的编码基因较为保守。比较分析揭示了rpoC2基因具有较高系统发育信息性,可用作龙胆族分类学研究的条形码。此外,龙胆族叶绿体蛋白编码基因组都经历着纯化选择,纯化选择对有害变异的过度清除可能会模糊对系统发育关系的推断。 该研究首次利用系统基因组学揭示龙胆族内系统发育关系,为以后研究该族物种的起源和进化打下基础。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了广泛的进化速率异质性和质体基因间的遗传变异;同时揭示了普遍存在的单基因树系统发育不一致,突出了在未来的系统基因组学研究中考虑基因树异质性的必要性。相关研究成果以“Plastome phylogenomic study of Gentianeae (Gentianaceae): widespread gene tree discordanc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evolutionary rate heterogeneity of plastid genes”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BMC Plant Biology。系统与进化课题组博士生张旭为论文第一作者,王恒昌研究员指导完成。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12870-020-0251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