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和越南恶性疟原虫种群中红细胞结合抗原175 RII的遗传多态性和自然选择》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 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23-12-09
  • 恶性疟原虫红细胞结合抗原175 (PfEBA-175)在疟原虫入侵红细胞中起重要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候选疫苗。然而,其全球分离株的遗传多样性是开发含该蛋白的通用疫苗的一个问题。本研究旨在研究缅甸和越南恶性疟原虫分离株pfeba-175 II区(RII)的遗传多态性和自然选择。越南pfeba-175 RII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多态性,而缅甸pfeba-175 RII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点突变、缺失和重组是导致恶性疟原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全球pfeba-175 RII揭示了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遗传多态性和自然选择谱。尽管不同人群的氨基酸替换特征不同,但在全球 pfeba-175 RII 群体中普遍检测到五种主要氨基酸变化(K279E、E403K、K481I、Q584K 和 R664)。全球pfeba-175 RII群体的单倍型网络和遗传分化分析表明没有地理关系。在全球 pfeba-175 RII 群体中观察到不可忽视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强调在设计基于这种蛋白质的有效疫苗时需要考虑这一点。本研究强调了持续监测全球恶性疟原虫种群中pfeba-175 RII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3-47275-6?error=cookies_not_supported&code=9da3598b-b527-44f7-8a74-c636d5c45af6
相关报告
  • 《科研人员研发出恶性疟原虫中进行基因编辑的新型遗传操作工具》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1-03
    • 12月24日,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陆斌研究组题为Epigenetic editing by CRISPR/dCas9 in Plasmodium falciparum 的最新研究成果。 疟疾与艾滋病、结核病一起被列为全球三大传染性疾病。疟原虫是引起疟疾的真核病原微生物,其中恶性疟原虫的感染致死率最高。分子水平的遗传操作是研究恶性疟原虫病理学以及抗药机制的重要工具。然而,疟原虫中通过同源重组机制进行基因修饰的效率极低,而且恶性疟原虫缺乏可运行RNAi机制的关键原件,因而对疟原虫的研究急需发展一种高效简便的基因编辑工具。 Cas9的两个关键酶活位点被突变后的dCas9保留了结合DNA功能,但是失去了切割DNA的功能。将dCas9与一些表观遗传修饰因子相偶联,可以高效地对特定基因进行转录水平的调节。江陆斌研究团队利用CRISPR/dCas9系统,在恶性疟原虫中成功构建了基于表观遗传修饰的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分别将dCas9与恶性疟原虫乙酰转移酶(PfGCN5)和去乙酰化酶 (PfSir2a)融合表达。在特异性sgRNA 的引导下,dCas9重组蛋白可以在靶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TSS)附近特异性调节染色质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水平,从而控制该基因表达的沉默或激活。运用此新型CRISPR/dCas9技术,该团队分别对恶性疟原虫感染人体红细胞的两个关键基因PfRh4和PfEBA-175成功地进行了表达调控,并诱导出相应的感染表型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该团队进一步鉴定出恶性疟原虫生长必需基因PfSET1参与调节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生长过程的分子基础。该研究成果为恶性疟原虫基因编辑提供了新的有效的遗传操作工具,为恶性疟原虫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遗传操作系统。
  • 《前沿:恶性疟原虫诱导受过训练的先天免疫》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18-01-23
    • 个体的疟原虫感染诱导一种强大的先天性免疫反应。在最近描述的先天性免疫记忆模型中,初始刺激引发先天性免疫系统对随后的免疫攻击作出过度反应(称为训练)或低反应(耐受性)。以前在小鼠和人类中的研究表明,疟疾感染既可以起刺激作用,也可以促进对后续感染的耐受性。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证明了由恶性疟原虫的初步刺激感染的红细胞或疟疾晶体疟原虫诱导的人粘附性PBMC对随后的TLR2连接反应过度。这种高反应性与重要的免疫代谢型启动子H3K4me3的增加相关,并且这些表观遗传修饰也在肯尼亚自然感染疟疾的儿童中观察到。然而,表观遗传学和代谢抑制剂的应用表明,疟疾及其配体诱导的训练免疫可能通过先前未知的机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