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预报台28日继续发布海冰蓝色预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2-02
  •   国家海洋预报台继续发布海冰蓝色预警

      受持续低温天气影响,辽东湾过半海域被海冰覆盖,黄渤海海冰大面积发展,目前已经进入重冰期。国家海洋预报台1月28日继续发布海冰蓝色预警。

      根据最新卫星监测结果显示,28日辽东湾的浮冰范围与昨天基本持平,浮冰范围为74海里,可见海冰面积为17088平方公里。渤海湾海域浮冰范围9海里,可见海冰面积为3116平方公里;莱州湾海域浮冰范围5海里,可见海冰面积为1504平方公里;黄海北部海域浮冰范围21海里,可见海冰面积为7363平方公里。

     1月27日,《中国海洋报》记者跟随国家海洋局冬季黄渤海海冰调查队一行分别到山东、辽宁,开展一线海冰监测。

      27日上午9时,海冰调查队来到东营胜利油田埕岛作业海域桩西大堤,北海预报中心海冰观测员利用X波段车载雷达、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观测海冰。为准确采集海冰数据,观测员还在近岸采集海水水样,测量表层海水温度,测量观测海域的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和气压等气象因素。

     根据现场观测,目前东营胜利油田埕岛作业海域浮冰以尼罗冰为主,浮冰外缘线1海里~2海里,对油田海上生产作业影响不大。

      在辽宁海冰沿岸调查的人员发现,锦州笔架山附近海域大部分海面被冰覆盖,沿岸的冰面几乎完全冻结,远远的望不到边。盘锦二界沟、辽河口入海口附近海域大部分海面也被海冰覆盖,有高低不平的固定冰。

      根据国家海洋预报台预报,未来3天受气温回升和偏西风的影响,预计渤海和黄海北部冰情将有所缓解。辽东湾最大浮冰范围70海里~80海里,一般冰厚10厘米~20厘米,最大35厘米;渤海湾最大浮冰范围5海里~15海里,一般冰厚5厘米~10厘米,最大15厘米;莱州湾最大浮冰范围5海里~15海里,一般冰厚5厘米~10厘米,最大15厘米;黄海北部最大浮冰范围15海里~25海里,一般冰厚5厘米~15厘米,最大25厘米。

  • 原文来源:;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8-01-29/47336.html
相关报告
  • 《《蓝色未来:中美海洋合作的机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6-13
    • 美国进步中心(The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2018年5月21日发布报告—《蓝色未来:梳理中美海洋合作的机遇》,通过美中海洋对话确定了两国在海洋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途径。 美国和中国在海洋保护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当前,全球海洋和海岸带资源受到过度捕捞、污染和无度攫取资源的威胁,海洋健康指数急速下降,已经达到危急水平。中美两国作为最大的海洋利益相关者,对海运贸易、沿海城市的经济活力、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和消费都有着极大的依赖,因此全球海洋健康的退化给两国带来了新的、日益增长的经济和安全风险。 然而海洋也为两国扭转这一趋势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既往经验证明,海洋环境可以通过合理管理得以恢复和重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中国有能力和责任召集其它国家来共同应对这一涉及全球共同利益的问题。2015年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上,中美双边协议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多边气候协议的签署奠定了基础。同样的情形也适用于海洋保护领域。如果美国和中国能够制定一个共同的行动议程,那么其他国家也将效仿。 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2018年内,中美关系的演变将使得双方改变世界的合作愈发困难。就美国方面而言,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专注于贸易和朝鲜问题,其他所有问题都难以进入政治议程。该政策优先处理美国的近期问题,而不利于在包括海洋等更广泛和长远的其他问题上寻求和扩大双边合作,虽然中美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而且中国也越来越有能力为全球共同利益问题贡献力量。尽管美国和中国政府在一些困难议题上存在分歧,两国的专家在非政府层面上有机会联合起来,努力为未来在诸如海洋保护等更广泛问题上的合作奠定基础。 这正是“蓝色未来”对话要实现的目标。尽管中美在海洋领域的合作有着巨大的需求和潜力,但海洋问题仍然在两国关系中属于相对冷门的部分。两国的官员在2015年和2016年的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中专门讨论了海洋合作问题。这些初步讨论引发或延续了一些高层协议,包括南极罗斯海的海洋保护区,以及对抗不可持续的海洋捕捞、污染和垃圾的努力。然而迄今为止,中美政府对两国在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利益的讨论仍停留在表层,需要更多的工作来明确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和分歧,以及短期、中期和长期的首要任务。 2017年度论坛汇集了四个关键领域的专家:全球渔业政策;蓝色经济;极地问题,包括北极和南极;全球环境挑战。与会者讨论了这些具体问题以及它们对中美两国的交叉影响。 作为讨论的成果,与会者就中美两国如何能更有效地合作提出以下建议,希望为未来的海洋管理科学和政策注入可持续、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的精神。 • 培养双边关系。两国海洋政策、海洋科学、民间团体和海洋产业决策者应优先考虑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来建立双边关系。该小组承认,分歧在过去妨碍了这种伙伴关系的建立,但他们也认识到培养合作关系将有利于建立信任和相互理解,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并在未来几年获得较好的效益。 • 加强中国制度能力建设。“蓝色未来”对话的中方与会者指出了开展合作的必要性,以帮助中国在海洋科学相关的领域加强制度能力的建设。发展可持续的蓝色经济。中美两国均应保持开放态度,进一步扩大海洋经济的范围和涵义,增进对基本术语的相互理解。两国的专家可能需要着手起草中英术语对照表,如“可持续捕捞”、“非法捕捞”、“蓝色经济”和“海洋保护区”等。确保信息的清晰性和沟通的有效性,对于达成本报告呼吁的合作,及促进相互理解和获得较好的成效至关重要。 •建立海洋科学合作研究。建立一个专门的、活跃的海洋科学合作项目成果交流中心是极有价值的。在蓝色经济中心和海事联盟等组织帮助下,美国和中国正在牵头在政府会计框架内建立一个海洋卫星账户,将包含尚未纳入两国海洋经济账户的新的创新海洋产业。与会者认为合作应该延伸至生态保护和经济政策分析领域。 • 就海洋问题保持一定形式的政府间对话。当前在中美关系的众多领域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存在积极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就海洋问题而言,保持一定形式的官方沟通至关重要。华盛顿和北京应该考虑发起构建一个专门的平台,作为全面对话的完全独立于现有三大支柱平台之外的第四个支柱—为海洋合作提供更多的政治空间,因为它涉及到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 • 创建海洋合作记叙。与会者指出,缺乏关于海洋合作的单独、强有力且连贯一致的记叙是个重大缺陷,严重妨碍了国际政策领域对重大的海洋问题采取行动。因为缺乏这样的记叙,倡导者和科学专家容易将海洋问题碎片化,导致两国政治资本的分散和主要决策者的不知情。 中文版报告全文下载: http://stm.las.ac.cn/STMonitor/qbwnew/bg_recordshow.htm?id=646&parentPageId=1528767775750&controlType=&serverId=108
  • 《152个国家海洋局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7-12-14
    • 国家海洋局关于公布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2017年5月31日前)的公告 2017年第9号(总第41号)   根据国务院出台的“放管服”改革措施和上位法修改、废止情况,我局对2017年5月31日前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现将清理后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予以公布。凡未列入本目录的国家海洋局文件,原则上不再作为海洋行政管理的依据。相关文件与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精神不一致的,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国家海洋局 2017年12月11日 具体目录参见: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7-12-14/46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