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污泥处置处理行业市场概况与发展前景分析 行业将迎来蓝海市场》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 王阳
  • 发布时间:2019-03-19
  •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历年来五年规划对环保投资不断增加。不论从国家层面还是省市层面,十三五期间新增污泥处置处理规模较大。同时盈利模式的逐渐增多也使行业的利润变得可观,加上政策扶持,技术不断突破,污泥处置处理行业将迎来蓝海市场。

    环保投资猛增 各省污泥处理规模增大

    污泥处理主要是指对污泥进行稳定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的过程。污泥处理包括浓缩、脱水、厌氧消化、好氧发酵以及干化等工艺过程。污泥处置主要是指污泥经处理后的产物,回归自然环境或再利用,能够达到长期稳定并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的最终消纳方式。污泥处置包括土地利用、填埋、焚烧以及建材利用等不同的方式,污泥焚烧后的灰渣可填埋,也可进行建材等方面的综合利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不断增加。历年来五年规划对环保投资不断增加,“九五”期间,我国环保投入达3600亿元,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首次超过1%。“十五”期间,环保投入约占到GDP的1.3%。“十二五”期间,环保投入的比例进一步增大。环保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推动我国环保产业不断提升。

    2018年,“十三五”目标持续推进,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也在资金投入充足的背景下持续快速发展。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十三五”期间环保产业年增速将超20%。

    2017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编制了《“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共投资约5644亿元,其中新增或改造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投资294亿元,新增或改造污泥(按含水率80%的湿污泥计)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能力6.01万吨/日。

    其中,设市城市4.56万吨/日,县城0.92万吨/日,建制镇0.53万吨/日。提出到2020年底,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其他城市达到75%;县城力争达到60%;重点镇提高5个百分点,初步实现建制镇污泥统筹集中处理处置的发展目标。

    除全国外,十三五期间各省都对城镇污泥处理处置规模进行一定上调,各省合计污泥处理处置规模达到6.01万吨/日。各省份具体来看,广东省新增城镇污泥处理处置规模最大,十三五期间将新增5353吨/日,城、县、镇分别增加4220吨/日、242吨/日、691吨/日。

    2018年,在“十三五”的推动下,环保重要性仍继续大幅提升,在污泥处置政策方面,区别于前几年以投资规划为主的政策导向,预计未来2-3年,将逐步建立全面的收费机制,将污泥处置纳入社会成本中。目前,污水污泥处理行业盈利模式共有五种,分别是BOT模式、准BOT模式、TOT模式、托管运营模式、PPP模式。

    公用事业区别于一般制造业的盈利模式,制造业的产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且波动频繁,因此价格和产能扩张都是十分重要的驱动因素;而公用事业制造的是公共产品,价格和销售由政府主导,比如污泥处理等环保产品并非由个人或单位主动花钱购买,需要政府引导或强制推动,公共品的价格往往通过“成本+合理收益”来制定。行业内主要通过采用不同的污泥处理项目运营模式,达到投融资目的,最终取得盈利。

    行业发展驱动力强 行业将迎来蓝海市场

    行业的盈利性为发展带来不少动力,但政策的加码、收费机制的完善及污泥资源的发展等会进一步对东航也扩张。为解决污泥处理问题,先在“水十条”中提出会对污泥处理领域进行相当程度的倾斜。后在环保“十三五”规划也提出,大力推进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0%,京津冀区域达到95%。国家层面政策法规的加码,无疑大大驱动了污泥处理处置的资源化与无害化进程,相关的处理技术与设备也得到快速发展,各大污水厂“重水轻泥”的现象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另外,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元素,其中约有20%-30%的氮转入污泥中,磷约为90%,一些污水厂产生的污泥,其氮、磷、钾含量甚至高于农家肥。从资源角度考虑,在磷矿紧缺的状态下,污泥磷资源转化将变得更加重要。

    在多方因素的驱动下,污泥治理速度会不断加快,“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2000亿元用于污水厂的污泥处理,在污泥处置技术的不断突破与政策的推动下,污泥处理处置行业即将迎来蓝海市场。按这样的发展趋势来看,按照污水有效处理率来推算,2024年的污泥处理市场规模将超过900亿元。

相关报告
  • 《2020年中国生物天然气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12
    • 2019年12月4日,据国家能源局官网,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应急管理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年产量超过100亿立方米,到2030年超过200亿立方米。 1、生物天然气原材料以秸秆为主 我国生物天然气是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餐厨垃圾、农副产品加工废水等各类城乡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经厌氧发酵和净化提纯产生的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的天然气,同时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渣沼液可生产有机肥。 发展生物天然气,规模化处理有机废弃物,能有效解决粪污、秸秆露天焚烧等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保护城乡生态环境。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程序算了一笔账:假设200亿立方米生物天然气完全由大型沼气—生物天然气项目生产,意味着能够对约3亿吨秸秆和2亿吨畜禽粪便作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即从数据模型来看,生物天然气是秸秆和畜禽粪污按照 3:2比例进行配比产生,由此生物天然气的原材料主要以秸秆为主,畜禽粪污为辅。 2、粮食大丰收 秸秆产量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整体呈现波动的态势,2015年后粮食产量变化波动浮动不大。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6384.34万吨,同比增加0.9%。 注:2013、2015年产量增速为3%、3.3%。 农谚说“斤粮斤草”,生产1斤粮食的同时要产出1斤多秸秆,我国秸秆产量和粮食产量呈现正向的相关关系。数据显示,2011-2018年我国秸秆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较为微弱,这主要与农作物播种面积较为恒定,不可能出现大的波动有关。 2011年我国秸秆产量为8.39亿吨,前瞻根据秸秆产量的历史数据并结合2019年粮食产量数据,初步估算2019年我国的秸秆产量约为8.63亿吨。 3、秸秆供应区域分布在北方平原地区 我国现有秸秆供应量最大的省份是山东省、黑龙江、河南省、安徽省等。由下图可知,秸秆收集难度最小的是黑龙江、内蒙、河南、安徽等。 4、秸秆生产生物天然气的生产模型分析 生物天然气通过对种植、养殖所产生的有机废弃物资源进行处理,变废为宝地生产出能够为农业项目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能源资源产品和有机肥料。 与沼气类似,生物天然气的副产物可以加工成为高品质的生物有机肥,一方面进一步对发酵产生的沼渣沼液进行利用,减少了项目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另一方面高品质的生物有机肥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口感、品相,是发展高端农业的主要肥料。 生物天然气是在传统沼气发展的基础上的提档升级,改变了传统沼气项目自产自销式的利用局限性,将沼气进一步提纯获得生物天然气,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应用渠道和场景。 一方面,可以利用生物天然气进行热电联产,获得高品阶的电力能源,并且可以将热电联产过程中的热能供给大棚种植中的保温系统,实现了能源资源的梯级化利用。 另一方面,因为生物天然气组成成分、热值等指标与传统天然气类似,也可以将生产的生物天然气通过并入燃气网、罐装出售等模式,用于城乡生活燃气、车船用气等,大大提高了消纳能力。 利用生物处理技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可通过4~5公斤青质秸秆发酵获得约1立方米的沼气,再通过提纯和净化使其成份、热值与常规天然气成份接近,最终获得0.5立方米的生物天然气产品,同时副产3公斤左右的有机肥原料。 若按照我国当前天然气市场价格2.5元/立方、有机肥500元/吨的平均价格来计算,则每处理5公斤秸秆,生物天然气项目可以增加2.75元的收益。
  • 《2018年电镀行业技术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分析 电镀废水治理进一步向综合防治方向发展》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19-03-22
    • 电镀技术于20世纪开始兴起,并迅速在材料的防护及装饰等领域广泛应用。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学科快速发展,电镀技术在这场科技发展的大浪潮中也实现了自身的突破,我国亦不例外。 根据SooPAT数据统计,2000年以来,电镀行业年申请专利数量不断的增长,2017年达到最顶峰,全年申请数量共有6671件。2018年,电镀相关专利申请量有所下滑,但仍达到4483件,处于较高水平。 从专利申请人来看,截至2019年2月底,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数量最多,达到了491件,上海交通大学和深南电路有限公司分列第二、第三,专利申请量分别为387件、294件。 电镀技术不仅取得长足发展,还从最初的防护装饰性镀层,逐渐发展出各种功能镀层,其应用领域已经拓展到微电子、微电机系统(MEMS)和再制造等高技术领域,并发展成为这类高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 例如,微电子系统与微机械系统相结合形成的微电机系统,其特点是尺寸微小,构成微电机系统的零部件尺度都在微米甚至纳米。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MEMS产业已经全方位快速渗透到军事、医疗、生物、仿生学及航空航天等领域。电镀技术作为一个从原子、离子尺度开始的材料制造以及零部件制造技术,与光刻蚀技术相结合,发展成为MEMS技术,MEMS技术随即成为MEMS领域的尖端技术。 此外,电镀是当今世界三大污染工业之一,污染源自其排放的废水、废气、噪声和固废。其中,电镀废水包括含锌\铜废水、含镍废水、含铬废水、综合废水、锅炉软水制备废水及纯水制备废水;电镀废气包括燃烧废气、酸雾、喷涂废气、静电喷涂废气、电泳废气;噪声源主要来自生产车间、变电所和污水处理站等处的各种设备;固废主要来源于生产中的粉尘尘泥、废金属屑、电镀渣、电镀废液、废原材料包装物、剩余污泥。 近年来,在电镀自身技术得以突破的同时,对于废水、废气、噪声和固废的处理技术也有显著提升。例如,我国电镀废水治理由工艺改革、回收利用和闭路循环进一步向综合防治方向发展,已经进入了综合防治与总量控制阶段,多元化组合处理和自动控制相结合的资源回用技术成为电镀废水治理的发展主流。 研究高效、经济、节能、环保的处理技术,系统开发不同工艺的有效组合,同样是电镀废气处理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目前,针对不同的废气类别,已有相应的处理方法,如喷涂废气采用布袋式除尘器等。 市场规模稳步扩张 目前,我国电镀行业已步入成熟期,需求相对稳定,但在汽车、电子等行业的持续推动下,电镀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稳步扩张。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将近1600亿元,达1596.6亿元。 此外,伴随着21世纪高科技的大量涌现、电子零部件的微型化趋势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电镀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量机遇,电镀行业发展空间仍有继续提升的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电镀行业必须推进清洁生产,改进工艺,更新装备,处理好废水、废气、噪声和固废,才能向环境友好型行业转型,以实现长久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