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生物天然气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12
  • 2019年12月4日,据国家能源局官网,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应急管理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年产量超过100亿立方米,到2030年超过200亿立方米。

    1、生物天然气原材料以秸秆为主

    我国生物天然气是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餐厨垃圾、农副产品加工废水等各类城乡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经厌氧发酵和净化提纯产生的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的天然气,同时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渣沼液可生产有机肥。

    发展生物天然气,规模化处理有机废弃物,能有效解决粪污、秸秆露天焚烧等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保护城乡生态环境。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程序算了一笔账:假设200亿立方米生物天然气完全由大型沼气—生物天然气项目生产,意味着能够对约3亿吨秸秆和2亿吨畜禽粪便作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即从数据模型来看,生物天然气是秸秆和畜禽粪污按照 3:2比例进行配比产生,由此生物天然气的原材料主要以秸秆为主,畜禽粪污为辅。

    2、粮食大丰收 秸秆产量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整体呈现波动的态势,2015年后粮食产量变化波动浮动不大。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6384.34万吨,同比增加0.9%。

    注:2013、2015年产量增速为3%、3.3%。

    农谚说“斤粮斤草”,生产1斤粮食的同时要产出1斤多秸秆,我国秸秆产量和粮食产量呈现正向的相关关系。数据显示,2011-2018年我国秸秆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较为微弱,这主要与农作物播种面积较为恒定,不可能出现大的波动有关。

    2011年我国秸秆产量为8.39亿吨,前瞻根据秸秆产量的历史数据并结合2019年粮食产量数据,初步估算2019年我国的秸秆产量约为8.63亿吨。

    3、秸秆供应区域分布在北方平原地区

    我国现有秸秆供应量最大的省份是山东省、黑龙江、河南省、安徽省等。由下图可知,秸秆收集难度最小的是黑龙江、内蒙、河南、安徽等。

    4、秸秆生产生物天然气的生产模型分析

    生物天然气通过对种植、养殖所产生的有机废弃物资源进行处理,变废为宝地生产出能够为农业项目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能源资源产品和有机肥料。

    与沼气类似,生物天然气的副产物可以加工成为高品质的生物有机肥,一方面进一步对发酵产生的沼渣沼液进行利用,减少了项目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另一方面高品质的生物有机肥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口感、品相,是发展高端农业的主要肥料。

    生物天然气是在传统沼气发展的基础上的提档升级,改变了传统沼气项目自产自销式的利用局限性,将沼气进一步提纯获得生物天然气,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应用渠道和场景。

    一方面,可以利用生物天然气进行热电联产,获得高品阶的电力能源,并且可以将热电联产过程中的热能供给大棚种植中的保温系统,实现了能源资源的梯级化利用。

    另一方面,因为生物天然气组成成分、热值等指标与传统天然气类似,也可以将生产的生物天然气通过并入燃气网、罐装出售等模式,用于城乡生活燃气、车船用气等,大大提高了消纳能力。

    利用生物处理技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可通过4~5公斤青质秸秆发酵获得约1立方米的沼气,再通过提纯和净化使其成份、热值与常规天然气成份接近,最终获得0.5立方米的生物天然气产品,同时副产3公斤左右的有机肥原料。

    若按照我国当前天然气市场价格2.5元/立方、有机肥500元/吨的平均价格来计算,则每处理5公斤秸秆,生物天然气项目可以增加2.75元的收益。

相关报告
  • 《2019年中国水质监测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利好政策+技术应用注入新动力》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19-06-21
    • 我国水质监测行业方兴未艾 我国江河、湖泊众多,但多数水质较差。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最新统计,2019年3月,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监测的1788个国考断面(点位)中:Ⅰ类水质断面占9.4%,Ⅱ类占37.9%,Ⅲ类占27.0%,Ⅳ类占14.5%,Ⅴ类占5.8%,劣Ⅴ类占5.5%。 我国水质监测行业迎来迅猛发展 水质监测是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及变化趋势,评价水质状况的过程。监测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未被污染和已受污染的天然水(江、河、湖、海和地下水)及各种各样的工业排水等。 主要监测项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水质状况的综合指标,如温度、色度、浊度、pH值、电导率、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等; 另一类是一些有毒物质,如酚、氰、砷、铅、铬、镉、汞和有机农药等。为客观的评价江河和海洋水质的状况,除上述监测项目外,有时需进行流速和流量的测定。 从细分领域来看,水质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设备和水质监测运营服务。近年来,受益于环保相关政策的影响,监测设备市场发展迅速,尤其是水质监测设备。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水质监测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水质监测设备销量已达12252台(套),到了2016年我国水质监测设备销量有所下降,降至10384台(套),截止至2017年我国水质监测设备销量增长至19345台(套),同比大增86.3%,占全国环境监测产品销量的34.2%,是第一大环境监测产品种类。初步测算2018年我国水质监测设备销量将突破2万台(套),达到20625台(套)。 我国水质监测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根据环保部公布的《“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监测和检查生态环境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也指出,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健全的生态环境数据质量监测责任制,具体到水质监测领域,2019年,将对10个省(区、市)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魏奋平原的重点排污单位以及全国10%的环境地表水自动监测站的运行和维护质量进行检查。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强和投资规模的扩大,我国水质监测行业市场前景良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除了政策推动,相关技术的应用也为水质监测行业提供助力。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智能应用等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加速集成,网格和智能的发展也为水质监测行业注入了新的动力。 总的来说,水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期工作,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水环境问题,水质监测和污水处理的建设投资将继续增加,水质监测行业将迎来更多的增长空间,未来前景值得期待。
  • 《2018年中国天然气等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分析》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18-01-22
    • 分布式能源(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是指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是以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最优化来确定机组配置和容量规模的系统。它追求终端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采用需求应对式设计和模块化组合配置,可以满足用户多种能源需求,能够对资源配置进行供需优化整合。分布式能源目前已涵盖了天然气、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海洋能以及其他形式的能源。相对传统的集中式供能的能源系统来说,分布式能源系统直接面向用户,按用户的需求就地生产并供应能量,具有多种功能,是一种可满足多重目标的中、小型能量转换利用系统。在需求现场根据用户对能源的不同需求,实现温度对口供应能源,将输送环节的损耗降至最低,从而实现能源利用效能的最大化。. 我国分布式能源行业发展现状 . 我国分布式能源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国内分布式能源主要以天然气、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