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海底矿产开发:媒体资源指南》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4-27
  • 美国通过利用丰富的海底资源,可以确保获取能源关键矿物,从而减少对外国供应商的依赖。这有助于增强美国的能源未来,并支持向可持续技术的转型。相关指令要求内政部长与能源部长和国防部长合作,确定哪些关键矿物对国防、基础设施、制造业和能源应用至关重要。国防部长和能源部长将制定报告,评估使用国家国防储备储存海底矿物的可行性和潜在利益,并审查和修订支持国内处理能力和材料采购协议的计划。能源部长还将设立一个关键材料审查委员会,以帮助监督和改进提供拨款、贷款和其他金融机制的项目,这些项目旨在发展国内海底和陆地材料的处理能力及供应链扩展。指令还要求战略和关键材料董事会在任何策略中考虑海底矿物资源开发,以确保根据《战略和关键材料储备法》指定的国家安全关键材料的供应安全。
  • 原文来源:http://www.noaa.gov/media-advisory/deep-seabed-mineral-development-media-resource-guide
相关报告
  •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布局深海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zhoubz
    • 发布时间:2016-11-03
    • 由中国大洋协会组织牵头申报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多金属结核开采技术及试应用”项目,通过国家科技部立项并签订任务书。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其中的“海底集矿及导航定位系统开发”课题研究。 项目将通过深海多金属结核开采关键技术的研究,研制3500米级深海采矿试验系统,完成不小于1000米深的海上整体联动试验,开展深海采矿环境影响研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模型。通过项目实施,将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多金属结核开采技术,初步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深海采矿技术体系。 该项目下设“总体技术集成、水面支持系统及海上试验”、“海底集矿及导航定位系统开发”、“水下输送系统开发”、“动力输送与控制系统研发”和“环境调查与环境影响评估”等5个课题,项目总经费3.43亿元。由长沙矿山研究院承担,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5家单位参与的“海底集矿及导航定位系统开发”课题,将在深海多金属结核矿采矿车的稳健定迹行走、水力集矿与智能测控等关键技术开展攻关,拟研制3500米级采矿车工程样机和亚米级导航定位子系统,并与深海采矿系统集成,完成单体系统海试和系统联动试验。
  • 《《深海富稀土沉积物资源勘查指南》团体标准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1-28
    •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编制的《深海富稀土沉积物资源勘查指南》(T/CAOE 61–2023)团体标准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正式发布。 深海富稀土沉积物(也称“深海稀土”),是近年来在深海盆地中发现的一种富含稀土元素的沉积物,因中-重稀土含量高、资源潜力巨大,受到了国际社会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型海底矿产资源,国内外尚没有适用于深海富稀土沉积物资源勘查工作的标准。随着调查研究逐步扩大和深入,制定相关标准对指导深海稀土资源的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自2011年,在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等部门的支持指导下,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国内最早开展了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研究工作。十多年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深海稀土资源勘查创新团队先后在西太平洋、东南太平洋和中印度洋发现了大面积富稀土沉积,在全球海底划分出了4个富稀土沉积成矿带,评估了全球深海稀土资源潜力,研发了深海富稀土沉积物标准物质系列,初步形成了深海稀土资源勘查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联合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吉林大学等国内多家单位,参考了国内外相关调查工作资料,牵头研编了该标准。 该标准是国内外首部深海稀土资源勘查领域的标准,提供了开展深海稀土资源勘查时涉及的术语和定义、勘查阶段及目标任务、矿产地质勘查、技术经济评价、资源储量估算等方面的指南,适用于深海稀土资源海上勘查、室内分析测试和成果评价等相关工作。该标准的制定将有力推动我国以及国际上深海稀土资源勘查工作,提升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查领域的能力和水平,对于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