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富稀土沉积物资源勘查指南》团体标准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1-28
  •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编制的《深海富稀土沉积物资源勘查指南》(T/CAOE 61–2023)团体标准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正式发布。

    深海富稀土沉积物(也称“深海稀土”),是近年来在深海盆地中发现的一种富含稀土元素的沉积物,因中-重稀土含量高、资源潜力巨大,受到了国际社会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型海底矿产资源,国内外尚没有适用于深海富稀土沉积物资源勘查工作的标准。随着调查研究逐步扩大和深入,制定相关标准对指导深海稀土资源的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自2011年,在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等部门的支持指导下,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国内最早开展了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研究工作。十多年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深海稀土资源勘查创新团队先后在西太平洋、东南太平洋和中印度洋发现了大面积富稀土沉积,在全球海底划分出了4个富稀土沉积成矿带,评估了全球深海稀土资源潜力,研发了深海富稀土沉积物标准物质系列,初步形成了深海稀土资源勘查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联合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吉林大学等国内多家单位,参考了国内外相关调查工作资料,牵头研编了该标准。

    该标准是国内外首部深海稀土资源勘查领域的标准,提供了开展深海稀土资源勘查时涉及的术语和定义、勘查阶段及目标任务、矿产地质勘查、技术经济评价、资源储量估算等方面的指南,适用于深海稀土资源海上勘查、室内分析测试和成果评价等相关工作。该标准的制定将有力推动我国以及国际上深海稀土资源勘查工作,提升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查领域的能力和水平,对于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原文来源:https://www.fio.org.cn/news/news-detail-12302.htm
相关报告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成功研制深海富稀土沉积物地球化学标准物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1-10
    • 稀土元素属于关键金属,在各个领域尤其是现代高科技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富稀土沉积(简称“深海稀土”)是近10年来发现的一种富集中-重稀土的新型海洋矿产资源,其资源量远超陆地稀土,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目前,深海稀土调查研究缺少合适的地球化学标准物质,现有的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中稀土元素含量均远低于富稀土深海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含量,不能满足深海富稀土沉积研究要求。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石学法研究员带领的深海稀土研发团队研制的深海富稀土沉积物地球化学标样,通过了多轮专家评审,被定级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这是我国也是国际上首次成功研制深海富稀土沉积物标准物质,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外空白。 该标样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十三五”课题“深海富稀土沉积物地球化学标样研制”课题完成,课题负责人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朱爱美高级工程师。课题组成员在3年的时间里,依托大洋调查航次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采集的不同稀土含量的样品,混合成5个标准物质候选物,经过流化床式气流粉碎后,在均匀性检验和稳定性检验合格后,采用多种分析技术(光谱分析、质谱分析、X射线等技术),与国内外13家经验丰富的权威地球化学实验室合作对标准物质候选物进行了62个定值项目的分析测试,最终制备成5个深海富稀土沉积物标准物质。鉴定专家组认为,该标准物质具有定值元素种类多、稀土元素含量较高且梯度明显等特点,其主要技术特性如定值项目、定值方法、稳定性等均达到国内外标准物质研制先进水平。 该深海富稀土沉积物标准物质系列的成功研制,不但丰富了我国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构成,而且填补了国内外深海富稀土地球化学类标准物质的空白。该标准物质可为深海富稀土沉积物调查、深海稀土矿产评价和开发、海洋环境评价中样品测试和相关实验室质量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 《国家标准《海洋沉积物间隙生物调查规范》发布实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10-18
    • 10月14日世界标准日当天,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持的国家标准《海洋沉积物间隙生物调查规范》由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发布实施,这是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首次新制定并实施有关海洋调查的国家标准,也是目前唯一一部以中国科学院为牵头单位主持制定的有关海洋调查技术的国家标准。   该标准由海洋所研究员类彦立主持起草,同济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第二、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的多位知名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起草。《标准》总结了我国在海洋调查方面的长期实践经验,吸收了国际上最新通用的先进技术,在海洋调查系统化、标准化、集成化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自主创新性。   海洋沉积物间隙生物调查是国际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涉及海洋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深海生物资源和环境综合勘探等研究方向,但我国现有的《海洋调查规范》没有涉及该调查的内容,缺乏系统的调查手段和研究方案,无法满足现代海洋科技发展面向全球和深海的战略需要。该标准的发布将填补我国现有标准体系的技术空白,为我国涉海调查研究及管理提供科学、先进、实用的技术方法和管理依据,并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标准》适用于海岸带,浅海和深海等近海和远海不同底栖生境的海洋调查,对于不同海洋环境的海底沉积物从样品采集到实验分析等给出了详细的技术方案。内容涉及对沉积物、悬浮体、有孔虫、介形虫、放射虫、沉积硅藻、颗石藻、沉积孢粉、底栖病毒、底栖微生物、底栖微藻、底栖原生动物、小型底栖动物等多项调查技术。   据检验,《标准》的多项科学参数和技术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对比国际通用方法在沉积生物提取率和技术稳定性方面均有显著提升,由通常的70%-98%不等提高到稳定的95%-98%,保证了样品调查实验的成功率。此外,《标准》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关键性实验材料大部分实现国产化,摆脱了昂贵的进口材料限制和国外的技术垄断,节约了调查成本和试验周期,在全国涉海单位普及使用后,可为国家节约年均上千万元的科研成本。同时,《标准》的实施打破了长久以来不同行业部门之间“隔行如隔山”的状态,实现一次出海调查取样获取综合研究成果,节约航次费用近亿元人民币,使跨行业跨部门海洋调查数据实现无缝对接并与国际,可高效利用国外数据平台资料服务于我国海底调查工作。   《标准》的实施将为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战略性生物资源的发掘利用、深海环境综合探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和评估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海洋领域开展的相关海洋活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实现更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