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提出纳米石墨带合成新方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0-14
  • 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李阔、郑海燕团队与北京大学鞠晶团队合作发现,高压下1,4-二苯基丁二炔分子晶体可发生拓扑控制的脱氢狄尔斯—阿尔德反应,生成晶态纳米石墨带。该研究为纳米石墨带的可控合成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石墨烯是零带隙材料。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半导体器件上的应用。打开其带隙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将二维的石墨烯转变为准一维的纳米石墨烯带。纳米石墨烯带的带隙可以通过控制其宽度、骨架结构、边缘结构以及杂原子掺杂来实现调控,从而在下一代电子学器件上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目前,纳米石墨烯带的精准可控合成主要采取“自下而上”的策略,即由小分子通过溶液反应或表面反应合成,但这些方法存在样品量少、提纯困难以及结构不均一等缺点。

    高压(大于1万个大气压)可以有效改变分子的堆积方式,压缩分子间的距离,改变原子的成键方式。几乎所有的不饱和有机小分子都可以在高压下发生聚合,高压因此成为开发新型聚合反应、自下而上合成新型碳基材料的有效途径。高压诱导的固相聚合反应,无需使用溶剂、催化剂、引发剂,是新的绿色、原子经济的合成方法。

    在常压下,二炔类分子主要通过光激发或热激发进行1,4-加成拓扑聚合反应,其反应活性主要取决于晶体中分子的堆积方式。而1,4-二苯基丁二炔在常压下由于晶体中分子间的距离过大,因此无法进行类似反应。研究人员最初希望利用压力来压缩其分子间距离,从而诱导1,4-加成反应。然而,原位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表明,1,4-二苯基丁二炔在高压下以苯基和炔基共同参与的拓扑化学反应路径进行反应,而非传统的1,4-加成反应。

    为进一步研究反应机理,研究人员利用原位高压中子衍射谱仪,研究了1,4-二苯基丁二炔分子在反应临界压力(约10万个大气压)下的晶体结构,由此确定了反应是从苯基炔与苯基之间的脱氢狄尔斯—阿尔德反应(DDA)开始,且反应的临界距离为3.2 ?。

    该团队进一步综合利用电子衍射等一系列表征手段与理论计算手段,分析了反应产物的晶体结构,发现产物为两种不同氢含量的纳米石墨带。最后,研究人员比较了临界反应压力下1,4-二苯基丁二炔分子晶体中其他可能路径的反应距离,提出拓扑聚合反应是由“距离选择”所主导的观点,这与由官能团活性选择所主导的溶液反应不同。

    该研究首次发现了分子晶体中拓扑化学控制的脱氢狄尔斯—阿尔德反应,为晶态纳米石墨带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原子级可控的“自下而上”的合成方法。研究者提出的距离选择性规律将为拓扑聚合反应的设计与合成提供重要参考。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0/446712.shtm
相关报告
  • 《纳米科学家开发了工程胶体晶体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6-22
    • 新材料有望用于检测和解毒环境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以及在医药和能源存储方面的应用 美国西北大学国际纳米技术研究所(IIN)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纳米材料工程方法,这种材料被称为胶体晶体,使用具有独特特性的建筑材料,这可能会促进医学、能源和环境方面的进步。 这项研究发表在5月19日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表面涂有核酸的纳米颗粒可以被编程并组装成被称为胶体晶体的有序阵列。其中一些晶体的结构与自然界中发现的其他固体类似,比如食盐,但其他晶体的结构没有天然的等价物。胶体晶体可以应用于光子学等领域。 金属-有机骨架已用于解决气体储存、药物传递、化学传感和催化等方面的问题。这些框架是由有机分子配合金属离子或团簇在多孔,多维晶体结构。 纳米颗粒形式的金属有机骨架(MOF NPs)具有类似的潜力,但由于其纳米尺度的大小,具有显著的优势。然而,MOF NPs作为胶体晶体构建块的有效性受到其尺寸不均匀性和稳定性差的限制。 在这项研究中,由Chad a . Mirkin和Omar K. Farha领导的IIN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方法来克服这一限制,提高MOF NPs的统一性。用离心机分离小范围和密度的颗粒后,这些MOF NPs被DNA进行化学修饰。然后,研究人员使用MOF NPs来设计胶体晶体超晶格,这些超晶格要么完全由MOF NPs组成,要么是MOF NPs和金属纳米颗粒的组合。 这些新材料不仅在检测某些环境中的有害化学物质方面很有前景,而且在清除它们方面也很有前景。例如,利用MOF的NP超晶格作为光催化剂,研究人员能够将芥子气的模拟物转化为无毒形式。 使用这种方法,二维阵列和三维超晶格可以以非凡的精度设计和制备,使开发能够收集光用于储能、感知分子或催化化学反应的材料成为可能。他们的研究也显示了MOF NP构造块的形状如何影响整体晶格的最终结构。 论文题为“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粒子与DNA的胶体晶体工程”。 米尔金,通讯作者,是IIN的创始人和主任,以及温伯格文理学院乔治·b·拉斯曼化学教授。 与IIN合作的还有温伯格文理学院化学系的合著者王顺志、Sarah S. Park、Cassandra T. Buru、林海欣和Farha;以及麦考密克工程学院的陈鹏程和埃里克·罗斯。
  • 《世界首次 我科学家制备出单层石墨烯纳米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28
    • 天津大学封伟教授团队通过含氟自由基切割单壁碳纳米管,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制备出单层石墨烯纳米带,所申请的国际专利也于近日获得授权。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通过一步法获得单层石墨烯纳米带,其作为原电池正极材料能量密度较进口产品可提升30%。 氟化碳是目前世界上理论能量密度最高的原电池固态正极材料。封伟告诉记者,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将高能量氟化碳制备视为核心技术,严禁技术输出和公开交流。“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氟化碳材料主要依赖国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 不过,受自身结构限制,当前国际主流的氟化碳材料也有痛点——它难以实现“能量密度高”和“功率密度高”的兼顾。2008年,封伟团队率先提出开发具有独特结构的新型氟化碳材料,以实现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双高”。历经十余年攻关,团队颠覆了现有的基于石墨烯六元环结构的共价型氟碳结构,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兼具高电压和高容量的结构型氟化碳材料。经实验室实测,这一新材料能量密度达到2738Wh/kg,比国外同类产品高3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它能在超大放电电流条件下稳定工作。据测算,其成本相比进口材料能大幅度降低。“这标志着我们突破了发达国家长达数十年的技术封锁。”封伟说。 目前,团队已经实现了新型氟化碳材料的稳定小批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