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次 我科学家制备出单层石墨烯纳米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28
  • 天津大学封伟教授团队通过含氟自由基切割单壁碳纳米管,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制备出单层石墨烯纳米带,所申请的国际专利也于近日获得授权。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通过一步法获得单层石墨烯纳米带,其作为原电池正极材料能量密度较进口产品可提升30%。

    氟化碳是目前世界上理论能量密度最高的原电池固态正极材料。封伟告诉记者,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将高能量氟化碳制备视为核心技术,严禁技术输出和公开交流。“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氟化碳材料主要依赖国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

    不过,受自身结构限制,当前国际主流的氟化碳材料也有痛点——它难以实现“能量密度高”和“功率密度高”的兼顾。2008年,封伟团队率先提出开发具有独特结构的新型氟化碳材料,以实现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双高”。历经十余年攻关,团队颠覆了现有的基于石墨烯六元环结构的共价型氟碳结构,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兼具高电压和高容量的结构型氟化碳材料。经实验室实测,这一新材料能量密度达到2738Wh/kg,比国外同类产品高3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它能在超大放电电流条件下稳定工作。据测算,其成本相比进口材料能大幅度降低。“这标志着我们突破了发达国家长达数十年的技术封锁。”封伟说。

    目前,团队已经实现了新型氟化碳材料的稳定小批量生产。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460064
相关报告
  • 《我国科学家制备出单层石墨烯纳米带 已获国际专利授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4-08
    • 记者从天津大学了解到,该校封伟教授团队通过含氟自由基切割单壁碳纳米管,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制备出单层石墨烯纳米带,所申请的国际专利也于近日获得授权。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通过一步法获得单层石墨烯纳米带,其作为原电池正极材料能量密度较进口产品可提升30%。 氟化碳是目前世界上理论能量密度最高的原电池固态正极材料。封伟告诉记者,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将高能量氟化碳制备视为核心技术,严禁技术输出和公开交流。“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氟化碳材料主要依赖国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 不过,受自身结构限制,当前国际主流的氟化碳材料也有痛点——它难以实现“能量密度高”和“功率密度高”的兼顾。2008年,封伟团队率先提出开发具有独特结构的新型氟化碳材料,以实现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双高”。历经十余年攻关,团队颠覆了现有的基于石墨烯六元环结构的共价型氟碳结构,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兼具高电压和高容量的结构型氟化碳材料。经实验室实测,这一新材料能量密度达到2738Wh/kg,比国外同类产品高3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它能在超大放电电流条件下稳定工作。据测算,其成本相比进口材料能大幅度降低。“这标志着我们突破了发达国家长达数十年的技术封锁。”封伟说。 目前,团队已经实现了新型氟化碳材料的稳定小批量生产。
  • 《中美科学家研制出世界首个石墨烯半导体》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李衍
    • 发布时间:2024-01-26
    • 自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物理学家首次从石墨中机械分离出石墨烯以来,石墨烯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在诸多领域展示出诱人的应用前景。在微电子学领域,石墨烯更被视为人类从“硅时代”转变为“碳时代”的关键。然而,要实现这一跨越还有许多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难点,石墨烯的“零带隙”问题为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难点。在过去二十年里,通过量子限域或化学功能化改变带隙的研究探索,尚未能成功制备出半导体石墨烯。 天津大学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合作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功能性石墨烯半导体,成功突破了石墨烯“零带隙”特性,攻克了长期以来阻碍石墨烯电子学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准平衡退火方法,通过严格控制生长环境的温度、时间及气体流量,在碳化硅衬底上实现对外延石墨烯生长过程的精确调控从而形成特定的高度有序结构,从而制备出一种带隙约0.6 eV的新型稳定的半导体石墨烯,室温迁移率为5500 cm2V-1s-1,其高达硅半导体的10倍、其他二维半导体的20倍。以该半导体外延石墨烯制备的场效应晶体管开关比高达104,基本满足了现在的工业化应用需求。相关研究成果以题名“Ultrahigh-mobility semiconducting epitaxial graphene on silicon carbide”发表于Nature期刊。 该研究成果的通讯作者之一、天津大学天津纳米颗粒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中心马雷教授认为,如果能够实现半导体石墨烯单晶的大规模生产,将为人类从“硅时代”进入“碳时代”奠定重要基础。目前半导体石墨烯距离实际应用还比较遥远,要完全实现半导体石墨烯的工业应用,取决于其从毫米级单晶生长到英寸级单晶的进程,可能至少还需要持续研究10-15年。 论文信息:Jian Zhao, Peixuan Ji, Yaqi Li, et al. Ultrahigh-mobility semiconducting epitaxial graphene on silicon carbide [J]. Nature, 2024, 625:60–6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811-0 信息参考链接: http://ticnn.tju.edu.cn/info/1052/1516.htm https://mp.weixin.qq.com/s/w3d8lFpJ0AlDkx-eudXszw http://news.tju.edu.cn/info/1005/69221.htm http://www.tju.edu.cn/info/1182/88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