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濒危程度比大熊猫更严重》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2-19
  • 核心提示: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是论坛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些长江精灵的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白鱀豚、白鲟等长江水生野生动物已多年未见,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衡量长江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长江生物的生存状况。

      2018年11月3日~4日,由农业农村部和湖北省政府主办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在武汉举行。作为此次论坛的四个分论坛之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论坛2018年11月4日召开,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主管部门、非政府组织及企业代表200余人,共同把脉“长江精灵”的未来。

      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是论坛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些长江精灵的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白鱀豚、白鲟等长江水生野生动物已多年未见,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旗舰物种就像一把伞,保护好旗舰物种,就保护了伞下的生物和环境。保护好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珍稀动物,就是保护长江母亲之河。

      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出台的《关于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实施以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为代表的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抢救性保护行动。

      这些“长江精灵”目前的生存状态如何?还需要采取哪些保护措施?这些都成为论坛交流的热点。

      白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其吻形长如象鼻也叫“象鱼”,重可达千斤,历史上分布在长江和钱塘江,已有15年未被发现。

      分布于西部的四川、陕西以及东北部的黑龙江等省区,体形修长,最大者体长可达2米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又称达氏鲟,已连续18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

      长 江 江 豚

      从濒危升到极度濒危江豚保护形势比大熊猫更严峻

      在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后,长江江豚成为长江唯一的哺乳动物。长江江豚的保护形势到底有多严峻?

      2018年11月4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用一组数据,将大熊猫与江豚的保护相比较、相借鉴,指出长江江豚极度濒危的现实。

      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中国“国宝”大熊猫将不再被列为濒危物种,其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而长江江豚,自2013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极危”物种以来,一直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

      从种群数量来看,国家林业局去年8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野生大熊猫为1864只,比上世纪80年代增加67%,圈养大熊猫为518只。农业农村部去年最新公布数据显示,长江江豚为1012头,比上世纪90年代下降76%,比2012年下降32%,虽然大幅下降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但处于极度濒危的现状没有改变。“二者的保护力度,也存在很大差距。”李彦亮说,保护大熊猫的各级保护区多达67处,面积达258万公顷,占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的66.8%。而江豚的各级保护区仅9处。

      科研方面,江豚的研究力量与研究成果严重不足。“我国建立的大熊猫研究专家库的人数过百,而江豚科研队伍仅数十人,专家更是以个位数来计。”李彦亮说,科研力量的不足,导致了江豚研究的诸多空白。目前,江豚人工繁育存活率较低,相关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突破。“还有一个差距,是科普的欠缺。”李彦亮说,大熊猫目前已输出至17个国家的22个动物园,全世界公众认识大熊猫,进而关注或参与到大熊猫的保护,而大多数人还只是从视频、从照片中认识长江江豚,“我们有必要让更多的人看到江豚,认识它,了解它,进而关爱它,保护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在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水族馆建设长江珍稀濒危物种人工驯养繁育和科普教育基地。

      中 华 鲟

      长江里最后一种江海洄游的大型鱼类洄游产卵场的中华鲟仅剩 20 余尾

      “白鲟已不见踪影,中华鲟作为长江里最后一种江海洄游的大型鱼类,是长江的纵向连通性的重要指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说,白鲟、中华鲟和长江鲟——长江顶级生态位物种,其群体数量最能直观反映长江生态环境的变化。

      和恐龙同时代的中华鲟,是现存最古老的鱼类。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利用鲟鱼的记载——《周礼·天宫·兽人》“春现王鲔”,鲔就是鲟鱼。春秋战国时期,即有“鱼子酱”的记载。《诗卫风·硕人》“鳣大者千余斤,可蒸为臛,又可作鲊,鱼子可为酱”,鳣即鲟鱼。

      目前,白鲟已在长江中难觅踪迹,长江鲟也无自然繁殖的观察记录。

      1981年葛洲坝截流以来,长江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快速下降,2009年列入IUCN红色目录CR级(极度濒危),2013、2015、2017年自然繁殖活动发生间断,物种延续岌岌可危。危起伟透露,根据2017年冬天的监测,洄游到葛洲坝产卵场的中华鲟亲本仅剩20余尾。“湿地围垦、河岸硬化、岸线开发、航道疏浚、采石挖砂、涉水工程等使得栖息地丧失、退化;重金属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则影响了中华鲟的繁殖能力。”危起伟说,导致中华鲟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宏观生态格局改变导致栖息地的丧失和功能下降,环境污染导致物种自身生存繁衍能力下降,过度捕捞、非法捕捞导致种群数量减少。

      在危起伟看来,旗舰物种种群变化的状况往往反映了一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中华鲟自然种群的衰退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退化,对中华鲟的保护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反映长江生态保护的效果。“濒危和灭绝的是长江中的物种,但带来的后果是长江生态系统的衰退和崩塌。”

      2015年,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组织编写的《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开始实施。危起伟介绍,作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入库项目,三峡库区中华鲟“陆-海-陆”接力保种基地已规划完成,将开展中华鲟生活史关键环节生境保护和分段驯养繁育,通过人工技术条件满足中华鲟江海洄游习性需求。目前,项目可行性报告已通过农业农村部评审,作为储备项目计划近年启动。

      秦岭细鳞鲑为中国所特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属濒危物种。“长江女神”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11年之后,2018年4月,环保志愿者焦少文在安徽芜湖铜陵板子矶水域拍到疑似白鱀豚,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专家认定为“高度疑似”。

      松江鲈鱼是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苏轼《后赤壁赋》中就有“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语。原为名贵食用鱼类,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恐龙同时代的中华鲟,是现存最古老的鱼类。

      在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后,长江江豚成为长江唯一的哺乳动物。

      胭脂鱼是我国特有的淡水珍稀鱼种,享有“亚洲美人鱼”的美称。由于人为滥捕导致数量下降,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俗称“鳝王”,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及以南的钱塘江、闽江等江河。

      长 江 鲟

      已连续18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长江鲟子三代繁育今年获成功

      已18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发生的长江鲟,似乎离我们有点遥远。2018年11月4日,笔者从论坛获悉,这一长江旗舰物种的繁殖成果令人欣慰——2018年9月,长江鲟子三代繁育首获成功,目前6万余尾长江鲟子三代幼苗生长良好。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又称达氏鲟。1970年以来,由于过度捕捞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鲟栖息地被破坏,2000年以后再没有检测到长江鲟自然繁殖发生,野外种群几乎灭绝。

      2018年9月2日,“长江鲟子三代苗种繁育技术研究”阶段成果获专家组验收通过。这意味着,这一在地球上生存了1.5亿年的古老物种,可持续人工群体已经建立,离自然种群的修复更进了一步。

      目前,长江鲟人工保种群体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不同世代梯队,包括长江原种、成熟子一代、成熟子二代和子三代苗种,为长江鲟的种群恢复和资源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工保种的野生长江鲟只剩21尾,而且它们已经进入高龄阶段,长江鲟物种的延续,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鱼类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说。

      2018年5月,农业农村部发布《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除了在长江上游自然江段实施长江鲟规模化增殖放流外,还将在长江上游的干支流建立若干个驯养繁育基地,并建立人工群体和放流群体的遗传资源库,实现对放流个体的遗传谱系跟踪管理。

      拯救濒危物种在行动

      2018年10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实施以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为代表的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抢救性保护行动。其中,在三峡库区、长江故道、河口、近海等水域建设一批中华鲟接力保种基地,开展中华鲟生活史关键环节生境保护和分段驯养繁育,通过人工技术条件满足中华鲟江海洄游习性需求。

      开展长江鲟亲本放归和幼鱼规模化放流,补充野生资源,推动实现长江鲟野生种群重建和恢复;加强长江江豚栖息地保护,开展长江中下游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在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水族馆建设长江珍稀濒危物种人工驯养繁育和科普教育基地;建立中华鲟、长江鲟人工驯养繁育基地以及长江江豚基地;迁地保护场所,加快提升中华鲟、长江江豚等重点保护物种涉及的保护区等级。此外,还将科学确定、适时调整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保护等级,依法严惩破坏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及其生境的违法行为。 陈凌墨

      长江水生生物家底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分布有水生生物4000多种,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长江流域有鱼类424种,其中特有鱼类183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鱼类物种已达92种,列入《CITES》附录的物种已近300种。

      在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涉及长江流域鱼类9种,分别是一级保护动物白鲟、中华鲟、长江鲟,二级保护动物花鳗鲡、川陕哲罗鲑、胭脂鱼、金钱鲃、松江鲈鱼、秦岭细麟鲑。此外,还有两种水生哺乳动物,白鱀豚和江豚。

      长江濒危鱼类已达92种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国家针对单一流域出台的第一个水生生物保护方面的文件。文件共8个部分、22条具体政策措施,基本涵盖了有关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从国家政策顶层设计的高度确立了相关制度框架和措施体系。《意见》的贯彻实施,将有力推动恢复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减缓重点物种濒危程度、改善生态功能、优化生态环境,让长江母亲河早日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愿景。

      长江作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大河,水域生态类型多样,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是地球上极其宝贵的淡水生物宝库,对于维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统计,长江流域分布的水生生物多达4300多种,其中鱼类400多种,拥有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等这些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生物11种。还有长江特有的鱼类170多种,所以保护的责任尤其重大。

      当前,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中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鱼类物种达到了92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物种已经接近30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女神”白鱀豚已经多年没有见到,是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数量急剧下降,现在的数量只有大熊猫数量的一半;“淡水鱼之王”白鲟,从2003年以来已经连续15年没有见到踪迹;国宝中华鲟,野生群体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难以稳定自然繁殖;作为淡水养殖产业支柱的“四大家鱼”的鱼苗发生量,即每年新生的鱼苗幼育的数量,持续下降,现在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下降了90%以上。总体上,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持续衰退,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鱼类资源趋于小型化、低龄化,珍稀水生动物的濒危程度在加剧,甚至部分珍稀特有物种正在灭绝或者濒临灭绝。

      目前,农业农村部正就辽河、海河、松花江等流域禁渔期制度公开征求意见,争取早日实现七大流域能够全部实行禁渔休渔管理。

    日期:2019-02-18

相关报告
  • 《长江江豚只剩1012头了!“水中大熊猫”极度濒危状况没有缓解》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27
    • 新民晚报讯(记者 马丹)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长江江豚只剩下1012头了!“2017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果昨天新鲜出炉,虽然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的江豚数和2012年调查数量1045头相比,种群数量没有显著变化,但它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流栖息地却被压缩、质量下降,种群分布碎片化严重。 来源/世界自然基金会(下同)   调查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其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依然严峻。这1012头长江江豚里,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约有445头,种群趋于向受人为扰动较少的江段集中,过半数水域种群持续下降或没有发现,种群分布呈碎片化特征;洞庭湖约为110头,鄱阳湖约为457头,两湖中丰水期分布较为广泛,枯水期主要分布在河槽和大型沙坑中。也就是说,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内以湖北鄂州至安徽安庆江段分布密度最高,湖北宜昌至鄂州江段分布密度居中,安徽安庆至上海江段江豚分布密度最低。   考察结果还显示,长江江豚极度濒危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主要原因还是人类活动的干扰,过度捕捞、水域污染、工程建设、航运发展、非法采砂等人类活动会直接或者间接伤害长江江豚,压缩江豚的栖息地。   据介绍,本次考察在2017年底举行,由中国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为期52天,国内主要豚类研究机构、长江中下游各豚类保护区管理部门、渔政管理部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参与其中,对宜昌至上海的1669km的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两个通江湖泊(洞庭湖和鄱阳湖)进行了细致勘察。除对江豚的数量和分布进行调查外,本次考察还进行了栖息地环境质量调查,具体包括水环境质量调查、航运及渔业捕捞现状调查、岸带栖息地质量调查和水下噪声监测。此外,调查还首次尝试无人遥感镜头检查江豚栖息地环境。
  • 《最新发现! 长江江豚独立物种仅余千头濒危程度竟甚于国宝大熊猫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4-17
    • 美国科学家4月10日发表于国际著名的Nature杂志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的一篇论文显示,长江江豚其实是独立于海江豚的物种。 据报道,此前长江江豚(Yangtze finless porpoises)曾与东亚江豚(海江豚的一种)共同被认为是窄脊江豚的两个亚种。此次的新发现,令鲸豚类物种由原来的89种增加为90种。这也标志着中国又增添了一个特有物种! 论文显示,该研究项目的负责人是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杨光。 来自南师大、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大基因的科研人员将长江和中国沿海不同水域的49只江豚的基因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长江江豚与海洋江豚之间存在着显著而稳定的遗传分化,已形成独立的进化支系。 “海洋与长江江豚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水中生物,所以我们首先认为它们对盐水和淡水基因的适应有明显的适应性,我们发现他们似乎确实适应不同的水环境。“杨光介绍道。 杨光研究小组发现,长江江豚中的一些水盐代谢和渗透调节相关基因出现显着的正向选择,让他们可以适应高盐环境和海洋淡水,以保持淡水环境下的水和盐的平衡。这种显着的遗传分化和适应性进化表明它们之间缺乏遗传沟通和生殖隔离的出现。 虽然称为“江豚”,这种生物其实在海中分布很多。杨光介绍,在整个印度海和太平洋,从日本海东部到中国沿海,东南亚,印度洋到波斯湾都有海豚分布,它其实是一只小海豚。 长江江豚被确定为新的独立物种后,其英文名称从“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变为“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长江江豚多年来数量下降迅速,被中国农业部要求按照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加强保护(目前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危(CR)。 窄脊江豚中的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脊背上的疣粒数量用肉眼很难辨别。 研究人员称,由于江、海亚种间长期地理隔离,缺少基因交流,所以才形成各自独立的种。也因此,保护长江江豚将更为紧迫。 杨光介绍,目前长江江豚野外数量急剧下降,数量仅有1200—1500头左右,已经少于大熊猫,并以每年5—10%的速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