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与特异性死亡率的关联:一项针对英国3,600万成年人的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内分泌代谢
  • 编译者: 李永洁2
  • 发布时间:2018-11-19
  • 已知BMI与全因死亡率密切相关,但很少有研究足以可靠地检查BMI与全面的原因特异性死亡率结果之间的关联。

    在这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中,我们使用来自临床实践研究数据链(CPRD)的英国初级保健数据与国家死亡率登记数据相关联,并使用经过调整的Cox回归模型来检验BMI与全因死亡率之间以及BMI之间的关联。和全面的因果死亡率结果(由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代码记录)。我们将所有16岁及以上收集的BMI数据纳入其中,并随后提供随访时间。随后开始的是最新的:CPRD研究标准随访的开始,第一次BMI记录的5周年纪念,或1998年1月1日(死亡登记数据的开始日期);随访结束于死亡或2016年3月8日。完全调整后的模型按性别分层,并根据基线年龄,吸烟,饮酒,糖尿病,多次剥夺指数和日历期进行调整。模型仅适用于从不吸烟者和完整研究人群。我们还进行了广泛的灵敏度分析。根据BMI分类,基线时40岁男性和女性的预期死亡年龄是根据包括BMI,年龄和性别在内的模型估算的。调

    3632674人被纳入完整的研究人群;以下结果来自对不吸烟者的分析,其中包括1 969 648人和188 057人死亡。 BMI与总死亡率呈J形关联; BMI每5 kg / m2增加的估计风险比为低于25 kg / m2的0.81(95%CI 0·80-0·82)和高于此点的1·21(1·20-1·22)。除运输相关事故外,BMI与所有死因类别相关,但协会的形状各不相同。大多数原因,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与BMI呈J形关联,最低风险发生在21-25 kg / m2范围内。对于精神和行为,神经和意外(非运输相关)原因,BMI与高达24-27 kg / m2的死亡率呈负相关,而BMI较高则无明显相关性;对于自残或人际暴力造成的死亡,观察到了逆线性关联。 BMI和死亡率之间的关联在年轻时比在老年人中更强,与老年人相比,死亡风险最低的BMI高于年轻人。与体重健康人群(BMI 18·5-24·9 kg / m2)相比,40岁以上男性的预期寿命在男性和3·5年的肥胖(BMI≥30.0kg / m2)中短4·2年。肥胖女性较短,体重不足(BMI <18.5 kg / m2)男性减少4·3年,体重不足女性减少4·5年。当吸烟者被纳入分析时,大多数死亡原因的结果大致相似,尽管BMI较低的人之间的关联稍微强一些,这表明吸烟引起的轻微残留混杂。

    BMI与总体死亡率和最具体的死亡原因有J形关联;对于精神和行为,神经和外部原因,较低的BMI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相关报告
  • 《目前的鱼类消费水平与中国但不是美国成年人的死亡率相关:来自两项随访14年和9.8年全国性队列研究的新发现》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niexiuping
    • 发布时间:2018-04-02
    • 饮食鱼的消费量与死亡率是否相关尚不清楚。我们旨在调查中国和美国全国人口中鱼类消费与死亡率的关系。我们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n = 14 117)和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n = 33 221)的数据,包括1988 - 1994年进行的NHANES III和1999-2010年的持续NHANES。我们只在鱼类摄入量和卒中死亡率之间发现了一种临界的负相关关系(p趋势= 0.05),而与NHANES第三类鱼类摄入量的糖尿病死亡率呈正相关。在这两项全国范围的队列研究中,鱼类消费与中国而非美国人群总死亡风险降低有关
  • 《中国农村人群潜伏性结核感染状况:一项基于人群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基线研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3-27
    • 发表于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2015年第15卷第3期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显示已沿用一百多年的结核菌素皮试检测(TST)过高估计了中国的潜伏性结核感染状况。在相关研究项目中,作用于相同受试者的凯杰公司QuantiFERON®-TB Gold检测(以下简称QFT)在结果精确性方面较皮试表现出了极为明显的优势。 为了确定在社区级别进行筛查的高危目标人群,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科研人员开展的此项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纳入了超过21000例患者,并使其同时使用高度精确的QuantiFERON-TB Gold和已沿用一百多年的皮试法,结果显示后者的假阳性结果高估了潜伏性结核感染率,为围绕人口统计学、危险因素和细分人群中的稳定比较开展及详细分析提供了基础。 此外,研究还显示基于凯杰QFT的中国潜伏性结核总体感染率为18.8%,远低于使用TST所得出的28%的比例。在以往基于TST所进行的统计中,中国每年估计有高达100万的新增结核病患者,在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印度。 鉴于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实际感染率低于以往数据,文章作者指出:“该研究是在中国就结核病控制战略发展这一重要议题所做的第一次探讨。基于卡介苗无法有效保护成年人免受结核病侵害这一证据,以及大多数最终发展为活跃性结核的中国患者都曾接种过卡介苗的观察结果,可以确定的是,需要引入其他结控手段。使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对高危人群进行潜伏性结核感染筛查,并对筛查结果呈阳性以及罹患活跃性结核风险更高的对象提供预防性治疗,将会是降低结核病发病率的一项重要战略。此外,针对更易发展为活跃性结核的高危群体开展基于社区的潜伏性结核预防性干预措施可能是切实可行的。” 目前,该研究已进入跟踪调查阶段,已确诊的潜伏性结核感染者将接受有关发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的进一步评估。一般认为,有10%的潜伏性结核感染者将会在某一阶段发展为传染性的活跃性结核。目前已有独立专家就该研究对结控的重要影响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