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禁渔10年,保护的是长江中的什么鱼?》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1-03-04
  • . 长江禁渔 长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河流之一,在长江之中生活着许多鱼类,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渔业资源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养活了长江两岸许多人们。 但随着环境的改变,长江水质逐渐变差,当地捕捞技术不断增强,以至于使用常规手段难以捕捞鱼类,只能使用被俗称为“绝户网”以及其他非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过度捕捞当地的渔业资源,以至于当地河流中渔业资源不断减少,甚至一些品种就此消失。 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我国在过去时就采取了禁渔手段,只不过在过去只有在每年春季时实行3-4个月的休渔期,但这种方式并没有很好地保护当地的渔业资源,原因是在禁渔期结束时渔民又会大规模捕捞鱼类,以至于我们只能采取禁渔十年的方式来恢复当地生态。 长江实行禁渔十年,目的并不是保护某一种物种,而是保护整个生态环境。在长江之中,四大家鱼是最为常见的鱼类品种,而它们的生长周期通常是需要4年才能够发育成熟,禁渔十年相当于它们能够在当地河流中繁衍2-3个世代,种群数量能够有所增加。 四大家鱼是当地生态链中的关键物种,它们的数量增多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比如:鲈鱼喜欢以小鱼小虾为食,长江江豚又喜欢以鲈鱼为食。而长江江豚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同时也是濒危生物,在2018年时我国农业农村部发布,长江江豚只剩下1012头。 也就是说,禁渔十年保护的不仅仅是常见的四大家鱼,同时也给了像长江江豚这样的珍稀物种喘息机会,能够让它们有机会扩散种群数量,不至于灭绝。 另外,四大家鱼又喜欢以水藻、水生植物等为食,能够净化水质,避免水藻泛滥。还有,长江之中临近居民生活区,河水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金属,而鱼类们可以将这些重金属富集在体内,减少水中的重金属含量。 由此可见,禁渔保护的并不是某一种生物,而是整个生态链以及整条河流。 禁渔会导致鱼类价格上升吗? 虽然长江自古以来都是我国鱼类资源的主要产区之一,但其实现如今我们吃的鱼,很少来自于野外,大多数都来自于养殖环境。 这是因为我们早就将野生的鱼类驯化成了可供饲养的群体,我们能够在人工环境下将它们养育长大。而且,养殖鱼具有许多野生鱼所不具有的优点,比如:养殖鱼重金属含量低,这是因为我国对养殖鱼的水质水源有要求,养殖水体要符合国家颁布的渔业水质标准以及无公害食品淡水水质标准。而野生鱼生存环境没有保证,它们接触到重金属的概率比养殖鱼高得多,所以许多野生鱼会有重金属富集的问题。 其次,养殖鱼可以满足人们对鱼的需求。我国虽然有许多天然水系,但是这些天然水系中的鱼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要大规模养殖鱼,养殖鱼的密度比天然水系中的鱼要高得多,以至于一亩水塘养殖的鱼甚至能比10公里河流中的同种类鱼还要多,所以禁渔并不会导致鱼类价格上升。 再者,养殖鱼的大小可控,更容易形成标准供应餐厅。比如:一些餐厅需要大量的3-3.5斤之间的鱼,那么养殖户在捕捞鱼时,就会采用特定尺寸的渔网,使得体型较小、不满足重量要求的鱼能够再游回鱼塘,从而捕捞到满足特定重量的鱼。而野生鱼有大有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无法满足餐厅对标准化的需求。 禁渔虽然不会导致我们平时所吃的鱼,但却会影响到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们。不过为了保护当地生态,我国专家和学者制定了多种方案,让渔民们即使离开长江仍然能够生存下去,这一点类似于失去耕地的农民。 总结 现如今我国在经济迅速腾飞的同时,也在注意我国的野生生态环境,像长江这样禁渔十年的工作我们还做过许多,目的就是为了维持野生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 虽然禁渔十年会给当地渔民带来不少的损失,但如果现在不保护长江,未来损失最大的依旧是当地渔民。

相关报告
  • 《北青报:改变长江“无鱼” 禁渔之外还要做什么》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10-22
    •  原标题:改变长江“无鱼” 禁渔之外还要做什么   2019年年初多部委联合印发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正在积极推进和实施,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十年禁渔”。如果能持续下去,将为长江摆脱“无鱼”等级带来希望。   拯救长江的对策首先当然是禁渔,但是也并非只是禁渔,还需要付出努力和做其他大量工作,如减少污染。   从禁渔来看,是基于长江“无鱼”的科学结论,这个结论的得出又是基于生物完整性指数(IBI)。美国学者卡尔(James Karr)博士在1981年提出IBI,现在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水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指标。在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方面,由三大类别(种类丰度和组成、食性结构、鱼类丰度和健康状况)的12个指标组成,指数等级从好到坏依次划分为极好、好、一般、差、极差、无鱼六个等级。   现在,长江就处于IBI评定下的无鱼等级。作为事实上的依据,长江干流每年的天然捕捞量已从1954年的42.7万吨降至近年的不足10万吨,相较于每年超过6000万吨的全国水产品总量,如今长江干流的天然捕捞量仅占到其中的0.15%。这一切又与长江中的竭泽而渔式捕捞分不开,一些渔民采取“电毒炸”、“绝户网”等非法作业方式捕捞,这样的捕捞方式同样危及长江流域的4300多种水生生物,包括鱼类400余种,特有鱼类180余种。   长江十年禁渔的另一个科学论证是,以“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为基础,它们通常生长4年才性成熟,连续禁渔十年,这些鱼类才会有二到三个世代的繁衍,从而显著增加种群数量。   对于长江十年禁渔的做法,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由衷赞同和支持,原因也非常清楚,理由更是十分充分。长江是世界七大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也是WWF在世界范围内的35个优先生态区之一。   而且,作为中国人母亲河之一的长江不仅孕育了华夏文明,滋养了沿岸生灵,现在和将来也仍然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驱动力。长江流域内的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11个省市,面积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等多种类型的生态元素,是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分布地。因此,长江的生态安全对中国和全球都十分重要。   尽管十年禁渔只是全面恢复长江生态的一个有力举措,但还远远不够,因为长江流域的环境污染、非法挖砂、非法/不合理的小水电等还长期威胁着长江的生态安全,也因此影响到长江流域的生态和人们的生存。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并非只是因为酷渔滥捕,还有水体污染、交通航运、水电生产等。   禁渔的同时也要保证渔民的生存,对此,中央财政采取一次性补助与过渡期补助相结合的方式对禁捕工作给予适当支持,当然还需要对渔民进行转岗和能力培训,让渔民能转产转业,解决生计问题,如此才能保证十年禁渔的实现。   与此同时,对于长江流域的污染等,同样需要法律法规来保护,由于长江流域面积大,涉及水陆两地,因此需要在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保护、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保护、水域接壤土地与防洪减灾、监测与信息发布、监督与保障等方面,制定基本的制度和措施。多方面结合,才有望让长江生态得到恢复,实现江澈鱼丰。(张田勘)
  • 《院士呼吁长江全面禁渔10年》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03
    • 长江宜昌段葛洲坝以下水域将开始为期3个月的春季禁渔,涉及水域的渔船将全面停止捕捞作业。这几天,宜昌渔民杨江龙并没有禁渔前的加班加点,他提前了近两周时间收网回家、修补渔具。杨江龙说,10月份以后去打鱼,打上的鱼连成本都不够。 今年是长江流域实施禁渔期制度10周年。2003年,该制度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禁渔范围涉及沿江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0个省(市)。相关数据表明,受多重因素影响,长江水生生态资源衰退趋势仍未得到遏制。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最负盛名的鱼类学家之一的曹文宣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长江渔业资源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位著名鱼类生物学家再次呼吁长江全面禁渔10年,“一年365天天天禁渔,而不是一年三个月禁渔。”曹文宣指出,长江中下游渔业资源已受到严重损害,酷渔滥捕是损害资源的最直接、最重要因素…… 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赵进东也提交提案,建议长江流域10年禁渔,给鱼类繁衍以充足时间。赵进东认为,长江捕捞渔业产量不足中国淡水渔业产量的1%,捕捞渔业退出长江及大型湖泊,不会影响我国渔业的发展,却能让长江渔业资源得以恢复。 农业部在给赵进东的答复中承认,“长江的水生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危险。”正在制订长江渔民退出补偿机制,引导渔民逐步退出天然捕捞。 早报记者 黄志强 鲍志恒 每年禁渔三个月,对长江水生生态资源衰退趋势并无多大的改观。 2011年,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在武汉举行的禁渔总结会上表示,2003年开始试行的禁渔有效减缓了长江水生生态资源衰退的趋势,也推动了我国内陆渔业管理工作。然而,该次总结会上提供的数字显示:当年长江“四大家鱼”产量仅为历史峰值的三百分之一,水生生态资源衰退趋势仍难遏制。 除了每年禁渔三个月外,为缓解长江鱼类资源衰退,各地纷纷开始增殖放流,将人工繁殖的鱼苗放流到长江。然而,该措施同样收效甚微,甚至存在隐患。 “放流的鱼苗根本不及减少的量。”常州渔政站站长吴建敏表示,不比陆路动物容易监测,鱼在江中游走,有些鱼种还会往返大海和长江,难以监测,只能凭多年经验感知,放流的鱼苗数量根本不及减少的量。常州2003年开始放流,逐年增加,今年计划向长江放流2000多万尾。 还有些专家担心,增殖放流会破坏长江的基因库。长江中,鱼在产卵、受精等繁殖过程中会进行广泛交流,参与的个体很多,遗传多样性较高,由此产生的物种进化能力较强,物种存活和延续能力较强,但增殖放流的鱼苗源于人工繁殖,容易影响遗传多样性,犹如近亲繁殖。 禁渔10年恢复生态环境 “仅仅依靠三个月的禁渔期和人工放流部分幼鱼,是难以让资源恢复的。”在院士曹文宣看来,禁渔10年是实现长江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曹文宣早在2006年即提出“全江禁渔10年”。 曹文宣认为,长江主要的经济鱼种四大家鱼通常4龄成熟繁殖,连续10年禁渔,有两个多世代的繁衍,鱼类资源量将比现在倍增,而且个体增大。届时渔业效益会比现在显著增加,适当捕捞也就不会造成资源衰竭。 对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江豚、白鳍豚、白鲟等以鱼为食的大型动物来说,长江禁渔10年也是它们长久生存下来的唯一希望。曹文宣表示,除了电捕和轮船螺旋桨对它们造成伤害外,导致这几种动物消失或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是食物鱼的减少,如果经过10年的休养生息,经济鱼类丰富起来,这些珍稀的水生野生动物将有充足的食物,长江生态环境就会逐渐恢复。 2007年9月16日,由农业部主办的首届长江生物资源养护论坛在上海举行,1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名发出《保护长江生物,关注流域生态》倡议书,称长江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已丧失严重,而这种趋势还在继续。这些院士呼吁强化长江禁渔期制度,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实施长期全年禁止商业捕捞,恢复鱼类资源。“地球造就一个物种至少要200万年,而人类破坏一个物种也许只要几十年甚至几年。”倡议书说。 5年后的2012年,赵进东接过曹文宣的“接力棒”,在全国“两会”上为长江鱼鼓与呼。赵进东提交提案,建议长江流域10年禁渔,给鱼类繁衍以充足时间。赵进东认为,每年的4-6月禁渔期虽然一定程度上保护亲鱼的繁殖,但7月解禁后的大量捕捞,仍使幼鱼面临着危险,对渔业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损害。渔业部门每年4月都要在沿江一些地方放流四大家鱼和其他一些人工繁殖的经济鱼类,但数量可能连迷魂阵一天捕获到的数量都不到……“我们认为禁渔期应该在10年左右,给鱼类繁衍以充足时间。” 长江养不起14万渔民 赵进东提出“10年禁渔”的提案后,农业部曾派人专门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进行了调研,但并未采取具体措施。 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下称“长渔办”)向早报记者证实曾收到并答复了赵进东的提案,在答复中,农业部认为,三个月的禁渔期,虽然未能从根本上遏制长江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的趋势,但监测数据表明禁渔期制度对于延缓资源衰退,保护鱼类自然繁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长渔办主任赵依民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江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承载不起现有的渔业捕捞力量,供养不起如此众多的捕捞渔民,迫切需要让部分渔民转产转业上岸。因此,努力开展长江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是长久之计。 在给赵进东的答复中,农业部表达同样的观点,“禁渔期制度涉及沿江11个省市,禁渔渔船37914艘(拥有捕捞许可证),专业捕捞渔民145339人。据统计,2011年,长江三峡库区、坝下、洞庭湖、鄱阳湖和河口区的天然捕捞量不足5万吨,长江的资源量已不足以支撑这14万多渔民的基本生活,长江的水生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危险。因此从渔民生存出发,从保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出发,在长江流域开展‘退捕还鱼’的政策十分必要,也很紧迫。我部相关部门目前正在参考‘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政策,制定长江渔民退出补偿机制,引导渔民逐步退出天然捕捞。” 症结在渔民的安置 目前,研究人员、管理部门和渔民都在期盼“退捕还鱼”,但症结就在渔民的安置上。 “由于涉及多部门合作,我部将会同有关部委作进一步的研究。”针对赵进东提出“设立长效机制的生态补偿基金,解决长江渔民的生计”的建议,农业部给出了这样的答复。 事实上,曹文宣也一直在思考10年禁渔后长江渔民的未来。“就是不禁渔,渔民们的生活也难以为继了。”根据曹文宣的调研,随着长江经济鱼类资源的下降,专业渔民生活状况每况愈下,入不敷出,另谋出路已经成为主要现象。 早报记者走访宜昌、万州等地时也发现,全职捕鱼的专业渔民已非常少见,他们大多在汛期时出江打鱼,其他时间都在岸上找零工,然而由于国家会适当给予生活补贴和渔船油价补贴,大部门渔民没有放弃捕捞许可证并长期在江上生活。 “在宜昌登记的2245条渔船中,常年作业的渔船不到30%,间断性作业的渔船约占50%,很多渔民整年都不捕捞了,因为捕鱼已经无法满足渔民的基本生活要求。” 在曹文宣看来,目前实施的禁渔补贴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是冒领的,办一个捕捞证,就去领补贴。还有的去搞一条船,根本不捞鱼,就拿几十万补贴。”曹文宣算了一笔账,全江禁渔10年,不但鱼类物种资源保护下来,还可以大量减少涉渔开支,“每年休渔三个月渔民的生活补贴2000万元,人工放流资金仅2010年就约2.5亿元,渔船油费补贴1.45亿元,禁渔10年共计可节约41.5亿元。” “‘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水库的水位要从157米抬高到170米,抬高13米,就移民了18万人。现在,全江的渔民加起来还不到15万人,你为什么不能解决?”曹文宣说。 对话院士曹文宣:长江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加快 东方早报:您如何看待长江渔业资源的现状? 曹文宣:长江渔业资源正在逐渐衰退,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长江水系现有鱼类400多种,淡水鱼类有350种,其中特有种类就有156种之多。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不但天然捕捞产量急剧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也在加快。 著名的“长江三鲜”(鲥鱼、刀鱼、河豚),鲥鱼已经绝迹,刀鱼濒临灭绝,野生的河豚也已经不见踪迹。 还有,白鲟自2003年以后再也没看见过了。像鯮鱼,可以长到100多斤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很少再见到了。 你看市场上卖的鱼,基本上都是“小鱼”(长不大的小型鱼和长得大的鱼的幼鱼)。像是要长几十斤的草鱼,长到几两重就被捕上来卖了。 你再看捕捞产量,2008年湖北是30万吨,2009年是26万吨;湖南2008年是16万吨,2009年是11万吨,2010年仅有9.6万吨……只有江西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4.5万吨,原因是捕捞了许多幼鱼。 东方早报:长江渔业资源逐渐衰退的主因是什么? 曹文宣:我认为酷鱼滥捕是最主要的原因。渔业法规定:禁止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方法进行捕捞。禁止制造、销售、使用禁用渔具。禁止在禁渔区、禁渔期进行捕捞。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捕捞的鱼中,幼鱼不得超过规定的比例(5%)。 这些年我们在洞庭湖,发现很多都是迷魂阵,网很密,把大鱼的幼崽一网打尽。 还有工业和城市污染,大量的污水超标排放,导致许多死鱼事件。每年长江沿岸向长江排放的污水相当于黄河的总量。 另外长江中下游的支流、湖泊上兴建的一些堤坝、闸口,阻止了江湖之间的自由交流,江湖阻隔使得鱼类失去索饵场、繁殖场和育肥场,改变了湖泊的湿地属性,湿地面积和质量大为下降。还有围湖造田、农业的污染等,都是原因。 东方早报:大家还关注长江水电开发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曹文宣:鱼类资源有两个方面的属性,一个是物种,一个是渔业。水利工程主要是对长江鱼类的物种资源属性造成影响。特别是长江上游的特有种类很多,它们适应激流环境。你一批一批地建水电站,搞梯级开发,把激流变成静水,它就没办法继续生存。 像贝式哲罗鲑,最先在都江堰发现的,现在岷江已经没有了,仅仅在大渡河的顶上有一些。但是那里现在又要修电站,进行梯级开发。我们有过研究,光是受三峡大坝影响的特有鱼类,就有60多种。 东方早报:您怎么评价“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整?对渔业资源有影响吗? 曹文宣:当然。如果当初保护区不调整,就建不了向家坝、溪洛渡水电工程,很多鱼类的产卵场就不会消失。后来,又对保护区进行了二次调整,就是为重庆的小南海水电站让路。 我一直讲,小南海是保护区和三峡水库之间的鱼类完成生活史过程必须经过的生态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现在小南海还建不建,我也不知道。不过,他们准备要建,所以要搞一个“鱼道”,叫“仿自然通道”,但是,它的流程太短,就像一条小河。现在还不能说效果会怎么样。 东方早报:这些年,鱼类自然保护区对渔业资源的保护是有效的吗? 曹文宣:怎么说呢?河流的自然保护区不同于陆地上的保护区,陆地上的,你封山就没人能进;河流里轮船来来去去,你不能说不让走吧?渔民也是世代捕鱼。 只是说你要修桥筑坝要经过保护区讨论批准,所以说,还不是能很好地保护。 天鹅洲那个保护区还可以,但还是受到一些干扰。水里是豚类保护区,但是农民也在那边种棉花,化肥农药会污染到水。这里有一些小鱼本来是作为豚类的饲料的,但是也被捕捞了。 东方早报:全江禁渔,渔民如何生存? 曹文宣:就是不禁渔,渔民们的生活也难以为继了。渔业资源如此快速地衰减,从渔人口也必然在减少。实际上有很多渔民的生活是十分困难的,像洞庭湖的“天吊族”,祖孙三代同住一条小船,完全“以船为生”,我们叫“一船的文盲、一船的血吸虫病患者、一船的超生户、一船的贫困户”,他们大约有8000户,两万人,生活极其贫困。这样的渔民,早该上岸定居、转产转业、移民安置了。 调查显示,2011年全江各省市的渔户只有6.3万户了,人口总数是28万人,其中从渔人口仅14.5万人。 东方早报:除了全江禁渔,还有什么需要采取的措施,遏制长江渔业资源的衰退? 曹文宣: 还有三条。第一,保护区内,要完全禁止商业捕捞,除了进行科学研究;第二,有些好吃的特有鱼类,要人工繁殖,不要捕捞野生的,保护自然繁殖;第三,要在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增加一些鱼类的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