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量子光子处理器:36微秒可完成超算需耗时9000年的任务》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7-01
  • 近日,科学家利用一台名为Borealis的光量子处理器,仅需36微秒即可完成超级计算机需耗时超过9000年才能完成的一项任务。

    可编程光子单处理器

    前述系统相对过去的光子设备有所改进,可能代表了向实用量子计算机迈进的关键一步。

    量子计算设备的一个关键目标是超越经典计算系统,建立“量子优越性”,但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实验报告了相关成果。例如,2020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研制的“九章”光学量子计算机原型,在求解“高斯玻色采样”(GBS)问题时,实现了“量子优越性”。这项在200秒内完成的实验,如果用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来模拟,需要6亿年才能完成。

    而展示量子系统对经典计算机优越性的方法之一,是比较二者从描述光子通过网络传播特点的未知概率分布中取样的速度,称为高斯玻色采样。人们可以计算出经典计算机执行该任务所需时间。光子数量有一个阈值,在此之上,经典计算机无法在合理时间内完成计算。

    以往报告实现高斯玻色采样的实验,最多使用113个光子,在固定镜子和透镜网络中传播。此次,加拿大光量子计算企业Xanadu研究人员Jonathan Lavoie及其同事,通过在一个可编程光子单处理器上开展实验,可检测多达219个光子(平均为125个)。

    研究人员提出,这是目前报告的“最具量子优越性”的光子实验。相对于其他光子实验,其性能改进体现在:简化了检测光子实验、引入可编程性和降低对“欺骗”(指量子结果可以被经典算法重复)的脆弱性。

    相比此前的原理验证实验,前述实验涉及的可编程光子处理器,更接近量子商用设备的可能形态。

    在《自然》同时发表的新闻与观点文章中,巴西弗鲁米嫩塞联邦大学研究人员Daniel Jost Brod表示,“该实验旨在展示量子计算系统比经典计算机更具有优势。该创新方案提供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量子系统)调控和规模化潜力。”

相关报告
  • 《前沿 | 光学AI处理器可高效准确分类无线信号》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6-18
    • 据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开发出一种专为无线信号处理而设计的全新人工智能(AI)硬件加速器。这种光学处理器能以光速进行机器学习运算,可在数十纳秒内完成无线信号分类,且准确率可达95%。其可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计算场景,远胜现有的数字AI加速器。 传统的数字AI加速器需将无线信号转化为图像,再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分类。这种方法尽管准确率高,但神经网络计算密集,响应速度难以满足微秒级甚至更低的延迟要求。 团队此次开发了一种专为信号处理设计的光学神经网络架构,利用光信号直接进行数据编码与处理,从而提升了计算效率,降低了能耗。这个称为“乘性模拟频域变换光学神经网络”(MAFT-ONN)的系统,在无线信号被数字化之前,就在频域中完成所有信号编码与机器学习运算,极大提升了可扩展性。 团队通过“光电乘法”技术,仅用一个设备就可集成1万个神经元并一次性完成所有乘法运算,无需为每个神经元单独配置硬件。同时,该网络可在光路中直接完成所有线性与非线性计算操作。实验显示,MAFT-ONN一次性分类的准确率达85%,结合多次测量后可迅速提升至99%以上。整个过程耗时仅约120纳秒,远快于传统数字射频设备的微秒级AI推理速度。 该芯片尤其适用于未来6G通信场景,例如认知无线电,可根据无线环境变化自动调整调制方式,从而优化数据传输。此外,它还可为边缘计算设备赋能,如协助自动驾驶汽车实现快速响应,或为智能起搏器提供实时健康监测能力。 新型光学处理器的艺术概念图
  • 《前沿 | 全球首款采用偏振的超快光处理器面世》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7-06
    • 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篇论文中,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使用光的偏振来实现最大化信息存储密度的设备。光有一个可利用的特性,不同波长的光不会相互作用,类似地,不同的偏振光也不会相互作用。新研究使用多个偏振通道展开了并行处理,计算密度比传统电子芯片提高了几个数量级。 自1958年第一块集成电路发明以来,将更多晶体管封装到特定尺寸的电子芯片中,一直是实现最大化计算密度的首选方法。然而,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需要专门的硬件突破现有计算的界限,因此电子工程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更多功能打包到单个晶体管中? 科学家已知不同波长的光不会相互影响,同样,不同偏振的光也不会相互影响。因此,每个极化都可作为一个独立的信息通道,使更多信息可存储在多个通道中,这就大大提高了信息密度。 而光子学相对于电子学的优势在于,光在大带宽上速度更快,功能也更强大。新研究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光子学与可调谐材料相结合的这些优势,实现更快、更密集的信息处理。 鉴于此,十多年来,牛津大学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使用光作为计算手段。团队此次开发了一种HAD(混合活性电介质)纳米线,该纳米线使用一种混合玻璃材料,该材料在光脉冲照射时具有可切换的特性,每条纳米线都显示出对特定偏振方向的选择性响应,因此可使用不同方向的多个偏振同时处理信息。 利用这个概念,研究人员开发出第一个利用光偏振的光子计算处理器。光子计算通过多个偏振通道进行,纳米线则由纳秒光脉冲调制,与传统电子芯片相比,其计算速度更快,计算密度因此提高了几个数量级。 研究人员表示,对于人们希望看到的未来愿景来说,现在仅仅是个开始,这种偏振光子计算处理器结合了电子、非线性材料和复杂计算,已经是一个超级令人兴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