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全球首款采用偏振的超快光处理器面世》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7-06
  • 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篇论文中,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使用光的偏振来实现最大化信息存储密度的设备。光有一个可利用的特性,不同波长的光不会相互作用,类似地,不同的偏振光也不会相互作用。新研究使用多个偏振通道展开了并行处理,计算密度比传统电子芯片提高了几个数量级。
    自1958年第一块集成电路发明以来,将更多晶体管封装到特定尺寸的电子芯片中,一直是实现最大化计算密度的首选方法。然而,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需要专门的硬件突破现有计算的界限,因此电子工程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更多功能打包到单个晶体管中?

    科学家已知不同波长的光不会相互影响,同样,不同偏振的光也不会相互影响。因此,每个极化都可作为一个独立的信息通道,使更多信息可存储在多个通道中,这就大大提高了信息密度。
    而光子学相对于电子学的优势在于,光在大带宽上速度更快,功能也更强大。新研究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光子学与可调谐材料相结合的这些优势,实现更快、更密集的信息处理。

    鉴于此,十多年来,牛津大学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使用光作为计算手段。团队此次开发了一种HAD(混合活性电介质)纳米线,该纳米线使用一种混合玻璃材料,该材料在光脉冲照射时具有可切换的特性,每条纳米线都显示出对特定偏振方向的选择性响应,因此可使用不同方向的多个偏振同时处理信息。
    利用这个概念,研究人员开发出第一个利用光偏振的光子计算处理器。光子计算通过多个偏振通道进行,纳米线则由纳秒光脉冲调制,与传统电子芯片相比,其计算速度更快,计算密度因此提高了几个数量级。

    研究人员表示,对于人们希望看到的未来愿景来说,现在仅仅是个开始,这种偏振光子计算处理器结合了电子、非线性材料和复杂计算,已经是一个超级令人兴奋的想法。

相关报告
  • 《前沿 | 首款自校准可编程光子芯片面世》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7-13
    •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和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先进光子集成电路(PIC),能够在数据“高速公路”之间架起桥梁。该团队表示,这将彻底改变当前光学芯片的连接方式,并用硅片薄片取代笨重的3D光学器件。日前,该研究发表在《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杂志上。 该研究能够加速人工智能全球化的发展,并并应用于多个现实领域,包括: ? 更安全的无人驾驶汽车:能够及时解读周围环境。 ? 使人工智能能够更快速地诊断医疗状况。 ? 令 Google Homes、Alexa 和 Siri 等应用程序的自然语言处理速度更快。 ? 更小的网络交换机:用于重新配置承载互联网的光网络,以便更快地在需要的地方获取数据。 据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莫纳什大学电气和计算机系统工程系的Arthur Lowery 教授表示,该团队的最新成果补充了莫纳什大学 Bill Corcoran 博士之前的研究发现。据介绍,Bill Corcoran博士在 2020 年与 RMIT 合作,共同开发了一种新型光学微梳芯片,可以将流量压缩三倍通过单根光纤覆盖整个光纤网络(NBN),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上实现的全球最快互联网传输速率,而且芯片仅有指甲大小。 自校准光子芯片 光学微梳芯片在数据数据高速公路上建造了多条“车道”,目前自校准芯片已经连接所有车道的上下行“匝道”和“桥梁”, 并能够实现更大容量的数据移动。“我们展示了一种自校准可编程光子滤波器芯片,具有信号处理核心和用于自校准的集成参考路径,”Lowery 教授提到。 自校准技术意义重大,因为它使得可调谐光子集成电路在现实世界中能够发挥真正的应用价值,包括根据颜色将信号切换到目的地的光通信系统、高速相似性计算(相关器)、用于化学或生物分析甚至是天文学的科学仪器。 研究团队介绍称:“电子技术使用数字技术在无线电滤波器的稳定性也得以改进,因此许多手机能够共享相同的频谱。同样,该光学芯片具有类似的架构,但可以在太赫兹带宽的信号上进行工作。” 自动驾驶汽车、遥控采矿和医疗设备等依赖互联网的新技术在未来将需要更快、更高的带宽。 而带宽的增加不仅仅是为了改进互联网传输所使用的光纤,还涉及提供多种颜色的紧凑型交换机,向多个方向发送数据,这样数据就可以同时传输到多个通道。 来自墨尔本 InPAC 的 Arnan Mitchell 教授认为,上述研究是一项重大突破,该研究团队的光子技术目前已经足够先进,可以将真正复杂的系统集成在单个芯片上。其中一项技术突破是芯片能够使所有组件作为一个整体工作的片上参考系统,它将使我们能够通过快速重新配置承载互联网的光网络来解决其瓶颈问题,以便在最需要数据的地方获取数据。“ 光子电路能够操纵和路由信息的光通道,但它们也可以提供一些计算能力。比如模式搜索,它是许多应用的基础,涉及医疗诊断、自动驾驶汽车、互联网安全、威胁识别和搜索算法等方方面面。 该研究的一个关键挑战是将所有光学功能集成到可以插入现有基础设施的设备上。“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在制造后校准芯片,通过使用芯片上的参考,而不是使用外部设备对它们进行有效调整”,ARC 的研究员 Laureate Fellow教授说道。 “我们利用因果关系——结果跟随原因,这意味着通过芯片路径的光学延迟可以从强度与波长的关系中唯一地推导出来,这比精确的时间延迟更容易测量。团队为芯片添加了一个参考路径并对其进行了校准。 这为我们提供了‘拨号’所需的所有设置以及所需的开关功能或光谱响应。” 该方法是使光子芯片实用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研究人员无需像调整旧收音机那样寻找设置,而是可以一次性调整芯片,从而实现数据流从一个目的地快速可靠地切换到另一个目的地。 光子芯片的可靠性调谐开辟了许多其他应用,比如光学相关器,它可以迅速找到数据流中的数据模式,这也是该团队的一个研究方向。 “随着我们将越来越多的台式设备集成到指甲大小的芯片上,使它们一起工作以达到它们更大时的速度和功能变得越来越困难。如果想要克服该挑战,一个能够自我校准的”智能“芯片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所有组件都可以以他们所需的速度一致地运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 Andy Boes 博士说。
  • 《全球首款注射疫苗机器人面世》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1-22
    • 据美国《快公司》杂志网站近日报道,加拿大初创公司Cobionix宣称,他们研制出了全球首款能注射疫苗的机器人——Cobi,其能以自主、无痛且无针头方式注射疫苗。   Cobi由一个带有药瓶储存区的机械臂和一个与患者互动的屏幕组成。人们可以通过这个触摸屏在系统中登记,一个摄像头会录入登记者的身份证或证明其已经预约接种疫苗或接收药物的证件。   在人们完成接种登记手续后,Cobi会拿起一个装有药剂的小瓶,并使用其激光雷达传感器识别患者的身体。这个激光雷达传感器通过发射人眼不可见的光脉冲来测量它与某物体之间的距离。   Cobionix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尼玛·扎马尼解释称,该系统基于人工智能创建的三维数字图来定位手臂,并确定注射时的理想高度。机械臂的设计可适应每个人的高度,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   在接种疫苗时,很多人害怕针头,这可能引起头痛,甚至使他们感到恐惧。研究显示,三分之二的儿童害怕针头。但使用Cobi注射并不疼,因为它不使用针头,而是通过压力喷射来注射疫苗。药物被装入带有喷嘴的一次性容器中,给药部分由一个活塞和一个环绕着一圈金属丝的磁铁组成,当施加电流时,磁场推动活塞,挤压小瓶,通过喷嘴强力喷出药物,并穿过皮肤毛孔,进入身体。   扎马尼解释说:“研制Cobi的目的是缓解医疗保健方面的劳动力短缺,其自主特性大大降低了人们对医疗基础设施的要求,这将有助于覆盖偏远地区人群。”   Cobionix公司表示,Cobi目前还只是一个工作原型,可能需要两年或更长时间才能上市,而疫苗接种只是它可能执行的众多任务之一,使用人工智能和3D视觉来观察病人情况的Cobi有朝一日可以为人类进行超声波检查、抽血和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