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aily每日食品】日本酸奶卖不动了?明治把它做成豆腐,撬开5000亿佐餐新市场!》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5-10-29
  • 明治 酸奶上面淋酱油!再配上葱和蒜泥? 这是新出的一道“邪修”料理吗? 其实,这看似“整蛊”的食物,是明治最近推出的一款酸奶新品「豆腐感觉酸奶 YOFU」(とうふ感覚ヨーグルト YOFU)。官方宣称,它有着豆腐般的质感,可以像豆腐一样搭配酱油、高汤,用于佐餐食用。 图片来源:明治 过去,你或许吃过大豆做成的酸奶,但是你有没有试过反过来——把酸奶当豆腐吃?配上各种调味料,摇身一变成一道下饭的凉拌小菜。 可以说,这款新品完全颠覆了我们过往对酸奶的固有印象,也打破了它在早餐、甜品、休闲场景的传统界限。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作为日本乳品巨头的明治为何要费尽心思把酸奶做得和豆腐一样?又是通过怎样的技术手段,实现了这种近似豆腐的质感?更重要的是,这种看似跨界的“豆腐”,真的能打动消费者吗? 接下来就跟着Foodaily,一起来探探这款“革命性”新品的来龙去脉,看它能否为乳品行业创新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1 让酸奶成为餐桌上的常客, 百年乳企明治在下一盘大棋 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日本酸奶市场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明治的年报数据显示,2000年至2020年,日本酸奶市场规模从2750亿日元攀升至4765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222亿),复合增长率达2.79%。 尤其随着日本政府对功能食品法规逐步放宽,与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日本酸奶市场迎来了一波“功能性红利期”。各大乳企在功能性酸奶上各显神通,不断深挖功能性乳酸菌成分,例如麒麟的血浆乳酸菌、雪印的MBP乳酸菌以及明治的保加利亚LB81菌株均获得了市场认可,共同推动了这一市场的进一步繁荣。 然而,自红利期过后,日本酸奶似乎走到了瓶颈期,疫情以来开始停滞不前,甚至多年出现负增长。即便是长期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明治,也不得不重新思考:酸奶的下一个增长点,究竟在哪里? 图片来源:明治 餐桌场景,就是明治为酸奶找到的一个增长新方向。 明治洞察到,近几年,日本民众的饮食习惯悄然发生变化。在“便捷、省时”需求增长的背景下,用于佐餐的小菜产品与即食型预制食品快速崛起。 尤其是一人食正成为食饮市场的主流,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快捷且多样化的餐食解决方案。根据日本配菜食品协会的数据,2024年日本配菜食品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8%,达到历史新高11.2882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5260亿元)。 图片来源:日本食粮新闻 像是全家旗下自有品牌「家庭厨房」推出的「微熟食」小菜系列三年内日销量翻了三番,现已成为总销量突破2亿份的大爆品;丘比在2024年推出的「丘比酱蛋」一经发售也迅速成为一款现象级单品,不到1年卖出超过200万份。 可以预见,如果能将酸奶的食用场景扩张到正餐、夜宵中去,作为日常餐桌上的一种配菜选择,势必能为整体酸奶市场带来新的增量空间。 意识到这一点的明治,在2025年食品部门的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除了以早餐为中心的食用场景外,致力于将酸奶融入到日常的烹饪中,并以原味酸奶为中心拓展业务,开拓新的食用场景。 此次推出的新品「YOFU」正是这项战略的实践案例之一。 不止明治,其他日本乳企也在尝试通过新拓佐餐场景打破酸奶的传统边界。比如,小岩井乳业在10月初推出了一款挤压瓶包装的「无糖榨酸奶」,主打使用方便、无需勺子,可以直接涂抹在面包或水果上。 图片来源:小岩井乳业 在其他海外市场,酸奶作为料理原料也早有迹象——在地中海、中东和中亚地区,酸奶作为蘸料、酱汁早已是餐桌常客。比如,美国乳制品新锐品牌Chobani就曾推出过一款以土耳其菜肴为灵感的希腊酸奶蘸酱「Mezé Dips」。 图片来源:Chobani 在Foodaily看来,不论是海外还是国内,未来乳制品增长的关键变量之一就在于餐饮场景的重新定义。 毕竟,每一个细分的佐餐场景,都意味着一个潜在的增量市场。正如近年来国内茶饮、咖啡赛道的火热,催生出了一大批专供B端市场的乳品供应商。 2 一块可以佐餐的酸奶“豆腐”, 到底是怎么诞生的? 如果说要让酸奶摆上正餐餐桌,有很多种品类选择,明治为何偏偏选中了“豆腐”这个切入点? 原来,明治洞察到,在日本市场酸奶的定位存在一个很大痛点——酸奶的角色被长期框定为“早餐”或者“甜点”。自明治上世纪70年代在日本推出第一款原味酸奶「保加利亚酸奶」开始,几乎所有酸奶产品的宣传都围绕健康、早餐、甜品展开,消费者也逐渐形成了固有认知。 要打破这种固有印象,必须借助一种更日常、更熟悉的食材载体——而豆腐,正好是理想答案。 图片来源:明治 豆腐作为一种“中性食材”,既能甜也能咸,是日本人餐桌上最常见的存在之一,也被视为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因此,让酸奶“长成”豆腐的样子,无疑能帮助消费者更自然地接受这种新奇吃法。 从新品的发售地区来看,明治也并非贸然试水,而是选择了豆腐消费文化浓厚的四国地区作为实验田。在这里人均豆腐消费量远高于日本全国水平,更加有利于新品的口碑扩散。明治宣称会根据此次新品的销售结果和客户反馈,继而考虑未来是否扩大销售规模。 除了在发售地区的选择外,为降低消费者的尝试门槛,明治还为此次新品在官网上配上了十余种食谱,既有芝麻味增、葱盐这些豆腐的日常搭配,也有红豆沙、番茄橄榄油等新奇吃法,充分展示了「YOFU」的多样应用。 图片来源:明治 从外观上看,明治推出的这款酸奶新品和豆腐相似度确实非常高,可是要将质地和口感都做到和豆腐几乎一样并非易事,究竟明治是如何做到的? 图片来源:明治 首先,该新品采用了浓缩牛奶,这一原料常被用于希腊酸奶的制作中。由于牛奶经过浓缩(通过脱水、超滤等工艺)后,非脂乳固体含量会增加,使最终产品口感更加浓稠。 官方数据显示,「YOFU」 有14.8%的非脂乳固体含量以及5.4%的乳脂含量,远高于市场上的一般酸奶(日本一般酸奶的非脂乳固体含量需大于等于8%,乳脂含量约为3%),因此口感更紧实、更接近豆腐。 其次,明治表示此次新品采用了一种新型乳酸菌,使得口感顺滑、风味醇厚且酸度较低,更适合调味或者与日式高汤搭配,作为餐桌上的配菜或者下酒菜。 在配方层面,明治还额外添加了琼脂以增强结构稳定性,使其在添加酱汁、配料后仍能保持完整形态,更适合餐饮场景。同时为了控制酸度,明治特意采用了利用蔗糖发酵的乳酸菌而非乳糖,发酵后这些糖分几乎被消耗殆尽,所以成品中也并不会有明显的甜味。 这些工艺与配方的“叠加”最终让「YOFU」不仅口感如豆腐般紧实,还拥有更高的营养密度——每100g产品含5.3g蛋白质和181mg钙,约为日本市售标准嫩豆腐的两倍。 注:据《日本食品成分基准表(第 8 版)2023 年修订增补 》,嫩豆腐(每100g所含的营养成分):钙 75mg、蛋白质 5.3g。 图片来源:明治 从行业视角来看,明治的这次尝试不只是产品创新,更是一次对酸奶“食用场景”的创新重构。这款新品也让我们看到:当传统品类的增长出现停滞,突破口或许不仅仅在于原料本身,更在于如何重新定义食物在消费者生活场景里的全新角色。 未来,这款“像豆腐一样的酸奶”能否赢得市场青睐,为酸奶品类开辟新篇章?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EzMDgwOQ==&mid=2652201752&idx=1&sn=3587cb69a2f397bda47630177bb10e6f
相关报告
  • 《【Foodaily每日食品】餐饮新贵“云贵川漂亮饭”:还能火多久?》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10-09
    • 最近两年,餐饮圈有一个品类发展飞快,也许你不久前就去吃过。 餐厅名字,大多含有山、野、果、云、边、川。 食材,是云南的菌子、贵州的酸汤、四川的辣椒。 烹饪方式,主打土洋结合、中餐西做。 这种新玩法叫做“云贵川bistro”:用欧洲小酒馆的盘子,把中国西南腹地大山中的美食端上你的餐桌。 云贵川bistro中的“厚烤滇南黑猪肉”和“空气黑豆腐丸子” 小红书上,关于云贵川bistro的笔记数量已经超千万条。 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一线城市的热门商场,一层里就能开出两三家云贵川bistro。像Ameigo梅果这样的连锁,等位时间不低于一小时是常态。 而在这些bistro餐厅中,爆款菜式“酸汤鱼”红得发紫。 据黔东南州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该地区酸汤产业总产值已突破25亿元,酸汤制品年产能高达16万吨,已经形成庞大的供应链。 这时髦的“云贵川bistro”,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让大家如此上头? 1 最贵的bistro, 做最潮的“野人” bistro一词,原本指的是巴黎街边的小酒馆,各类酒水琳琅满目,下酒小菜精致惹眼,但算不上正餐。 被主理人们引入到中国后,bistro餐厅仍以酒为核心,辅以好看的中式融合料理,很多客人能在店内坐两三个小时。 除了酒,氛围也很重要。 它既是餐厅留人的“道具”,也是提升收入的利器。 因此有的bistro小店会请专业人士为自己选择歌单,让客人既能感到放松温暖,聊天的声音也能被清楚地听见。 甚至就连服务员,也都是千挑万选。 常来光顾的食客,自然是不差钱。 以至于到后来,很多拥有特色酒水的地方菜馆,都争相模仿bistro模式,客单价轻松翻倍。 多少是有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 其中的头部选手云贵川bistro,风格主打一个天然野性。 手工蜡染、苗绣的织物,餐椅往往采用木质或者藤编,一些门店还会在吧台处摆上几罐自酿的梅子酒。 店内风格或追求自然原始,摆放大量错落的绿植,或跟国外的元素混搭,加装红酒墙、金属门头、花园布景。 比如较早提出“云南bistro”概念的安纳果,将岩石、原木、竹条等自然材质转移到店内,设计理念就是“在空间里和自然对话”。 其上海万寿路店,里面甚至有巨大的洞穴和雕像,就像一个原始村落。 独树一帜的风格,让安纳果迅速出圈,成了竞对们的模板。 而后来爆火的连锁餐饮Ameigo梅果云贵川bistro,不仅吸收了安纳果的理念,还通过增加金属元素,形成了一种原始野性的美式工业风。 随着“云贵川bistro”爆火出圈,越来越多普通人前来打卡,懂酒的食客比例降低,菜的味道与性价比反倒成了对餐厅来说更重要的指标。 这些大众食客想要的,不再是简单吃个饭,而是要吃得有颜值、有情调、有逼格。 主角用深山里的野生菌、走地鸡,配角就用牛油果、芝士碎、酸面包。 主料是肥肠、猪脑、鸡脚筋,调料就用液氮冷冻的辣椒。 烹饪手法采用地方特色做法,如水煮、火烤、包烧,再融入西餐元素,加入松露和鹅肝酱,增添国际化格调。 虽然菜名上总有傣味、滇南、诺邓、版纳、洱海,但颜值绝不能跟传统的地方菜一个样。 而在法餐、意餐的制作理念之下,原本再廉价的食材,也能做出米其林大餐的体验感。 “在地感”的食材、传统的手艺、西式的摆盘,三层buff叠下来,这就是你日常无论如何也吃不到的一餐。 而这种独有的体验,正是社牛们的装X神器,只要一张照片,就把自己提高一个等级。 在云贵川bistro门口等位的食客们 2 云贵川bistro还能火多久? 今年,在一些媒体的采访中,很多云贵川bistro的创始人纷纷表达了对行业前景的担忧。 云贵川bistro品牌“云某月”的创始人说:“从2024年9月起,明显感受到盈利难度的增加,2025年开年以来经营情况更不理想了。” “YGC云桂川小酒馆”也透露了自家的变化:“去年,午市14张桌子坐满,晚市能达到2轮翻台,但今年生意明显出现滑坡了。” 并非这些店经营不善,而是云贵川bistro的概念被一些人玩坏了。 bistro类餐饮,最先抓住的是食客们的猎奇心。 毕竟随着城市居民钱包越来越鼓,生活与工作总难免有点固化,逐渐丧失新鲜感。 可生活再单调,饮食不能乏味,这便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基因。 然而作为一个饮食大国,我们要在吃上做出新意,做出新鲜感,才更是难上加难。 看看最近几年火过的品牌,海底捞主打服务,超级碗主打健康,老乡鸡主打平民化,在菜品本身下的功夫,只能算是餐饮行业的准入门槛,能解决一些痛点,让人眼前一亮,那才是招牌。 所以,云贵川bistro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华而不实的东西: 冰淇淋端上桌时,服务员会在上面吹一个云雾缭绕的泡泡。 一个盘子里,摆盘比菜的面积大,甚至要把一根植物的每个部分切下一块,让你看看什么叫天然。 只要情绪体验拉满,味道反而不那么重要。 酸汤可以从供应链采购,野生食材能用养殖平替伪装。 某大型调料供应商的凯里酸汤发酵场 在这些“流量密码”的烘托之下,餐厅的经营者越来越不理性。 甚至很多没有所在地供应链的馆子,也硬着头皮做起所谓的云贵川融合菜。 而对吃过地道云贵菜的食客来说,云贵川bistro更是没啥性价比。 来看一下贵州本地馆子的菜价: 清汤粉,小份8元,大份10元。 泡椒牛肉米线,大份20元;红烧肥肠面,大份18元。 贵州本地馆子的菜单,牛肉汤米线只要10元,整个菜单上找不到30元以上的菜 但如果在bistro餐厅里,一份米线轻松飙到58元、68元、78元。 所以很多云贵川bistro就活成了一个“半吊子”:既没有让人惊喜的格调,也跟真正的云贵川风味差一大截,还在环境氛围上,千篇一律得像是同一家品牌的分店连锁,最后还贵得离谱。 已经打过卡的人,对再去一次兴趣寥寥;没去过的人,也已经在探店短视频里“云试菜”,本来强烈的新鲜感,在一条条“慎选”的评价中慢慢变淡。 爱的消失,就在一念之间。 3 bistro里的云贵川, 需要更多真功夫 将时间拉回到2006年,有一家店,被认为是云贵川bistro的鼻祖,它叫做“一坐一忘”。 主理人到云南的大山里寻找食材,在当地的菜市场选购原料,跟当地人讨论如何做出让中国其他地方食客更容易接受的云南菜。 后来,这一模式被发扬光大,食材的选取,也从云南扩展到更大的云贵川三省。 但因为大山造成的交通不便,云贵川的天然美食很难被带到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尝鲜的难度,一直很难降下来。 贵州大山里的“天梯公路” 越是吃不到,那就越向往。 不仅如此,在云贵川地区,聚集着大量的少数民族同胞,风俗文化的差异,让当地人保留了很多原生态的饮食习惯,天然又野性。 比如,因为食盐的供应不足,当地人逐渐习惯了“以酸代盐”。 贵州凯里最有名的红酸汤,就是苗族人以野生番茄“毛辣果”发酵而来。 在漫长的历史中,野果、野菜、野花就是这些地区最常见的食材。 成功将中国人分为两派的“折耳根”,是一种野菜,名叫鱼腥草;云贵川bistro店里经常见到服务员给你“现场手削木棍子”,那也是一种调料,当地人称其为木姜子,其实就是山胡椒。 侗族、水族、布依族等偏爱的五彩花米饭,是用各种颜色的花朵跟大米一起蒸出来的。 折耳根 再往下聊,云贵川地区不可能只吃素,但肉食更为奢侈。 所以猪大肠、猪脑、鸡脚筋,都是不可多得的高营养食品。 苗族还有一道菜叫做“活血”,直接就是用动物血做成的,是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才会端出来的美食。 动物内脏、血液做成的菜品,腥膻味总是难免,那就用调料中和,各种野果、辣椒搞到里头,营养又解腻,还能发汗去湿气。 如果想来点清热、解毒、助消化的,那么“百草汤”最适合你。 什么是百草汤? 将牛胃里没消化干净的草团,过滤加工后,拌上苦胆及特定调料,俗称“牛瘪”。 云贵川bistro中会将牛瘪做成火锅汤底,淡淡的青草味里还带有一点苦胆的回甘。 看似野蛮,其实是苗寨的日常。 如果不是bistro餐厅的热度,这些颇显原始的吃法,很难为外人接受。 所以,云贵川bistro其实是个不错的创意。 只是赛道发展过快,流量过境,概念的热度就像坐上了过山车。 从前两年大批探店博主的推广视频满天飞,各家主理人亲自介绍特色菜。 到最近已经有很多人更擅长反向操作:给粉丝避坑哪些店不要去,哪些菜不要点。 往小了看,这是日常分享,不让其他人花冤枉的钱,生无端的气。 而往大了看,博主们也在分享之中,为云贵川的传统拨乱反正。 毕竟,最开始提出云贵川bistro这个概念的人,一个重要的初心就是把大山里的美食带到城市,让我们有机会看看真正的云贵川。 那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风俗、习惯的地方,也是一个需要用心血,用体力才能认识的地方。 而透过浮躁的营销推送,和工业化的菜品,我们邂逅了失真的云贵川。 一些餐厅用谎言去验证忠诚,得到的就会是食客们的拒绝和敷衍。 要想在行业发展的新陈代谢中守住自己的位置,就要拾回初心,练出真功夫。 因为再好看的花架子,都会在时间的作用下褪去颜色。 只有真正的实力,才能留住人心。
  • 《【Foodaily每日食品】曾经的“果汁界爱马仕”,被盒马做成了“白人中药”的爆款》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7-17
    • 16年前,当西班牙公司Hiperbaric在中国安装第一台HPP设备时,或许预料不到这项“冷杀菌”技术将如何影响中国饮品市场的格局。 HPP(High Pressure Processing),指的是一种超高压处理技术,最初主要用于果酱、肉制品等食品加工领域,后逐渐扩展至冷压鲜榨果蔬汁的生产。但HPP果蔬汁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售价高昂,小小一瓶300ml的饮品,可以卖到50元,因此只在部分高端酒店和私域渠道有售,与大众消费者无缘。 但如今,HPP饮品已经基本完成了从高端小众到大众亲民的蜕变,曾经的“果汁界爱马仕”变成了盒马货架上触手可及的日常消费品。 HPP饮品“飞入寻常百姓家”,离不开盒马的推动。 2022年,盒马上线的HPP红心苹果汁成为现象级爆款,不仅推动HPP果汁进入大众视野,也推高了HPP鲜饮市场的热度。根据《2024年头豹词条报告》,2022年-2023年,HPP红心苹果汁行业市场规模由0.08亿元增长至1.29亿元。 2024年,盒马将HPP工艺延伸至冷萃茶,近期又聚焦药食同源成分,推出Shot系列的姜黄柠檬饮,一次次拓展HPP工艺和市场的边界,形成了从果汁到功能性饮品的进阶式产品矩阵。 而HPP饮品的成功,也再一次验证了盒马成立10年来摸索出的,以需求为导向,由产品研发作引领,发挥供应链和大数据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创新方法论。 1 从果蔬汁到Shot HPP工艺解锁货架 2022年,盒马上线的HPP红心苹果汁,在果汁市场一石激起千层浪。 好评如潮,连盒马也始料未及。念念不忘的消费者们甚至一直惦记到了次年,红心苹果上市的季节一到,小红书和微博上就挤满了评论和晒图贴。 有人感慨:“好消息是(盒马红心苹果汁)回归了,坏消息是限购两瓶。” 这一年,红心苹果汁销量同比暴涨400%,5个多月内两次售罄断货,盒马线上线下平台创下单日销售破百万的纪录。 作为主原料的红心苹果,吃起来肉质发柴,口感偏酸,摆在货架上根本无人问津,为何变身果汁后不仅身价倍增,还成为备受瞩目的大爆款? 化腐朽为神奇的关键有两点。 一是HPP工艺。苹果作为一种热敏水果,一旦高温加热,营养、色泽、口感都会改变,而HPP工艺是用鲜果冷榨,利用高压杀菌,不仅能有效延长保质期,还能最大程度保留果蔬原有的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 二是复合配方。新鲜的红心苹果用HPP工艺榨成汁后,色泽鲜亮,风味独特,但仍旧偏酸,盒马为它搭配了甜度更高的富士苹果,最终达到了令人回味的黄金酸甜比。 红心苹果汁一炮而红之后,盒马洞察到了HPP果汁在零售市场的机会和潜力,通过工艺升级、商品研发、原料打磨,持续丰富HPP系列果蔬汁产品线,先后推出了特小凤西瓜汁、苦瓜不苦复合果蔬汁、冰淇淋流星蜜瓜汁等多款果蔬汁商品,逐渐打开了消费者对HPP果汁的认知度。 据盒马采购向雪豹财经社透露,目前HPP饮品的销量占比已经达到盒马冷藏饮品的四成左右。 2024年,无糖茶饮凭借“0糖0脂0添加”的健康属性持续俘获年轻人,为了做出更好喝的瓶装茶,盒马在这一年冬天将HPP工艺应用于无糖茶饮,先后上架了HPP冷萃金骏眉红茶、HPP冷萃白芽奇兰乌龙茶,以及新品HPP冷萃针王茉莉花茶。 冷萃茶的原料更考究,只使用原叶,而不用茶根。HPP工艺的冷萃过程会在保留茶叶原有香气的同时,减少苦味。据盒马内部人士透露,冷萃茶上线后的季度销量已实现翻倍增长。 而继HPP果蔬汁、冷萃茶之后,盒马持续拓宽HPP工艺的边界,又推出了功能性Shot系列产品。 Shot,原本是酒文化中的一个量词,指可以“一口闷”的小杯烈酒,近年来拓展了更丰富的内涵。 在健康消费的大趋势下,药食同源概念产品火遍全球,在日本等海外市场,催生出被称为“白人中药”的Shot型小容量高浓缩功能型果汁。 Shot能以极小容量承载足够的有效成分(如姜辣素、姜黄素),满足当下人们对精准摄入、高效利用的极致追求,同时摆脱了人们对传统大瓶功能饮料糖分、添加剂的健康疑虑,很快受到一众年轻人的青睐。 洞察到这一趋势,盒马将HPP工艺再次运用到Shot饮品的开发上,凭借良好的果蔬汁基础,于今年上线了新鲜姜黄、生姜、柠檬等原料榨汁而成的HPP姜黄柠檬饮。 盒马内部数据显示,HPP姜黄柠檬饮的复购率已经冲到了冷藏饮品复购榜的首位。 至此,盒马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洞察和消费趋势的敏感捕捉,在产品创新-市场反馈-需求验证-动态调整的循环中,持续拓宽HPP工艺的应用边界和消费场景,打造了HPP进阶式产品矩阵,盒马自身也成为HPP饮品这一细分赛道的行业标杆。 2 “果汁界的爱马仕” 变身亲民饮品 2022年,盒马的红心苹果汁刚刚上市时,750ml售价是36.8元。到了2024年,这个价格已降至29.9元;同样,大红西瓜汁也从刚上市时的24.9元每瓶降至现在的19.9元。 这样的价格降幅还不是最大的。 作为国内第一批引入HPP工艺生产冷压鲜榨果蔬汁的厂商,维果清早期的果蔬汁定价一度达到50元一瓶,且容量大多只有300ml,产品专供万豪、香格里拉等高端奢华酒店。如今在盒马上市的维果清果蔬汁价格,相较于之前接近腰斩。 不可否认,HPP果蔬汁最初的高定价有工艺的因素。 HPP技术利用高压杀菌,压力一般在400-600兆帕之间。据盒马透露,目前盒马定制的果汁,技术标准都达到了600兆帕。 600兆帕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将一辆小型轿车的重量,压在四分之一枚硬币上 ,或者6头成年大象站在一个人的指甲盖上。 工艺对机器设备和生产环境的要求,让HPP果蔬汁的生产门槛高于NFC、FC等果汁产品,同时,HPP产品需要生产、运输、存储、终端零售全程冷链,进一步抬高了成本。 加之产品保质期短,渠道压力大,从订货精准度、仓储周转率到终端销售,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迟都可能造成损耗率攀升。 但导致高定价最关键的原因,还是需求基数小,成本无法摊薄,难以实现规模效应。 这使得HPP饮品陷入了高成本-高定价-低需求-成本居高不下的死胡同,也是早期一些HPP果蔬汁品牌创立多年解不开的死结。 直到盒马结合研发、供应链和渠道优势,帮HPP果汁打开大众市场,才终于打破了这个循环。 “主要还是规模降本。”在被问及自营HPP果蔬汁价格下降的根本性原因时,盒马冷藏饮品负责人告诉雪豹财经社,“随着盒马门店数的增加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扩大,单次产量增加,单位生产成本会随之降低。还有物流降本,送一车和送五车的成本也不一样。” 该负责人解释:“目前HPP饮品的原料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成本短期内无法降低,盒马主要通过生产物流效率的提升来降本。” 这一降本逻辑同样适用于维果清。在借助盒马走入零售市场、打开销路后,维果清上游的生产成本逐步下降。目前,盒马渠道的商品占维果清一条产线产能的50%以上。与盒马合作推出的定制类商品,由于接入了盒马的供应链和冷链物流网络,成本结构也较之前更为优化。 价格持续下调的HPP饮品,一步步走近普罗大众,不再是一副高攀不起的模样,口味上也快速迭代、大胆推新。 2024年,盒马与维果清的合作深入到供应链层面,推出了该模式下的首款商品——HPP流星蜜瓜汁。由于采用了熟度较高的蜜瓜,首批成品甜度过高,随后,该产品改用挂果天数更少、熟度稍低的蜜瓜,调配出了更适合大众口味的甜度。 前端生鲜供应链与中游生产加工、渠道终端销售的联动,建立起一条快速反馈、灵活调整的通道,让HPP饮品走下云端后,落地为普通消费者的尝鲜、复购单品。 3 HPP重塑产业价值链 在HPP饮品广泛进入零售市场之前,果汁市场疲弱已久。欧睿数据表示,2015-2020年果汁整体销售规模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8%。 但需求始终存在。HPP工艺的升级唤醒了品类的生机,以盒马为代表的供给方通过规模降本又释放了被价格压抑的需求,正推动HPP鲜饮市场进入高速增长通道。 Market Research Future在报告中预测,HPP果蔬汁未来五年市场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0%,是增长最快的饮品之一。 如今,HPP果蔬汁频频登上各个新零售渠道的新品畅销榜、爆款榜,从盒马爆款变为了行业标配,供给端产能也在逐渐扩大。 头部厂商维果清,已于2024年启动新一轮扩建计划。新工厂占地面积将扩大至4万平方米,日均产能预计提升至200吨。 源头产地的果农们也在从这场产业升级中获益。 盒马的红心苹果汁爆火之前,新疆阿克苏产地的红心苹果长期滞销,部分果农甚至计划毁树转产。 红心苹果的挂果周期长达5年,现如今,阿克苏的果农们重新扩种的红心苹果树已经长到了第4年,未来随着红心苹果汁的产能提升,果农们也收益可期。 同样,东台特小凤的瓜农们也无需再为西瓜滞销烦恼,HPP工艺让西瓜这种热敏水果有了榨汁销售的新通路。 至此,HPP工艺从乏人问津到成为行业热点,自媒体博主们自发安利,已然经历了一场需求驱动下,新零售平台和厂商联手完成的产业价值链重构。 与气泡水、无糖茶、养生水等品类的创新不同,HPP工艺的升级已覆盖果蔬汁、无糖茶、功能饮品等多品类,创新的延展性更强、空间更广。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对健康饮品的判断标准开始从糖分、卡路里等单一指标升级为对工艺、营养成分、功效等综合因素的理性判断,HPP饮品的优势,或改变瓶装即饮产品的结构,并对相关品类产业链上下游产生影响。 从产品创新到产业赋能,在饮品行业的内卷战争中,盒马凭借前瞻布局、创新能力和供应链优势,在HPP饮品赛道已经领先一个身位。作为产业价值链的重构者,盒马也开辟出一条创新驱动增长的新航道。 拉长时间线来看,HPP产品的创新其实也是盒马成立10周年以来商品创新的缩影:以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为原点,通过产品研发解决痛点,深耕自有品牌阵地,蹚出一条差异化发展的路径,进而带动全产业链升级。 大道至简,或许从来没有真正的“爆款方法论”,只有俯下身来的专注和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