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源”地区冰川科考发现冰崩研究新线索》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发布时间:2017-11-06
  • 近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展开。科考队成功钻取阿汝冰川冰芯和阿汝错湖芯,用于研究这一地区过去几百年的气候环境变化,为冰崩现象研究提供新线索。

      据“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邬光剑介绍,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东汝乡,科考队从阿汝冰川海拔6150米处钻取一根55米长的透底冰芯,同时在该冰川补给的阿汝错钻取两根湖芯,长度分别为9.2米和8.2米。初步推断,冰芯和湖芯记录至少可以回溯上百年。

      记者了解到,2016年,阿汝地区先后发生过两次冰崩事件。在此之前,冰崩是否还有发生的历史?如果发生过,发生时的气候环境条件是什么?这些都是“河湖源”地区冰川科考想要解答的问题。该考察结果对于理解冰崩的产生机制以及预测当地冰川的未来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邬光剑介绍,除了在阿汝地区的冰崩研究外,此次冰川考察还包括在杰玛央宗冰川(雅鲁藏布江源头)和纳木那尼冰川考察冰川消融和冰川融水对河流上游径流的贡献,以及在西昆仑的古里雅冰帽观测冰川近期变化等任务。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北太平洋淡水事件与冰川海洋环流的变化有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8-09
    • 过去5万年中最寒冷的时期,北部高纬度地区的背景降温增强,阻止了北部东北部的太平洋地下变暖,因而增加了Cordilleran冰盖的淡水排放。结果表明,非线性的海洋-大气背景相互作用在冰川期的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淡水排放响应中起着复杂的作用。 在最后一个冰川期(大约115000至12000年前),北美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被北美冰盖复合体覆盖,其中包括位于中部和东部的Laurentide冰盖(简称LIS),以及较小的Cordilleran的冰盖(简称CIS)。LIS是Heinrich Stadials(Heinrich是一种自然现象,冰川上的大型冰山断裂,穿越北大西洋)期间进入北大西洋的主要淡水排放事件的来源之一。有学者提出,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简称AMOC)的减弱也影响了北太平洋的环流。由于淡水是海洋分层的主要调节因子,因此北太平洋淡水通量历史的重建有助于阐明北太平洋气候的演变。然而,到目前为止,古气候重建已显示出与CIS的淡水通量相关的相互矛盾的结果。在Heinrich Stadials期间,在北太平洋东北部的一些沿海地区观测到大量的冰筏碎片(简称IRD)沉积物,表明融化冰山的淡水输入。CIS淡水事件与Heinrich Stadials的时间紧密关系表明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之间融水事件的潜在动态联系。 研究证据表明,大量淡水进入海洋的剧烈沉积强烈影响了冰期的全球海洋环流和气候变化。在北大西洋地区,大量淡水排放到北大西洋的事件与称为Heinrich Stadials的明显寒冷时期有关。相比之下,北太平洋地区的淡水历史仍然不明朗,引发了关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之间气候联系的存在和可能的重要性的持续争论。在这里,我们发现在Heinrich Stadials期间北大西洋环流的变化与Cordilleran冰盖向北太平洋东北部注入淡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过去的5万年中的硅藻O18记录显示表面海水O18降低了2到3‰,相当于盐度下降了大约2到4个PSU。与此同时,北太平洋东北部冰雹碎片的增加沉积和海面的轻微冷却发生在Heinrich Stadials 1和4期间,但不是在Heinrich Stadial 3期间。此外,同位素模型的结果表明,在Heinrich Stadials期间赤道太平洋东部变暖对于将北大西洋信号传输到北太平洋东北部至关重要。相关的次表层变暖在Heinrich Stadials 1和4期间,变暖导致了Cordilleran冰盖的明显淡水排放。 通过比较数据模型,发现在过去5万年的北大西洋寒冷天气期间,AMOC的扰动可以与北太平洋东北部地区遥相关,通过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之间和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淡水排放事件。到目前为止,北太平洋淡水输入事件尚未被视为冰川气候模拟中的标准强迫成分;加入这种淡水强迫情景为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础,可以协调代理数据中有关北太平洋海洋环流对AMOC变化的反应的差异。根据LGM边界条件的北太平洋软管试验,仅仅北太平洋融水排放导致北大西洋的次表层冷却,不太可能触发北大西洋冰雹事件以及相关的AMOC变化。鉴于冰川融水事件与冰盖动力学密切相关,因此非常需要将交互式冰盖动力学与北太平洋东北部开放的高分辨率代理记录相结合的气候模型,以进一步评估北大西洋之间和北太平洋之间的动态联系,以及北太平洋的局部反馈情况。 (傅圆圆 编译)
  • 《美科学家利用冰川研究气候变化的历史与未来》

    • 来源专题:气候变化科学领域监测服务
    • 编译者:刘建华
    • 发布时间:2014-04-08
    •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研究人员LewisOwen领导的研究团队一直关注气候变化影响下,冰川如何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他们利用西藏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多年数据进行分析,以更好地预测冰川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该研究团队有关的研究成果《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造山带第四季冰川的性质和时序》(NatureandTimingofQuaternaryGlaciationintheHimalayan–TibetanOrogen)和《季风影响的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造山带冰川的时间和气候驱动》(TimingandClimaticDriversforGlaciationAcrossMonsoon-InfluencedRegionsoftheHimalayan–TibetanOrogen)发表于2014年3月15日出版的《第四纪科学评论》(QuaternaryScienceReviews)杂志上。 冰川通常是变化无常的,它们并不是以同样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有些冰川消退而有些冰川激增,这些变化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冰川湖随着冰川的融化而膨胀,可以产生灾难性的排水(称为冰湖溃决洪水),其后果可能很严重,如整个村庄被毁灭或上百英亩农田被破坏。山脉本身的环境风险也很高。西藏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面积是美国邻近的48个州面积大小的近1/3,并且有近十亿人住在山脉的周围。来自冰川的水流入印度河—恒河平原,包括了孟加拉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和中国北部接壤地区。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河流(印度河、恒河、长江和黄河)的源头都来自这些冰川。在更大的范围内,西藏和喜马拉雅山脉对区域和全球大气环流也有重大影响。 研究人员希望能够更准确地构建那里的冰川在未来会融化到什么程度,以便能够提早计划和优先考虑,从而免受冰川融化的危害。为了帮助预测未来,研究人员回顾了冰川过去的变化。他们使用了先进的地质年代学技术(如宇宙成因及石英光释光测年)来更加准确地确定样品的年代。研究人员将看似绵延的冰川分成27个区域冰川(加上2个试验性冰川),被称为季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阶段(MOHITS)。结果发现,这些区域冰川涵盖了较广的时间范围:有5个区域冰川期早于末次冰期,有13个区域冰川期处于末次冰期周期内,有11个区域冰川期处于全新世时期。由于不知道过去的情况,全球气候变化的计算机模型不能准确地得到检验。该研究为理解过去的冰川作用对未来变化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框架。 (廖琴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