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生物质耦合发电技术又有新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08
  • 为及时贯彻执行国家标准,促进生物质耦合发电行业发展,11月22日~23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生物质耦合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主办、大唐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承办的《农林生物质原料收储运通用技术规范》等两项国家标准宣贯暨2023年度生物质耦合发电技术研讨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生物质耦合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大唐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张辉;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生物质耦合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刘恒宇、张烨、李振宇等委员;大唐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院长刘海东、副院长盛明珺出席了会议。来自生物质发电领域的国内发电企业、上下游制造企业、设计院、高校及科研院所的60余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对《农林生物质原料收储运通用技术规范》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两项国家标准进行了宣贯,详细解读了规范中各项条款和实施细节,为参会者提供了清晰明了的指导,并为后续的生物质耦合发电行业标准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启发。

    在技术交流环节,会议围绕生物质发电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新型能源体系下生物质发电、耦合发电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等主题,展开了15个议题的技术交流。随后专家们对生物质直燃耦合及气化耦合燃煤锅炉项目在原料收集、运输、储存、预处理、输送、燃烧等过程总结的经验进行充分交流,并就生物质发电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

    针对目前生物质耦合发电技术所面临的问题,会议指出,要重视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生物质耦合发电技术的突破和进步,同时,各发电企业应充分调研生物质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采用贴合电厂实际,经济高效的生物质耦合发电技术路线,并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此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不仅促进了与会专家的沟通,也进一步明确了生物质耦合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推动生物质耦合发电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和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 原文来源:https://newenergy.in-en.com/html/newenergy-2428766.shtml
相关报告
  • 《树立河南新标杆!南阳天益公司生物质耦合发电项目一次试运成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4-11
    • 2023年3月31日,南阳天益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天益公司”)600MW机组耦合生物质发电项目一次试运成功!该项目是豫能控股“四个解耦”重点示范工程,也是天益公司煤电绿色转型升级标杆项目。项目采用国内首创的生物质直接炉内掺烧专利技术,实现锅炉大比例掺烧农林生物质,农林生物质处理能力10吨/时,是目前河南省首台且最大的燃煤机组耦合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 该项目于2022年12月23日启动建设,天益公司领导高度重视,设备管理部、运行部、安生部紧密配合,会同参建人员克服了建设周期短、标准要求高、任务工作重等困难,对天益公司3号燃煤机组进行生物质耦合发电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充分利用大型燃煤机组协同处置能力,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创新性提出“外挂式”生物质掺烧系统,提升生物质处置灵活性与高效性,提高农林生物质资源化与能源化利用水平,每年可消纳农林生物质5万吨,产生0.8亿千瓦时绿电,减排二氧化碳6.7万吨,具有良好经济效益与推广价值。 项目试运后,豫能控股、润电科学、天益公司领导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试运情况,及时组织召开了座谈会,总结了项目的成功经验,并从安全环保、长周期高负荷经济运行、提高智慧化水平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为系统进一步改进提升提出了宝贵建议。 该项目为农林生物质高效利用和存量煤电机组转型升级探索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线,充分体现了天益公司作为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推动了区域生物质处置转型升级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了电力行业技术进步与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响应了国家“30?60”双碳战略与煤电“三改”要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国内最大燃煤机组耦合生物质发电项目正式投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2-06
    • 12月4日,大唐安徽发电有限公司660MW超临界燃煤机组直燃耦合生物质发电项目顺利通过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产。 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燃煤机组耦合生物质发电项目,也是国内首台套生物质散料直接破碎燃煤耦合掺烧项目。该项目自5月份启动建设,克服无成熟经验借鉴、系统设备集成创新、燃料收购存储、疫情防控等挑战,对淮北发电分公司一台660MW燃煤机组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机组每小时掺烧生物秸秆40吨,每年可产生2.3亿度绿电,全年利用生物质燃料25万吨(折合标煤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万吨。 该项目具有运行效率高、经济效益好、零碳排放的特点,在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农村秸秆等生物质能源的高效利用,切实优化地区能源资源配置,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