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新型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研发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26
  • 由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高理论容量,以固态电解质来代替液态电解液的固态锂金属电池研发备受关注,因而固态电解质的开发也显得尤为重要。17日从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获悉,该院郭洪教授团队近期在新型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研发上取得了最新进展,国际期刊《碳能源》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以往的研究、生产主要集中在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等无机类电解质,然而这些固态电解质存在刚性及对空气敏感等缺点,影响电池的界面稳定性和循环与倍率性能。

    近年来,有机聚合物电解质具有柔性易成膜等优势而逐渐引起重视,而共价有机框架材料是一类比较具有应用前景的单离子固态电解质的载体,但需要研究者深入研究活性位点数量和骨架结构对锂离子电导率、迁移数及电池性能的影响规律。

    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此前的研究基础,郭洪教授团队设计并制备出三种羧酸锂调控的共价有机框架单锂离子导体材料。他们从不同骨架结构和活性位点数量对锂离子电导率、迁移数的影响,结合理论计算的方式,深入研究了三种材料的静电势分布,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析锂离子迁移路径和能垒的差异。

    随后,研究团队组装了以锂金属为负极,有机小分子环己六酮为正极,所构筑的单离子导体为固态电解质的准固态电池。经过性能测试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单离子导体可以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准固态电池可以解决有机小分子正极材料在电解液中的溶解,这种策略为构筑高效准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17297.shtml
相关报告
  • 《新型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研发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7-21
    • 由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高理论容量,以固态电解质来代替液态电解液的固态锂金属电池研发备受关注,因而固态电解质的开发也显得尤为重要。记者17日从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获悉,该院郭洪教授团队近期在新型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研发上取得了最新进展,国际期刊《碳能源》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以往的研究、生产主要集中在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等无机类电解质,然而这些固态电解质存在刚性及对空气敏感等缺点,影响电池的界面稳定性和循环与倍率性能。   近年来,有机聚合物电解质具有柔性易成膜等优势而逐渐引起重视,而共价有机框架材料是一类比较具有应用前景的单离子固态电解质的载体,但需要研究者深入研究活性位点数量和骨架结构对锂离子电导率、迁移数及电池性能的影响规律。   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此前的研究基础,郭洪教授团队设计并制备出三种羧酸锂调控的共价有机框架单锂离子导体材料。他们从不同骨架结构和活性位点数量对锂离子电导率、迁移数的影响,结合理论计算的方式,深入研究了三种材料的静电势分布,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析锂离子迁移路径和能垒的差异。   随后,研究团队组装了以锂金属为负极,有机小分子环己六酮为正极,所构筑的单离子导体为固态电解质的准固态电池。经过性能测试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单离子导体可以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准固态电池可以解决有机小分子正极材料在电解液中的溶解,这种策略为构筑高效准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 《清华大学在熔融锂金属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20
    •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伍晖副教授课题组与斯坦福大学合作,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上发表了题为《一种用于电网储能的中温石榴石固态电解质基熔融锂电池》(An intermediate temperature garnet-type solid electrolyte-based molten lithium battery for grid energy storag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大规模储能应用的全电池系统,设计并验证了以熔融锂金属为负极,锡铅合金和铋铅合金为正极,Li6.4La3Zr1.4Ta0.6O12(LLZTO)陶瓷管为电解质的液态金属电极(LME)电池。通过将固态电解质引入LME电池,有效降低了LME电池的运行温度,显著提高了电池的库伦效率和循环寿命。   随着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与智能电网的发展,大规模储能系统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可充电电池具有能量效率高,成本可控,不受地形空间限制等优点,应用于储能领域具有较大的潜力。储能电池需要满足高功率、高安全性、长寿命和低成本等要求,新一代储能电池的开发,一直是电池研究领域的热点。LME电池是大规模储能电池的候选方案,在这一类电池体系中,如何降低电池的工作温度、减少电池的成本、提高电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LME电池发展的主要挑战。   为解决上述问题,伍晖副教授课题组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课题组合作,将固态电解质引入LME电池(如图),取代传统的熔融盐电解质(通常需要300℃以上的运行温度),将LME电池的运行温度降低至240℃。LLZTO固态电解质在240℃工作时具有远高于室温条件下的离子电导率,可以实现在大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且可以有效抑制电池自放电和副反应,提升电池的库伦效率。这种新型电池系统未来有望在大规模储能系统中得以应用。   基于固态电解质的熔融锂电池的示意图   近年来,伍晖副教授研究团队专注于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源存储、柔性电子和环境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在相关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相关工作发表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上。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伍晖副教授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清华大学材料学院访问学生金阳和材料学院2013级博士生刘凯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青年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18-0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