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在熔融锂金属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20
  •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伍晖副教授课题组与斯坦福大学合作,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上发表了题为《一种用于电网储能的中温石榴石固态电解质基熔融锂电池》(An intermediate temperature garnet-type solid electrolyte-based molten lithium battery for grid energy storag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大规模储能应用的全电池系统,设计并验证了以熔融锂金属为负极,锡铅合金和铋铅合金为正极,Li6.4La3Zr1.4Ta0.6O12(LLZTO)陶瓷管为电解质的液态金属电极(LME)电池。通过将固态电解质引入LME电池,有效降低了LME电池的运行温度,显著提高了电池的库伦效率和循环寿命。

      随着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与智能电网的发展,大规模储能系统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可充电电池具有能量效率高,成本可控,不受地形空间限制等优点,应用于储能领域具有较大的潜力。储能电池需要满足高功率、高安全性、长寿命和低成本等要求,新一代储能电池的开发,一直是电池研究领域的热点。LME电池是大规模储能电池的候选方案,在这一类电池体系中,如何降低电池的工作温度、减少电池的成本、提高电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LME电池发展的主要挑战。

      为解决上述问题,伍晖副教授课题组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课题组合作,将固态电解质引入LME电池(如图),取代传统的熔融盐电解质(通常需要300℃以上的运行温度),将LME电池的运行温度降低至240℃。LLZTO固态电解质在240℃工作时具有远高于室温条件下的离子电导率,可以实现在大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且可以有效抑制电池自放电和副反应,提升电池的库伦效率。这种新型电池系统未来有望在大规模储能系统中得以应用。  

    基于固态电解质的熔融锂电池的示意图

      近年来,伍晖副教授研究团队专注于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源存储、柔性电子和环境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在相关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相关工作发表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上。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伍晖副教授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清华大学材料学院访问学生金阳和材料学院2013级博士生刘凯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青年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18-0198-9

相关报告
  • 《清华大学在生物可降解电池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27
    •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尹斓课题组在《SMALL》期刊发表题为“一种用于植入式瞬态电子器件的可降解电池(A fully biodegradable battery for self-powered transient implant”的研究论文。这项工作不仅在可降解电池领域提出了新的材料选择和制备方案,实现了高性能、完全生物可降解的电池,同时通过电池测试、电化学分析、体内外降解实验、功能电路模拟等实验设计,全面清晰地研究了此生物可降解电池在电学和生物医学方面的性质和应用潜力。   生物可降解器件主要指在生理或环境水溶液中具有可控降解能力的一类电子器件,是一种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兴技术产品,也可看做是“瞬态电子学”在生物环境领域的一个分支。器件的应用场景包括作为临时植入物执行传感和刺激功能,辅助伤口愈合、组织再生等重要的生物过程等;亦可作为具有生物降解性的电子系统,可以减少常规植入式器件潜在的风险和可能引起的慢性炎症,降低相关医疗成本。其他潜在应用还包括在环保、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应用。   相较于无线传输及外接电源,具有独立供电能力和高能量密度的生物可降解电池是更适用于植入式器件的供能方案。通过稳定的电能供给,器件可以在生物体内实现自供电的诊断和治疗,使体内感应和刺激内持续更长时间以满足临床标准,并可在随后完全被吸收或生物降解。综上,可降解电池在体内应用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但迄今为止进展十分有限。        尹斓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全由可降解材料制备的电池,能够提供高稳定的输出电压以及理想的容量。该电池能够驱动典型的超低功耗电子设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体内和体外均可完全降解。电池可以作为植入式电源,配合其它设备实现组织再生、手术前或手术后长时间监测。电极材料的选择和电池的制备为植入式设备的能量供应提供了一个合适的选择,并为完整的瞬态电子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方案。      尹斓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可降解材料及电子的研究。除此之外,近期还报道过使用薄膜单晶硅材料作为可降解电子的防水封装材料,以极大延长可降解器件在体内的工作寿命,并基于此制备了可降解的皮层脑电图传感器,为解决可降解电子的封装难题提供了重要思路(ACS Nano, 2017, 11, 12562–12572, DOI: 10.1021/acsnano.7b06697)。   本文的通讯作者为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助理教授尹斓,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2017级博士生黄雪莹,其他重要合作者包括清华大学材料学院赵凌云、伍晖副教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盛兴、张沕琳助理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系徐航勋教授。本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国家“青年相关人才计划”项目的资助。《SMALL》德国Wiley出版社旗下期刊,该期刊目前影响因子为9.598,本文工作同时被选为当月期刊封面内页(Inside Front Cover)。
  • 《新型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研发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7-21
    • 由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高理论容量,以固态电解质来代替液态电解液的固态锂金属电池研发备受关注,因而固态电解质的开发也显得尤为重要。记者17日从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获悉,该院郭洪教授团队近期在新型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研发上取得了最新进展,国际期刊《碳能源》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以往的研究、生产主要集中在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等无机类电解质,然而这些固态电解质存在刚性及对空气敏感等缺点,影响电池的界面稳定性和循环与倍率性能。   近年来,有机聚合物电解质具有柔性易成膜等优势而逐渐引起重视,而共价有机框架材料是一类比较具有应用前景的单离子固态电解质的载体,但需要研究者深入研究活性位点数量和骨架结构对锂离子电导率、迁移数及电池性能的影响规律。   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此前的研究基础,郭洪教授团队设计并制备出三种羧酸锂调控的共价有机框架单锂离子导体材料。他们从不同骨架结构和活性位点数量对锂离子电导率、迁移数的影响,结合理论计算的方式,深入研究了三种材料的静电势分布,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析锂离子迁移路径和能垒的差异。   随后,研究团队组装了以锂金属为负极,有机小分子环己六酮为正极,所构筑的单离子导体为固态电解质的准固态电池。经过性能测试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单离子导体可以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准固态电池可以解决有机小分子正极材料在电解液中的溶解,这种策略为构筑高效准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