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大型期刊 PLoS ONE 发现易撤稿编辑》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程冰
  • 发布时间:2025-10-19
  • Nature 独家报道:PLoS ONE大刊中易撤稿的编辑身份被揭示。根据8月4号发表在PNAS的研究指出,从 2006 年至 2023 年,PLoS ONE 发表的所有文章中,仅有 1.3% 由这 45 位编辑负责,但他们接受的论文却占截至 2024 年初该刊 702 篇撤稿论文的 30% 以上。其中有 25 位编辑本人在 PLoS ONE 发表的文章后来也被撤稿。

    PNAS 的作者并未公布这 45 位编辑的姓名。但Nature新闻团队通过独立分析,识别出其中 5 位处理最多被撤稿论文的编辑。这些编辑合计接受了 PLoS ONE 截至 7 月 14 日约 15% 的撤稿论文,其中包括两位中国学者。

    01 45人问题编辑圈:

    PLOS ONE 由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出版,依托数千名志愿学术编辑处理稿件并监督同行评审,同时由 22 位全职工作人员编辑提供技术和流程支持。稿件通常通过算法自动分配给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编辑,在少数情况下由工作人员人工分配,作者一般无法指定编辑,提出的请求也需经过严格的利益冲突审查。

    这项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指出,PLoS ONE的撤稿危机并非偶然。研究团队梳理了该刊2006至2023年发表的27.7万篇论文、13.5万名作者及1.8万名处理编辑的数据,发现22名编辑“异常偏好”接受后续被撤稿的稿件,另有33名编辑频繁处理被“出版后同行评审”平台PubPeer标记的争议论文。其中,21名作者似乎刻意将这些高风险稿件“定向投递”给这一“问题编辑圈”。

    “系统性学术不端在文献中的痕迹如此明显,不可能仅靠几个‘坏作者’完成。”研究合著者、美国西北大学元科学家里斯·理查森(Reese Richardson)表示,“期刊指定的编辑群体中存在共谋,为这些问题论文大开绿灯。”

    尽管PLoS ONE所属的出版商PLOS强调“已移除涉事编辑并改进政策”,但学界对这一危机的反应远未平息。亚特兰大佐治亚理工学院科学政策研究员卡西迪·杉本(Cassidy Sugimoto)直言:“研究结果令人沮丧,但也证明我们有工具和机制大规模识别学术不端,并开始根除科学界的不良行为。”

    02 论文工厂阴影:问题稿件“指数级增长”

    这项研究还揭示了一个更严峻的现实——疑似“论文工厂”生产的论文正在以惊人速度激增。研究团队整理了3.28万篇具“论文工厂特征”(图像重复、语句生硬、大段抄袭)的论文,其中仅8589篇被撤稿。更关键的是,疑似论文数量每1.5年翻一番,而撤稿量每3.3年才翻一番,“现有学术诚信措施在规模上完全滞后”。

    “当前的诚信干预手段根本不足以应对论文工厂和系统性不端的规模。”理查森呼吁,“必须大幅扩大这些措施的覆盖范围,而揭露编辑的角色正是其中重要一环。”

    杉本则强调,“投稿量的激增正让编辑承受更大压力,低质量或欺诈性论文更易蒙混过关”。她指出,提高透明度(如公开编辑处理稿件的详细数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

    03 反思:政策调整能否堵住漏洞?

    面对质疑,PLOS出版伦理负责人蕾妮·霍奇(Renee Hoch)回应称:“我们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每起事件中迅速移除问题编辑,对相关论文采取必要措施。”她承认“此类问题并非PLoS ONE独有,而是整个出版行业的挑战”,并强调2023年已引入新政策,包括使用自动化工具分析合著模式、标记潜在论文工厂风险。

    然而,学界对“事后补救”的效果存疑。有研究人员指出,PLoS ONE依赖志愿者编辑的模式本身存在缺陷——编辑数量庞大(超万名),难以逐一审查其学术诚信记录;而论文工厂正是利用了这一漏洞,通过“定向投稿”或“合作互挂”绕过同行评审。正如理查森所言:“要解决这场危机,不仅需要技术工具,更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设计学术出版的责任体系——编辑、作者、出版商都需为论文质量承担更明确的责任。”

    PLoS ONE的撤稿风波不仅是一起期刊危机,更是全球学术出版体系深层问题的缩影。当“问题编辑圈”与“论文工厂”形成灰色链条,当学术诚信措施在规模扩张前显得力不从心,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撤稿和声明,更是对整个学术生产与传播机制的彻底反思。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守护科学的纯粹性。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2446-5
相关报告
  • 《美国科学家发现可将细胞RNA编辑最小化的碱基编辑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5-21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布罗德研究所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有证据表明使用碱基编辑器会导致细胞中出现意想不到的RNA编辑。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5月8日的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nalysis and minimization of cellular RNA editing by DNA adenine base editors”。在这篇论文中,他们描述了他们对CRISPR类型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BE)的研究,以及他们取得的发现。 ABE将一个DNA碱基对转换成另一个DNA碱基对,从而允许修复某些细胞类型中的突变,而不会产生不想要的编辑效应。据认为,ABE还有潜力校正几乎一半已知的导致医学疾病的遗传异常。ABE的科学基础对医学界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不幸的是,最近的一些研究已发现,ABE可能也会导致意料之外的编辑。在今年3月,一个研究团队发现胞嘧啶碱基编辑器3型(CBE3)以高于正常的速率诱导单核苷酸变异。在上个月,另一个研究团队发现胞嘧啶碱基编辑器(CBE)和ABE导致RNA中的脱靶编辑。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试图在使用ABE时进一步测试脱靶编辑,并在确认后找到一种解决方案。 这些研究人员以一种包括人细胞系中所有细胞RNA转录本的方式分析了ABE的最新版本,称为ABEmax,而且他们使用比其他人使用的更灵敏的工具来做到这一点。他们报道他们确实在RNA样本中发现了低水平的脱靶编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开发了在保留在靶碱基编辑的能力同时导致较少RNA编辑的新型ABE变体(基于灭活的野生型大肠杆菌)。他们进一步报道说,这些新型变体是以一种让RNA和DNA编辑过程解耦合的方式构建出来的,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DNA和RNA中的脱靶编辑。 这些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由于较低的RNA编辑且较短的RNA半衰期,对未来研究的干扰程度可能取决于它们的具体应用。他们建议寻求让RNA编辑最小化的科学家们使用他们构建出的命名为ABEmaxQW的新变体。
  • 《科学家发现新型的CRISPR基因编辑工具CasX》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2-13
    • 在短短7年时间里,Cas9已经成为了在人类、植物、动物和细菌中能够被使用的强大基因编辑工具,其能快速并准确地切割和拼接DNA,其也有望帮助开发治疗多种人类疾病的新型疗法。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小型CRISPR基因编辑工具:CasX,其与蛋白Cas9较为相似,但比Cas9小很多。 实际上,CasX是细菌和人类细胞中潜在的一种有效基因编辑工具,其似乎是在细菌中进化出的独立于其它Cas蛋白的一种特殊蛋白,CasX能够切割双链DNA,结合DNA并调节基因的表达,同时还能靶向作用特殊的DNA序列。由于CasX来自于细菌细胞中,因此相比Cas9而言,人类机体免疫系统或许能够更加容易地接纳CasX。 研究者Benjamin Oakes说道,基因编辑工具的免疫原性、传递和特异性都非常重要,我们对CasX也抱有很大希望;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捕捉到了CasX蛋白在基因编辑过程中的快照图像,基于蛋白质的特殊分子组成和形状,研究者表示,CasX的进化独立于Cas9,其二者并无共同祖先。 研究者表示,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高度特异性的结构域是如何完成类似于他们在其它RNA引导的DNA结合蛋白中所观察到的作用,CasX的最小尺寸有助于展示其在自然界中使用的基本配方,而理解这种配方则能够帮助开发有用的基因编辑工具。最后研究者Jennifer Doudna说道,生物化学、基因编辑和结构性实验在单一研究中的极限就是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尽可能地全面理解CasX的作用机制,后期研究人员还将继续深入研究来阐明CasX的作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