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独家报道:PLoS ONE大刊中易撤稿的编辑身份被揭示。根据8月4号发表在PNAS的研究指出,从 2006 年至 2023 年,PLoS ONE 发表的所有文章中,仅有 1.3% 由这 45 位编辑负责,但他们接受的论文却占截至 2024 年初该刊 702 篇撤稿论文的 30% 以上。其中有 25 位编辑本人在 PLoS ONE 发表的文章后来也被撤稿。
PNAS 的作者并未公布这 45 位编辑的姓名。但Nature新闻团队通过独立分析,识别出其中 5 位处理最多被撤稿论文的编辑。这些编辑合计接受了 PLoS ONE 截至 7 月 14 日约 15% 的撤稿论文,其中包括两位中国学者。
01 45人问题编辑圈:
PLOS ONE 由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出版,依托数千名志愿学术编辑处理稿件并监督同行评审,同时由 22 位全职工作人员编辑提供技术和流程支持。稿件通常通过算法自动分配给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编辑,在少数情况下由工作人员人工分配,作者一般无法指定编辑,提出的请求也需经过严格的利益冲突审查。
这项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指出,PLoS ONE的撤稿危机并非偶然。研究团队梳理了该刊2006至2023年发表的27.7万篇论文、13.5万名作者及1.8万名处理编辑的数据,发现22名编辑“异常偏好”接受后续被撤稿的稿件,另有33名编辑频繁处理被“出版后同行评审”平台PubPeer标记的争议论文。其中,21名作者似乎刻意将这些高风险稿件“定向投递”给这一“问题编辑圈”。
“系统性学术不端在文献中的痕迹如此明显,不可能仅靠几个‘坏作者’完成。”研究合著者、美国西北大学元科学家里斯·理查森(Reese Richardson)表示,“期刊指定的编辑群体中存在共谋,为这些问题论文大开绿灯。”
尽管PLoS ONE所属的出版商PLOS强调“已移除涉事编辑并改进政策”,但学界对这一危机的反应远未平息。亚特兰大佐治亚理工学院科学政策研究员卡西迪·杉本(Cassidy Sugimoto)直言:“研究结果令人沮丧,但也证明我们有工具和机制大规模识别学术不端,并开始根除科学界的不良行为。”
02 论文工厂阴影:问题稿件“指数级增长”
这项研究还揭示了一个更严峻的现实——疑似“论文工厂”生产的论文正在以惊人速度激增。研究团队整理了3.28万篇具“论文工厂特征”(图像重复、语句生硬、大段抄袭)的论文,其中仅8589篇被撤稿。更关键的是,疑似论文数量每1.5年翻一番,而撤稿量每3.3年才翻一番,“现有学术诚信措施在规模上完全滞后”。
“当前的诚信干预手段根本不足以应对论文工厂和系统性不端的规模。”理查森呼吁,“必须大幅扩大这些措施的覆盖范围,而揭露编辑的角色正是其中重要一环。”
杉本则强调,“投稿量的激增正让编辑承受更大压力,低质量或欺诈性论文更易蒙混过关”。她指出,提高透明度(如公开编辑处理稿件的详细数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
03 反思:政策调整能否堵住漏洞?
面对质疑,PLOS出版伦理负责人蕾妮·霍奇(Renee Hoch)回应称:“我们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每起事件中迅速移除问题编辑,对相关论文采取必要措施。”她承认“此类问题并非PLoS ONE独有,而是整个出版行业的挑战”,并强调2023年已引入新政策,包括使用自动化工具分析合著模式、标记潜在论文工厂风险。
然而,学界对“事后补救”的效果存疑。有研究人员指出,PLoS ONE依赖志愿者编辑的模式本身存在缺陷——编辑数量庞大(超万名),难以逐一审查其学术诚信记录;而论文工厂正是利用了这一漏洞,通过“定向投稿”或“合作互挂”绕过同行评审。正如理查森所言:“要解决这场危机,不仅需要技术工具,更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设计学术出版的责任体系——编辑、作者、出版商都需为论文质量承担更明确的责任。”
PLoS ONE的撤稿风波不仅是一起期刊危机,更是全球学术出版体系深层问题的缩影。当“问题编辑圈”与“论文工厂”形成灰色链条,当学术诚信措施在规模扩张前显得力不从心,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撤稿和声明,更是对整个学术生产与传播机制的彻底反思。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守护科学的纯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