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健康院揭示BCL11B与NuRD复合物共同调控T细胞命运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9-25
  • 9月22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李鹏团队和刘兴国团队共同在国际学术期刊EMBO Journal上发表了题为“BCL11B and the NuRD complex cooperatively guard T-cell fate and inhibit OPA1-mediated mitochondrial fusion in T cells”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人成熟T细胞中BCL11B可与NuRD复合物相互作用直接抑制NK细胞相关基因转录,还可间接通过代谢-表观遗传轴维持T细胞命运。

      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已成为放化疗之后的又一种有效控制肿瘤的手段。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T细胞作为过继性细胞疗法的代表,对血液肿瘤表现出强劲的抗肿瘤效果,但在实体瘤的治疗上仍不尽人意。优化、改造免疫细胞是提高实体瘤的免疫治疗的新策略。李鹏团队前期研究发现,通过CRISPR/Cas9系统敲除人成熟T细胞中BCL11B可诱导其重编程为类NK细胞(induced T-to-natural killer cells,ITNK细胞)。ITNK细胞同时具有T细胞和NK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征。在体内外具有更广谱和更强效的抗实体瘤活性。初步临床实验(NCT:03882840)结果也表明,患者自体诱导的 ITNK 细胞对复发难治的晚期实体瘤有一定疗效且不会引起任何严重不良反应。因此 ITNK 细胞可作为一种新的细胞来源用于肿瘤免疫治疗,但其强效抗肿瘤活性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本项研究发现BCL11B可直接与NuRD复合物关键亚基相互作用,抑制T细胞中NK相关基因的表达。敲除NuRD复合物关键亚基,包括MBD2、MTA2和CHD4均可将人成熟T细胞重编程为ITNK细胞,这些ITNK细胞与敲除BCL11B来源的ITNK细胞具有相似的转录本和抗肿瘤活性,为获得ITNK细胞提供了新的来源。

      细胞代谢可影响T细胞的分化状态和功能。本研究发现,在T细胞中BCL11B可直接结合在线粒体内膜融合蛋白视神经萎缩1(optic atrophy1,OPA1)基因的TSS区并抑制其转录,敲除BCL11B可上调表达OPA1并介导线粒体融合。融合线粒体促进了ITNK细胞氧化磷酸化(OXPHOS)代谢水平,进而促进ITNK细胞重编程效率和抗肿瘤活性。代谢产物不仅可以作为代谢信号调控细胞生物大分子合成为细胞提供物质和能量,还可作为非代谢信号,通过组蛋白或DNA表观修饰调控基因表达。本研究进一步发现ITNK细胞OXPHOS代谢增强乙酰-CoA水平,高浓度的乙酰-CoA作为组蛋白乙酰化的底物,通过增加NK相关基因及细胞毒性相关基因位点的H3K27乙酰化修饰,促进相关基因的表达,提升ITN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

      本项研究揭示了转录因子BCL11B在T细胞代谢中的重要作用,丰富了 BCL11B在T细胞中的生物学意义。同时,通过解析ITNK细胞的代谢-表观遗传轴,揭示了代谢重塑通过组蛋白表观修饰调控ITNK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提升ITNK细胞临床治疗实体瘤效果提供了新策略。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博士后廖芮、副研究员邬毅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李鹏研究员、刘兴国研究员为本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成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gibh.cas.cn/xwdt/kydt/202309/t20230923_6885472.html;https://www.embopress.org/doi/abs/10.15252/embj.2023113448
相关报告
  • 《广州健康院揭示自噬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9-07
    •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张小飞团队在Cell Reports期刊发表了题为“MARCH7-Mediated Ubiquitination Decreases the Solubility of ATG14 to Inhibit Autophagy”的研究论文,揭示了E3泛素连接酶MARCH7通过泛素化修饰ATG14抑制自噬,导致蛋白聚集体通过自噬途径降解受阻的机制。   自噬是真核细胞中保守且重要的分解代谢机制,自噬失调、紊乱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衰老等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对自噬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泛素化这种广泛存在的蛋白翻译后修饰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自噬复杂而精准的调控网络至今仍未完全清晰,对自噬密码的解读仍然是未来几十年基础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   该研究通过蛋白质谱等技术鉴定出自噬核心机制中关键蛋白ATG14的E3泛素连接酶MARCH7,并进一步确定其对ATG14的泛素化修饰位点以及修饰类型。研究为补充泛素链功能提供研究依据,为完善自噬调控机制提供新的证据,也为自噬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及研究靶点。   广州健康院张小飞课题组博士生史雪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广州健康院张小飞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成果得到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香港创新科技署项目资助。
  • 《广州健康院在染色质高级结构调控细胞命运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4-06
    • 真核生物基因组DNA缠绕在组蛋白八聚体上形成染色质,并在染色质架构蛋白的作用下逐级折叠形成远距离的染色质相互作用(或染色质环)、拓扑相关结构域和染色质区室等染色质高级结构。远距离染色质互作可以调控基因表达,在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CCTC结合因子(简称:CTCF)最早被认为是绝缘子结合蛋白,随后发现CTCF在转录激活/抑制、基因印记、X染色体失活等方面均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CTCF也被认为是染色质架构蛋白,与Cohesin复合物等在调控远距离染色质相互作用和维持染色质“成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CTCF是否在同一生物学过程中发挥其多重功能至今仍不清楚。   北京时间4月5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姚红杰研究员课题组联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付向东教授课题组在Cell Reports上发表了题为CTCF functions as an insulator for somatic genes and a chromatin remodeler for pluripotency genes during reprogramm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运用体细胞重编程到诱导多能干细胞为模型结合多维组学技术并联合生物信息分析,揭示了CTCF介导的染色质绝缘和染色质结构变化协同调控干细胞多能性获得的新机制。   研究人员发现CTCF在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表达逐渐升高,并发挥促进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作用。在此过程中,CTCF具有同时抑制体细胞相关基因表达和促进多能性基因网络激活的双重功能。机制分析发现CTCF不仅通过发挥染色质绝缘功能抑制体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而且发现CTCF具有维持多能性基因染色质开放的作用,CTCF还结合在部分多能性基因启动子区,促进这些多能性基因增强子(Enhancer)和启动子(Promoter)之间的相互作用(EP互作)。此外,该研究还揭示CTCF与染色质重塑因子SMARCA5形成蛋白复合物,有助于维持多能性基因的染色质开放和多能性转录因子的结合,促进多能性基因网络的激活。    该研究揭示了在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过程中,CTCF发挥了介导染色质绝缘和染色质重塑的协同调控作用。这一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了CTCF的生物学功能,并为后续研究细胞命运决定的调控机理提供了新思路。   姚红杰研究员和付向东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姚红杰研究员课题组的宋亚威博士、博士研究生章杰、副研究员胡功成博士以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付向东教授课题组的博士后梁征宇博士为该文章的并列第一作者。宋亚威博士和博士生章杰主要完成实验部分,梁征宇博士和胡功成博士主要完成生物信息分析部分。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相关人才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