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健康院揭示肠癌DNA甲基化调控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9-05
  •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郑辉团队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期刊发表了题为“Nuclear localization of TET2 requires β-catenin activation and correlates with favourable prognosis in colorectal cancer”的研究成果,揭示了β-catenin的激活促进TET2核转位并与肠癌的良好预后密切相关。

      DNA去甲基化酶TET2在调控DNA甲基化状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血液肿瘤中,TET2具有高频的基因突变,导致其活性丢失,但在肠癌等实体肿瘤中,TET2的失活形式和机制还不清楚。

      该研究首先揭示了TET2在肠癌中的活性异常,主要表现为核定位丢失和DNA去甲基化活性下降,在组织切片染色分析中发现TET2核定位与病人良好预后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WNT通路关键蛋白β-catenin是TET2的关键结合蛋白,β-catenin激活促进TET2入核并发挥DNA去甲基化作用。由于多项研究表明,维生素C具有促进TET2活性的作用,该研究通过体内外实验还发现,将β-catenin激活剂和维生素C联用可以在较低的维生素C浓度下实现肿瘤生长的显著抑制,这一现象在TET2敲除后消失。

      该研究揭示了在实体瘤中,TET2的失活形式主要表现为核定位丢失,与血液肿瘤的高频突变具有显著差异。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TET2的活性调控机制,也为肠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此外,本研究展示的以β-catenin激活剂和维生素C 联用的抗肿瘤用药方案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广州健康院李长朋、何静彩、孟斐以及王付卉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广州健康院郑辉研究员、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买世娟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成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19-023-06038-x?utm_source=xmol&utm_medium=affiliate&utm_content=meta&utm_campaign=DDCN_1_GL01_metadata;http://www.gibh.cas.cn/xwdt/kydt/202309/t20230904_6871126.html
相关报告
  • 《广州健康院揭示自噬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9-07
    •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张小飞团队在Cell Reports期刊发表了题为“MARCH7-Mediated Ubiquitination Decreases the Solubility of ATG14 to Inhibit Autophagy”的研究论文,揭示了E3泛素连接酶MARCH7通过泛素化修饰ATG14抑制自噬,导致蛋白聚集体通过自噬途径降解受阻的机制。   自噬是真核细胞中保守且重要的分解代谢机制,自噬失调、紊乱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衰老等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对自噬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泛素化这种广泛存在的蛋白翻译后修饰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自噬复杂而精准的调控网络至今仍未完全清晰,对自噬密码的解读仍然是未来几十年基础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   该研究通过蛋白质谱等技术鉴定出自噬核心机制中关键蛋白ATG14的E3泛素连接酶MARCH7,并进一步确定其对ATG14的泛素化修饰位点以及修饰类型。研究为补充泛素链功能提供研究依据,为完善自噬调控机制提供新的证据,也为自噬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及研究靶点。   广州健康院张小飞课题组博士生史雪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广州健康院张小飞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成果得到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香港创新科技署项目资助。
  • 《上海生科院揭示拟南芥DNA主动去甲基化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6-12-23
    • 12月9日,《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组题为A pair of transposon-derived proteins function in a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complex for active DNA demethyla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揭示了HDP1和HDP2作为组蛋白乙酰转移酶IDM抗沉默复合体的新组件,在DNA主动去甲基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近年来表观遗传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 DNA甲基化是植物和哺乳动物中最主要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它广泛参与转录抑制、转座子沉默、细胞发育与分化调节、基因组印迹、X染色体失活、重编程等过程,对维持物种的基因组稳定性、调控基因表达具有重要作用。DNA的甲基化过程和与之拮抗的去甲基化过程共同决定了基因组甲基化总水平及其分布模式。在植物中,DNA主动去甲基化过程是通过ROS1家族介导的碱基切除修复机制来实现的。朱健康研究组以往的研究发现,组蛋白乙酰化酶IDM1能识别多个表观遗传学标记,并对相应位点的组蛋白进行乙酰化,从而改变该特定区域染色体的结构,使得ROS1对该区域的DNA进行去甲基化(Qian et al., Science,2012)。随后研究又揭示甲基化CpG结合蛋白MBD7通过将IDM2、IDM3、 IDM1三个蛋白招募到甲基化DNA,形成抗沉默蛋白复合体,促使DNA去甲基化酶发挥功能,抑制DNA高度甲基化并阻止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Lang et al., Molecular Cell,2015)。然而,MBD7单独不能决定IDM1的靶标特异性,因为该复合物并不能指导ROS1去甲基化酶对所有IDM1靶位点进行去甲基化。因此,在IDM复合物中可能存在其他蛋白组分,该蛋白组分与MBD7共同决定着IDM复合物的靶标特异性。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一对Harbinger转座子衍生蛋白(HDP蛋白)-HDP1和HDP2是IDM复合体的新成员。其中HDP1由Harbinger转座酶进化而来,HDP2是Harbinger转座子来源的DNA结合蛋白。这两个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不仅增强了外源转基因以及内源转座基因的沉默,同时也使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升高。研究表明,HDP1在细胞核中与HDP2相互作用,并且对于IDM1组蛋白乙酰转移酶活性是必需的。此外,HDP2和MBD7靶向的基因组位点大部分重叠。该研究表明,HDP1-HDP作为IDM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复合物的新组分与其他蛋白共同决定了该复合物的靶向特异性,从而在DNA主动去甲基化及防止表观遗传沉默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