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保兴:城市群协调发展要有“梯度”,不能“断档”》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8-03
  • 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十九大报告的内容,早已明确了我国城镇化的路径和方向。

    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城市群也是拓展发展空间、释放发展潜力的重要载体,更是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在城市变革与发展过程中,城市群如何协调发展?各层级城市如何定位?8月1日,在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暨首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博览会现场,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表示:“一个特大城市,一群大城市,很多中等城市,再有大量的小城市,构成一个‘金字塔’形的城市群,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经济的活力、区域的协调发展才能够顺利实现。”

    换句话说,城市群协调发展不能“断档”,这样才可以更进一步深化各层级城市协调发展水平。

    “各层级的城市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仇保兴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比如在对外开放格局中、产业布局中就要形成“梯度”。

    “金字塔”结构最可持续

    从城市的发展规律来说,以城市群为主体引领城镇化发展是必然的选择。因此,如何摆好不同层级城市的定位,从而实现协调发展,极其关键。

    仇保兴以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分析了中国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在长三角地区,上海是一个超级大城市,而在上海下面,有杭州、宁波、南京等五六个经济超万亿的二级城市。

    “有的企业、技术要素从二级城市到上海,也有上海的技术、生产要素流向杭州、宁波,这些二级城市与上海形成了相互竞争合作的对流关系。”仇保兴分析到,这种 “金字塔式”城市群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反观京津冀城市群,仅有北京、天津两个超大型城市,二级城市发育不足。假如放在长三角城市群来看,无论是石家庄、唐山还是保定,仅相当于中等城市,没有能力跟北京、天津抗衡。“所以人才资源全是单向流入北京、天津,造成河北的产业结构没法提升,出现了高端产业断崖式下降,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极端不均衡。”仇保兴说。

    当前,通州新城、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也是注意到城市群大中小城市“金字塔”的重要性。正如仇保兴所说,“市场无法解决的,就用规划的办法来造几个像模像样的二级城市,来弥补城市群的断档。”

    对于西部的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仇保兴也给出了相应建议。“当前,只有成都和重庆两个大城市,城市等级还有待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自己的城市圈培育二级城市,实现协调发展。”他说。

    开放也宜“梯度化”

    当然,对于不同的城市群,其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也要“因地制宜”。

    在仇保兴看来,像长三角一样“金字塔”结构完善的城市群,如何进一步提高城市协调水平、深化城市群规划也是关键。

    他指出,要从四个方向着手解决问题。第一是基础设施共建,实现互联互通。第二、生态环境共保,“不能上游的水污染然后到下游,下游治理上游又污染。”第三便是资源共享,实现各种各样的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在所有城市共享。第四就是支柱产业共树,“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支柱产业的城市梯队分布合理,整体的创新能力就会提高,而在此基础上新的制造基地才会涌现。”仇保兴说。

    这也进一步要求,超大规模城市要提高综合竞争力,跟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竞争;中等规模的二级城市应该发展自己的经济,做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市场上独树一帜;而对于小城市,就要单一地、专业地在某个方面创造出特色。

    此外,除了产业共树要梯度化,仇保兴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塑造全面开放格局中,大中小城市的开放也要梯度化。

    “在城市群中,关键的中心城市一定要对国际开放;二级城市在对区域开放的同时,部分产业实现国际开放;而对于小城市而言,要形成集群,对国际国内开放。”仇保兴解释。

相关报告
  • 《城镇格局明确: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14
    • 城镇格局明确: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2017-10-30 15:04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分享到: 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其中,城市群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拓展发展空间、释放发展潜力的重要载体,还是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无疑明确了我国未来城镇化的路径和方向。 城市群引领城镇化 2016年末,我国城市数量达到657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15个,地级市278个,县级市360个。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我国城市发展究竟是以大城市为主还是以中小城市或小城镇为主,学界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告诉记者,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以中小城市为主的分散型的城市化和以大城市为主的集中型城市化两种思路。他认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密度大,耕地面积少,因此走集中型城市化的道路是更为理性而必然的选择。
  • 《推动动力电池产业协调发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30
    •   当前 ,电动汽车已经成为 全球 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动力电池的进步成就了今天的电动汽车,也决定着未来电动汽车市场化的步伐。 如何推动动力电池与其他环节的协调配合将直接影响动力电池,乃至新能源汽车的下一步发展前景。为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 6月27日,由 青海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主办的 “ 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 ” 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 。   本次论坛重点围绕动力电池与上游材料的协同发展、动力电池与整车企业的协同发展、动力电池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 开展 了 广泛深入的讨论。 在论坛上,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 陈清泰针对产业协调发展发表了主题演讲,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兼首席专家张永伟 代表百人会 发布 了 《锂电池产业发展 白皮书( 2018) 》。   青海省副省长 兼 省国资委主任王黎明 在致辞中表示,目前锂电产业作为青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展示出青海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亮丽名片,青海省将进一步就加快推进锂资源大省向锂资源强省转变。 本次论坛邀请到了国内外锂产业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众多知名专家、学家,以全球化的视野、专业化的水准,围绕锂产业进行前瞻性的研讨、交流,必将对推动锂产业在青海、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动力电池 现 供应紧张和产能过剩并存 现象   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进步支持了电动汽车整体性能和竞争力的提高。在政策和市场双驱动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 市场 比翼双飞 。 但与此同时,我国 动力电池市场 也出现 供应紧张和产能过剩并存的现象。数据显示, 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的产能已经超过了200GWh,但总体产能利用率却只有40%,市场两极分化非常明显,高端优质产能供应不足,低端产能订货不足,生产经营困难,呈现出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黄世霖预测,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情况可能会延续到 2020年以后。   对此,陈清泰呼吁:中国 要掌握 动力电池的 核心技术,创造核心技术 。 “ 电池技术正处在快速发展过程之中,它已经成为主要国家竞争力的一个焦点 。 这里既充满机会,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拼生产规模只是浅层次的竞争,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最重要的是掌握核心技术,而且有能力不断创造核心技术 。 因此电池企业必须要以全球的 视野 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确保始终站在世界的前沿。 ” 他说,这其中的 关键的是要凝聚优秀人才,保持足够的研发投入。电池企业还要在国家支持下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动力电池的基础研究。   锂电池产需矛盾将进一步扩大   在动力电池与上游材料的发展方面,锂电池生产所需的锂、钴等上游材料近年来价格上涨迅猛,重要因素是动力电池市场的大幅增长,锂、钴等资源需求的急剧增加。 据统计, 2017年 , 我国动力型锂电池的出货量达到了 39.1 GWh ,占锂电行业总体规模约 50%。其中汽车动力电池的出货量达到了38GWh,占全球汽车动力电池出货量的65.4% 。 预计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发展,锂电池的 产销 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 这 同时也带来对锂、钴等资源的巨大需求。   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眼前,即全球锂、钴、镍资源呈现出寡头垄断的特征。中国锂资源虽然丰富,但禀赋不佳,利用率相对较低,而镍、钴资源匮乏,对外依存度较高;从长期来看存在着资源安全的风险。近年来,锂、钴等上游材料的价格迅速上涨,而车企因为购置补贴的退坡需要转移成本,这就使电池企业面临着双重压力。对此,陈清泰建议道: 国家应该制定中长期资源 发展 规划,把锂、镍、钴等作为战略资源,加强资源的勘察、评价、开采和资源回收利用工作 。 加强市场监管,引导价格理性回归,鼓励企业在全球布局上游资源, 以防上游资源垄断导致的发展问题 。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夕勇认为,一方面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突破,不断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等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挖掘新的电池材料,摆脱瓶颈制约。他预测,未来 10年动力电仍将以三元电池为主,同时向高镍和新体系电池方向发展。   陈清泰还指出 , 从新型电池技术的布局来看 , 固态电池的发展值得关注。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总裁高原赞同这一观点,他认为,短期或中期内固态电池可能实现突破。固态电池会用锂金属作为负极,提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具有技术优势,能够解决当前产业面临的许多问题。   动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对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 电池回收利用技术还不太成熟 、 收购网络不太完善 、 管理措施不够健全 、 支持政策不够到位 、 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尚待探索。 我国应 加快电池回收再利用的体系建设 , 从战略高度来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 , 并 制定相关的技术、安全、环保标准,鼓励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企业的发展。 另外,通过示范试点及财税和非财税政策,继续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和再利用的发展,并解决废旧电池拆解、重组、测试和寿命预测等关键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动力电池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首先应提高开采技术水平,严控资源开采项目,集中力量实现资源的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开发利用。其次, 从发展阶段看,最早投入市场的车载动力电池已经开始进入退役期,第一波规模化的退役即将到来,动力电池的回收和梯次利用对环境保护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性、资源再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研究布局,处理好动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对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协同发展提高全行业竞争力   动力电池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企业将逐步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展,而日韩企业也将进一步向中国市场发力,中国将成为动力电池竞争的主战场。 在论坛上,韩国 SK Innovation电池事业本部长姜相焄表示,该公司正积极在华进行产能及研发投资,打造具备价格优势的电池。“我相信,这些努力终会转换为中国所有合作伙伴的协同发展。这也是SK从不以外来企业自居,立足成为中国本土企业的信念。”他说。   未来, 市场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小型 、 低水平的动力电池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数据显示,中国动力电池配套企业已经从 2015年的大约150家降到2017年的100家左右,1/3的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从企业关系来看,电池企业与整车企业的关系已经不仅是纯粹的供需关系,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更深层次的战略合作 。 浙江电咖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海亮认为:应让动力电池生产商从前端介入与整车厂共同参与研发设计,让电池生产商充分了解主机厂的配套需求; 整车企业需要抛开整车厂与供应商的 固有 关系,转而 成为 密切配合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电池技术的迭代与进化。 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林密指出,从 主机厂的角度来说,作为一个新兴企业, 云度 也在积极思考 怎样 应对 即将到来的 无补贴时代, 以及在全球市场进行布局 , 这些都需要整车企业与电池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   在 产业和企业协同 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的观点是多名演讲嘉宾的一致呼声 。动力电池是一个高技术新兴产业,这个领域的创新发展涉及到诸多交叉学科和产业的协同与合作, 只强调动力电池单个主体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产业的需要。 电池企业应该提升对产业链的整合能力,通过战略合作、联盟合作和合资等多种方式与研发机构、核心材料、整车回收和梯次利用等企业 进一步深度融合和协同 ,保障我国动力电池技术的持续进步,形成越来越强的国际竞争力, 方 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