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电动汽车已经成为 全球 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动力电池的进步成就了今天的电动汽车,也决定着未来电动汽车市场化的步伐。 如何推动动力电池与其他环节的协调配合将直接影响动力电池,乃至新能源汽车的下一步发展前景。为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 6月27日,由 青海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主办的 “ 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 ” 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 。
本次论坛重点围绕动力电池与上游材料的协同发展、动力电池与整车企业的协同发展、动力电池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 开展 了 广泛深入的讨论。 在论坛上,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 陈清泰针对产业协调发展发表了主题演讲,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兼首席专家张永伟 代表百人会 发布 了 《锂电池产业发展 白皮书( 2018) 》。
青海省副省长 兼 省国资委主任王黎明 在致辞中表示,目前锂电产业作为青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展示出青海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亮丽名片,青海省将进一步就加快推进锂资源大省向锂资源强省转变。 本次论坛邀请到了国内外锂产业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众多知名专家、学家,以全球化的视野、专业化的水准,围绕锂产业进行前瞻性的研讨、交流,必将对推动锂产业在青海、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动力电池 现 供应紧张和产能过剩并存 现象
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进步支持了电动汽车整体性能和竞争力的提高。在政策和市场双驱动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 市场 比翼双飞 。 但与此同时,我国 动力电池市场 也出现 供应紧张和产能过剩并存的现象。数据显示, 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的产能已经超过了200GWh,但总体产能利用率却只有40%,市场两极分化非常明显,高端优质产能供应不足,低端产能订货不足,生产经营困难,呈现出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黄世霖预测,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情况可能会延续到 2020年以后。
对此,陈清泰呼吁:中国 要掌握 动力电池的 核心技术,创造核心技术 。 “ 电池技术正处在快速发展过程之中,它已经成为主要国家竞争力的一个焦点 。 这里既充满机会,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拼生产规模只是浅层次的竞争,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最重要的是掌握核心技术,而且有能力不断创造核心技术 。 因此电池企业必须要以全球的 视野 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确保始终站在世界的前沿。 ” 他说,这其中的 关键的是要凝聚优秀人才,保持足够的研发投入。电池企业还要在国家支持下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动力电池的基础研究。
锂电池产需矛盾将进一步扩大
在动力电池与上游材料的发展方面,锂电池生产所需的锂、钴等上游材料近年来价格上涨迅猛,重要因素是动力电池市场的大幅增长,锂、钴等资源需求的急剧增加。 据统计, 2017年 , 我国动力型锂电池的出货量达到了 39.1 GWh ,占锂电行业总体规模约 50%。其中汽车动力电池的出货量达到了38GWh,占全球汽车动力电池出货量的65.4% 。 预计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发展,锂电池的 产销 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 这 同时也带来对锂、钴等资源的巨大需求。
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眼前,即全球锂、钴、镍资源呈现出寡头垄断的特征。中国锂资源虽然丰富,但禀赋不佳,利用率相对较低,而镍、钴资源匮乏,对外依存度较高;从长期来看存在着资源安全的风险。近年来,锂、钴等上游材料的价格迅速上涨,而车企因为购置补贴的退坡需要转移成本,这就使电池企业面临着双重压力。对此,陈清泰建议道: 国家应该制定中长期资源 发展 规划,把锂、镍、钴等作为战略资源,加强资源的勘察、评价、开采和资源回收利用工作 。 加强市场监管,引导价格理性回归,鼓励企业在全球布局上游资源, 以防上游资源垄断导致的发展问题 。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夕勇认为,一方面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突破,不断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等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挖掘新的电池材料,摆脱瓶颈制约。他预测,未来 10年动力电仍将以三元电池为主,同时向高镍和新体系电池方向发展。
陈清泰还指出 , 从新型电池技术的布局来看 , 固态电池的发展值得关注。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总裁高原赞同这一观点,他认为,短期或中期内固态电池可能实现突破。固态电池会用锂金属作为负极,提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具有技术优势,能够解决当前产业面临的许多问题。
动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对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 电池回收利用技术还不太成熟 、 收购网络不太完善 、 管理措施不够健全 、 支持政策不够到位 、 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尚待探索。 我国应 加快电池回收再利用的体系建设 , 从战略高度来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 , 并 制定相关的技术、安全、环保标准,鼓励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企业的发展。 另外,通过示范试点及财税和非财税政策,继续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和再利用的发展,并解决废旧电池拆解、重组、测试和寿命预测等关键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动力电池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首先应提高开采技术水平,严控资源开采项目,集中力量实现资源的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开发利用。其次, 从发展阶段看,最早投入市场的车载动力电池已经开始进入退役期,第一波规模化的退役即将到来,动力电池的回收和梯次利用对环境保护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性、资源再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研究布局,处理好动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对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协同发展提高全行业竞争力
动力电池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企业将逐步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展,而日韩企业也将进一步向中国市场发力,中国将成为动力电池竞争的主战场。 在论坛上,韩国 SK Innovation电池事业本部长姜相焄表示,该公司正积极在华进行产能及研发投资,打造具备价格优势的电池。“我相信,这些努力终会转换为中国所有合作伙伴的协同发展。这也是SK从不以外来企业自居,立足成为中国本土企业的信念。”他说。
未来, 市场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小型 、 低水平的动力电池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数据显示,中国动力电池配套企业已经从 2015年的大约150家降到2017年的100家左右,1/3的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从企业关系来看,电池企业与整车企业的关系已经不仅是纯粹的供需关系,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更深层次的战略合作 。 浙江电咖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海亮认为:应让动力电池生产商从前端介入与整车厂共同参与研发设计,让电池生产商充分了解主机厂的配套需求; 整车企业需要抛开整车厂与供应商的 固有 关系,转而 成为 密切配合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电池技术的迭代与进化。 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林密指出,从 主机厂的角度来说,作为一个新兴企业, 云度 也在积极思考 怎样 应对 即将到来的 无补贴时代, 以及在全球市场进行布局 , 这些都需要整车企业与电池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
在 产业和企业协同 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的观点是多名演讲嘉宾的一致呼声 。动力电池是一个高技术新兴产业,这个领域的创新发展涉及到诸多交叉学科和产业的协同与合作, 只强调动力电池单个主体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产业的需要。 电池企业应该提升对产业链的整合能力,通过战略合作、联盟合作和合资等多种方式与研发机构、核心材料、整车回收和梯次利用等企业 进一步深度融合和协同 ,保障我国动力电池技术的持续进步,形成越来越强的国际竞争力, 方 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