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吉铁路配套工程-鄂尔多斯纳林河二号矿井专运线铺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22
  • 7月14日,位于乌审旗纳林河矿区的纳林河二号矿井铁路专运线具备铺轨条件正式开始铺轨。
    中煤纳林河二号矿井铁路专用线项目概算投资11.21亿元,铁路线作为浩吉铁路煤运通道的配套工程,自浩吉铁路纳林河站北咽喉接轨引出,并行浩吉铁路向北,共设置车站3座,即纳林河站、无定河站和二号井站,线路全长27.366公里,项目主要承担纳林河二号矿井煤炭外运,规划近期年运力800万吨,通过能力可达4600万吨。
    该项目由中铁四局西安分公司承建,于2019年8月8日开工建设,建设期总工期18个月,计划2019年底完成站前工程,2020年4月份完成站后工程、6月份具备开通条件。
    中铁四局纳林河二号矿井铁路专运线项目经理李兴虎说:“目前已经开始施工二号矿井站铺轨工程,轨道材料正在陆续进场,人员、机械、材料满足当前施工需求,根据拍定的施工计划,全线轨道工程将于9月中旬达到铁路局验收条件。”
    鄂尔多斯新闻网消息称,中煤西北能源铁路运营管理中心副主任仇昌春说:“纳林河二号矿井铁路专运线接轨浩吉铁路纳林河站,是浩吉铁路由陕西省进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站,专运线建成后将对改善和提升区域煤炭运输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浩吉铁路运输上量提供有力保障。”
    该项目建成后,铁路线将通过浩吉铁路与鄂尔多斯物流体系贯通,实现公路与铁路无缝连接,对解决煤炭运输瓶颈、降低运输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报告
  • 《鄂尔多斯一煤炭铁路专线通车发运,浩吉铁路“北煤南运”能力进一步提升》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31
    • 近日,鄂尔多斯市华茂物流有限公司陶利庙南物流中心铁路专用线首列开装发运,浩吉铁路“北煤南运”能力进一步提升。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3.85亿元,位于浩吉铁路陶利庙南站对侧,建有快速装车区、密闭煤货台储存发运区、块煤堆放区、集装箱堆放区(农副产品储存区、五金建材堆放区)等,内设货装站台6个,其中常规货装站台5个、集装箱站台1个。 项目配备快速装车系统1套,设计年运输能力近期500万吨,远期1000万吨。 陶利庙南物流中心铁路专用线项目的建成,为浩吉铁路“北煤南运”综合运输通道增添了一座千万吨级的战略装车点,开辟了新的“便捷、高效、低成本”的市场化煤炭运输通道,为蒙煤外运、电煤保供和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 《鄂尔多斯:“煤海”翻“绿波》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15
    • 从依靠地下大储量的煤炭,到角逐地上丰富的风与光,曾以煤炭资源闻名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不断转变发展思路,一幅追风逐日的新能源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昨天的鄂尔多斯,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建设光伏电站与风电场,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力;今天的鄂尔多斯,产业链条不断完备的新能源装备制造正助推新能源产业提档升级;明天的鄂尔多斯,技术创新将为新能源产业注入不竭动力。 昨天:用绿电串起乡村富民“绿产业” 从一间破土房,到如今宽敞明亮的砖瓦房,2016年搬进巴拉亥光伏新村的马在全不仅住进了新房,还借着屋顶光伏板发的电吃上了“阳光饭”,脱了贫的他日子一天天变好,干劲也更足了。 马在全是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巴拉亥村村民。2015年开始,当地在巴拉亥村建设光伏新村,在修建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每家每户的屋顶上都安上了光伏板,160户新建住宅“摇身一变”成了光伏电站。 “巴拉亥光伏新村的光伏装机总规模为1.76兆瓦,年均发电约290万度,相当于每户房顶的光伏板每年都能发电1.8万度。”呼和木独镇党委书记乔海军介绍说,自2019年并网发电至今,巴拉亥光伏新村每年户均增收能达到5000元。“光伏板的寿命在25年左右,这也就意味着老百姓能持续获益25年。” 巴拉亥光伏新村的建设为当地探索“绿色发电+产业富民”发展道路提供了新思路。2018年,呼和木独镇统筹当地5个嘎查村的扶贫产业资金,采取“党支部+企业+村集体+贫困户”模式,投资建设总规模1.24兆瓦的“五村联建”光伏电站。 “‘五村联建’光伏电站年发电量约205万度,每年收益近60万元。”乔海军表示,“五村联建”光伏电站的建设不仅实现了资源整合、抱团发展,更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份稳定、可持续的收益。 鄂尔多斯光照和风力资源丰富,沙地沙漠广袤,有大量尚未利用土地以及采煤沉陷区、复垦区和矿区排土场,具备建设大型光伏发电基地和千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的优越条件,以达拉特旗100万千瓦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为代表的绿电基地正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绿色电能,2022年底开工建设的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也成为我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千万千瓦级“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项目。 目前,鄂尔多斯全市已建成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644万千瓦,其中光伏装机规模341.5万千瓦,风电装机规模220.5万千瓦,水电装机规模76万千瓦,生物质装机规模6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全市建成新能源总规模将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 今天:产业集群助力新能源装备制造 鄂尔多斯市地域辽阔,公路网络发达。过去,运煤车是高速公路上的“主角”;如今,一辆辆装载着风力发电机叶片和风电整机的大型货车逐渐成为公路“常客”。 记者采访发现,在这些“常客”中,有相当一部分设备是鄂尔多斯“自产自用”,这其中就包含了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称“中车株洲所”)旗下天津中车风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分公司和中车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蒙西分公司所生产的风电整机与叶片。 从2019年在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落户投产,到如今生产升级扩能工作即将完成,中车株洲所在鄂尔多斯的风电整机与叶片产能实现了进一步的提升,从过去风电整机2吉瓦、叶片1000套提升至风电整机4吉瓦、叶片1200套的生产能力。“不仅如此,以电化学储能为主的储能设备生产线也计划落户,预计在今年下半年投产。”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华北大区副总经理李智勇说。 “之所以选择在鄂尔多斯投资建厂,我们看中的是鄂尔多斯近年来蓬勃向上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以及当地优良的营商环境。”中车株洲所副总经理张向阳说,2019年企业来到鄂尔多斯考察,4月签订相关协议,5月办理了相关手续,7月就投入生产。“前后5个月的时间,让‘中车速度’和‘鄂尔多斯速度’在这里落地生花。” 鄂尔多斯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黄伯韡表示,近年来,鄂尔多斯坚持以“双碳”目标倒逼产业转型、以能源结构调整带动经济结构转型、以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建设大基地、拓展新场景、提升新空间,推进新能源产业提速、扩量、成链,加快构建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风光氢储车”全链条产业集群。“从过去单一地建设风电场与光伏电站,到如今以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发展正在焕新升级。”黄伯韡说。 说起鄂尔多斯新能源装备制造的全产业链发展,就不得不提位于伊金霍洛旗蒙苏经济开发区的零碳产业园。在这里,包括远景、华景新材料、隆基绿能、国鸿氢能、上汽红岩新能源重卡、捷氢燃料电池等在内的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纷纷落户,“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发展成势见效。 图为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拍摄的天骄绿能50万千瓦光伏项目。新华社记者李志鹏摄 “在新能源发电项目向风光资源富集地区转移、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向绿电富集地区转移的大背景下,我们立足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发展实际,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一大批新能源领域头部企业的落户,让园区成为鄂尔多斯新能源装备制造集群式发展的‘排头兵’。”内蒙古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副主任徐建刚说。 走进零碳产业园里的远景动力电池工厂,绿色草坪上架着片片光伏板,远处6台正在旋转的大型风力发电机正给年产10.5吉瓦时磷酸铁锂电池的远景动力鄂尔多斯基地一期项目供应绿电。 作为最早落户零碳产业园的“链主”企业,远景10.5吉瓦时动力及储能电池项目已全面投产,每日可生产电芯3万颗,远景动力二期20吉瓦时智能电池项目也已签约落地。 “目前,远景通过自身的产业牵引以及绿电供给,将上下游合作企业逐步引入零碳产业园,已在园区逐步形成了以远景为龙头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条。”远景北方科技有限公司鄂尔多斯总经理俞乐表示,远景将继续发挥好产业链集聚作用,与各方通过紧密的协同合作,带动更多的上下游企业在零碳产业园融合发展,形成更好的产业集群效应。“预计到2025年,远景将助力当地实现约3000亿元绿色新工业产值,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亿吨的目标。”俞乐说。 明天:科技引领新能源产业“加速跑” 记者采访发现,积极主动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已成为鄂尔多斯众多能源企业近年来发展的“新风尚”。“通过建设研发中心、聘请专家学者和科研人才、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的能源企业主动投身技术研发,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已蔚然成风。”黄伯韡说。 谈及企业未来的发展,“创新”是张向阳提到最多的词。“下一步,中车株洲所在持续引进人才的同时,将在鄂尔多斯构建新能源创新平台,并与当地良好的应用场景结合起来,用科技力量带动企业发展。”张向阳说,未来,企业也要从最初的装备制造,转变为制造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走好科技创新之路。 详细记录天然气使用量和空调使用时间、计算耗电量……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国际机场,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节能减碳团队正在为机场量身打造一套“零碳方案”。“大量先进新能源技术的引进,将更好助力‘零碳机场’项目的落地实施。”团队成员卞晓宇表示,大学毕业后,鄂尔多斯浓厚的新能源研究氛围吸引他来到这里,为当地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坚持将能源科技革命作为推进能源革命的重要突破口,同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全力攻关绿色转型、新能源、节能降碳等核心技术,并为此全面开展人才科创行动,引进院士专家。”鄂尔多斯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汇良说。 推动大规模储能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加强地热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智能矿山技术研究……作为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列出了一连串技术攻坚课题。“我的目标是争取今年在当地推进‘零碳机场’及智能矿山建设。”金之钧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同样将目光聚焦在这片新能源产业热土上。“鄂尔多斯充分发挥新能源产业与资源优势,为企业、科研机构搭建起顺畅的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桥梁,不断形成新能源产业科研创新合力,助力当地新能源产业获得先进高效的技术支撑。”李灿说。 黄伯韡表示,科技创新将成为未来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暖城”鄂尔多斯也将继续敞开怀抱,吸引社会各界的优秀人才,共同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