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抢饭碗?东莞机器换人后,新增就业超8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26
  • 在五株科技的电路板生产车间里,近20台设备在有条不紊地运转,机械手在忙不暇接打磨钻针……不到2分钟,一根根细长钻针就“出炉”。这个制造了全球近十分之一电路板的车间里,只有偶尔走动的几个技术员在操作机械设备,很难见到人头攒动的情景。

    这仅是缩影。随着工业4.0的推进,东莞智造积极参与到全球智能制造的竞争中,“无人车间”、“智能工厂”在东莞这片土地上密集出现。与此同时在这轮新的科技进步和产业革命的进程中,人才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一大批高素质产业涵养的一线产业工人逐渐涌现。据东莞市人力资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1月,东莞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06万人,打破“机器人抢工人饭碗”的论调。

    从流水普工到工程师

    产业转型倒逼人才“蝶变”

    在劲胜智能的打磨车间里,只见在不停闪烁绿色信号灯的钻削加工中心,以及在自由翻转的机械手、AGV小车在运作,这里一个工人就能操作一条生产线。由于抓住智能制造的风口,劲胜智能不仅扭亏为盈,产值如今还跃升至70亿元。

    在偌大的生产车间里,85后工程师李勇军拿着平板电脑一边遥控六轴机器人,一边查看中央系统收集的生产数据,为机器人指令的编写做决策参考。值得关注的是,李勇军从流水一线普工转型至如今研发工程师,兼任劲胜精密智能工厂营运部CNC领班,他用了4年的时间完成了转型。李勇军说:“相比以前枯燥的流水线工作,如今的编程工作颇具挑战性,当看到自己的作品正式运行的时候,往往兴奋到一晚上都睡不着。”

    当李勇军埋头写代码、编程的时候,易事特的研发中心UPS开发部经理梁宇正在输入生产资料到公司刚从德国购买的SAP系统里,为明年的生产方案做准备。

    随着工业4.0的深入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内部也掀起了一股“转型”的热潮,原本的产业工人逐渐转型到技术、研发等岗位,梁宇就是其中之一。用梁宇的话来说,自己是跟着易事特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易事特这些年从一家代工生产的工厂发展为进军海外的高新科技企业,而梁宇从起初进入企业担任流水普工到如今晋升为研发中心UPS开发部经理。

    2005年,梁宇怀着梦想和激情来到易事特的工厂,成为一线流水工人。“那个时候工资每月只有600元,工作乏味、无趣,常年长时间重复同一工作,身心煎熬。现在年薪达十余万元,而且还能每天沉浸在学习里,让我充满了工作的激情和动力。”梁宇说。

    记者在梁宇在易事特研发中心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书、手写的密密麻麻的草图,为了应用好新系统,梁宇在持续学习智能化的知识。“智能化、自动化在推进的进程中需要掌握广阔的知识,必须永葆学习的心态和态度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

    东莞机器换人一度被外界认为是机器人来抢饭碗,但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机器换人后,反而对具有一定技术、可以控制机器人的人才需求增加,而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东莞各大企业用工人数也有所上升。今年1月至11月,东莞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0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043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015人,完成全年任务100.75%;促进创业12066人,完成年任务92.82%。全市用人单位就业登记519.15万人,同比下降2.08%。

    易事特总裁办副主任张启聪说,自动化、智能化建设为企业和工人带来了“双赢”的局面,有利于企业腾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核心技术的研发,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倒逼员工积极学习技术,增加劳动的含金量,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并拿到更高的报酬。

    “机器人不会抢工人的饭碗,反而为工人创造更多包括焊接、编程、操控设备等高端的产业岗位,引导人类用脑力从机械生产到智力生产的转变。”来自意大利的智能制造行业资深专家、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艾德罗在13日举行的主题为《工业机器人在3C产业应用》的培训上发布演说。艾德罗认为,随着智能化工厂的逐渐深入,工人自我增值的需求更为迫切,其薪酬水平也会随着其能力的提升相应得到改善。

    从大学生到产业工人

    车间迎来新变革

    “现在智能设备的生产、工艺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这对产业工人的职业素养和知识架构有较高要求。”拓斯达机器人研发中心经理黄华说,现在拓斯达的大学生高达80%,连机械的装配环节对工人的要求也是大专学历以上。

    伴随着“无人工厂”的逐步成型,高压高强度、低端制造、高危险性不再是车间一线的代名词,取而代之的是高薪酬的高端制造、系统化的精益生产等工业4.0,一大波大学生更愿意深入到车间一线工作学习、历练。

    在拓斯达的机械手生产车间里,一款四轴机器人跟着早先设定的由10个点组成的轨道,进行定位、行走、抓取等动作……这款机器人是由王帅首次撰写的“命令”。

    年仅22岁的王帅坐在机器人面前,紧盯着电脑屏幕检测其运行的轨迹,一旦发现其运行异常或偏离轨道,就立马做出调整。今年6月,王帅刚从海南大学交通运输(车辆运用工程)专业毕业,学习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已经成为这款四轴机器人的“创造者”。

    在采访的过程中,王帅讲起了一个细节,“活用”了大学的知识。“那次在展会期间,展出的机械手几度断电导致数据错乱。”正当团队的成员在商讨解决方案的时候,王帅利用大学里学到C语言、电力学等专业知识协助工程师重新调适代码。另外他提议在机械手里拷入数据包文件,让机械手也能存储到“记忆”。

    在王帅所在的研发中心电气工程部的另一头,是拓斯达研发中心的自动化项目部——负责机械设备后期的维护、前期的项目方案定制和对接。如何在生产线里合理配置自动化设备、以及为客户做定期的设备维护……将是产业工人杨检的职责。

    “班里约60%的同学均在一线车间工作。”今年8月,杨检才从武汉传播技术学院数控技术和工业机器人专业毕业就加入了拓斯达,几个月时间里他轮值过组装、检测等多个岗位,最终选定在研发中心的自动化项目部。由于今年拓斯达快速扩张,今年企业招聘大学生的数量比去年增长85%。为了让大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拓斯达组织技能培训、定期考核等业务活动。

    两年前,96后技术员刘亦龙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就来到了五株科技,投入到企业的计算机辅助制造部门。“在很多人的眼中,一线的生产是黑暗的、机油味浓、工作乏味的。事实上,随着自动化发展的深化,如科幻片的智能化工厂已经从银屏搬到了现实,在智能工厂里,满目都是高大上的自动化设备,以及宽敞明亮的厂房。此外,工人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到行业前沿的技术,还能获得晋升的机会。”

    大学生频繁投身于生产一线,这跟东莞的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密切相关。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东莞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分别达50.3%和38.8%,比重分别高于去年同期1.4个和1.5个百分点,远超出全市平均水平。

    从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

    发挥人才支撑作用

    当美国首条无人驾驶地铁穿行于夏威夷山水之间,为其提供核心供电系统的UPS不间断电源,该系统从设计到生产是来自于东莞的企业易事特3位东莞“工匠”——技术工李玉云、技术工程师蔡旸正、研发工程师鲍振华。该项目是中国制造的UPS系统首次进入美国地铁领域,也是易事特工程师与产业工人联合完成的项目。

    这台美国无人驾驶地铁的第一台UPS工程样机,在工艺设计精湛的工程师和手艺熟练的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下,将图纸变成了现实。易事特总裁办副主任张启聪说,随着技术革命的推进,对产业工人工艺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不仅仅局限于操作机器人或者钉螺丝,而是综合技能的提升。工程师与工人以项目制联动研发和生产,可促进项目快速、高效落地。这样的合作机制,一方面工程师可以引导技术工人提升技术水平,技术工人也可以满足工程师对工艺的要求,达到共同生产的目的。

    走进位于石碣镇的五株科技的生产车间里,刘亦龙在车间观察、比对新产品的各个工艺流程,为电路板图形设计、优化、制造做决策参考。“在实际生产中,不同的电路板有不同的制造和工艺要求,其中板材的厚度、间距对成品都有影响,因此画图前的考察和调研,注意留心这些细节,才能画出符合生产需求的方案。”

    刘亦龙说,仅拥有单一的技能难以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求,产业工人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我们经常到工厂调研、学习,业余也经常补习专业的知识、上培训课,为自己的业务的提升多做功课。”

    事实上,东莞的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也在逐步提升。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亚龙杯全国智能楼宇和电梯安装维修职业技能大赛11月30日在北京工贸技师学院落下帷幕,经过三日的电气设计、理论笔试、实操竞赛,最终获奖名单出炉,由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代表东莞组建的队伍发挥出色,共9人获奖。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竞赛是东莞本土培育的技能人才首次取得全国性技能竞赛一等奖,实现了零的突破。

    为了提升智能制造人才的综合水平,东莞今年年初发布的《强化新要素配置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的要求,提出全市培养1万名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的目标。其中明确指出,夯实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基础,通过开展智能制造技术人才专题培训活动,对生产、研发、信息化等企业人员进行培训,培养出一批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助力东莞制造业转型发展。

    今年以来,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协会等协会举办近50场人才培训,以“企业+协会+培训机构”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升级培训,优化企业内部人才培养体系,切实缓解企业专业人才紧缺难题。

    记者了解到,为了提升产业工人的综合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支撑力量,欧美等国家尤为重视产业工人的技能培训。艾德罗说,中国与欧美等国家在自动化与机器人制造领域有近10年的差距,产业工人的职业涵养是造成其差距的原因之一。“欧洲拥有完善的技能培训体系,政府不仅出资培训产业工人,让其尽快适应生产,而且政府在培训阶段为工人提供低薪保障,保证其基本的生活。我认为这是东莞向智能制造高地挺进的方向之一。”

    数读

    1、今年1月至11月,东莞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0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043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015人,完成全年任务100.75%;促进创业12066人,完成年任务92.82%。全市用人单位就业登记519.15万人,同比下降2.08%。

    2、前三季度东莞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分别达50.3%和38.8%,比重分别高于去年同期1.4个和1.5个百分点,远超出全市平均水平。

    文/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叶永茵 摄影 孙俊杰 策划统筹 靳延明

相关报告
  • 《人工智能“换人”就业更焦虑?人机不会对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26
    • 正是秋收时节,国网浙江省永康市供电公司110千伏五峰变电站内,一台“大脑袋、大眼睛、身高1米左右”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正在转动顶部的摄像头,采集表计读数、设备工作温度,保障电网在农业秋收期间安全可靠运行。 工作人员介绍,“这台机器人可对自身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反馈,有诸多‘拟人化’的特点,如遇到前方有障碍物时,它会在接近1米时减速、0.5米时停止前行,前方阻碍时间超过半个小时,它就会返回等待。每一轮巡检任务结束,巡检机器人还会自动回到休息室充电,大大提高了以往人工巡检的效率和安全性。” 在诸多岗位和领域,机器人正在代替人来作业。而随着机器人智能化程度的升高,它们能完成的工作也日渐复杂。 就在刚刚结束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一大批企业展示了“机器换人”的最新产品:无人物流中,广东图匠数据公司研发的“AI智能货架”可以自动监控和识别库存变化并通知及时补货,理货员减少了;智能招聘中,BOSS直聘公司研发的AI机器人学习了大量应聘者和招聘方的数据后,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人员推送,消解了“纸片人”的痛点,猎头岗位减少了;无人零售方面,猎豹移动推出的“豹咖啡”,只要1分多钟,就可调制一杯媲美大师作品的香浓咖啡,食品制作员减少了…… 机器换人时代的来临,让各领域从业者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职业危机感。但一系列研究却表明,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局面影响,并非如想象那样“悲观”。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8未来就业》报告,未来5年,尽管7500万份工作将被机器取代,但1.33亿份新工作将同步产生,这意味着,净增的新工作岗位多达5800万份。 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将重新规划机器与人类的分工,倒逼就业结构深度调整。从低价值劳动密集型生产向价值更高的岗位转移;从重复性劳动向创造性劳动转移,产业工人可提前做好转型准备。不过,不必让机器换人的焦虑感造成“人机对立”。随着生产工具的改变,职业结构的调整是必然趋势,但并不会“一棍子打死”。 七牛云人工智能实验室创始人彭垚认为,未来越来越多公司可能会选择使用自由职业者或专业承包商,新岗位的产生也需要员工掌握新的工作技能。例如,在大数据方面,就有专家认为,掌握数据管理、回归分析、数学、编程等硬技能还远远不够,提升对各应用领域的逻辑理解和好奇心、加强与人工智能技术使用方的合作、沟通等各项软技能往往更重要。 “我相信人类拥有的智慧是机器永远无法获得的。机器只有芯,而人类有心。人工智能并不是某项技术,而是我们为自己的未来确定的一种生活方式。”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说,例如,未来制造业都是服务业,流水线上大部分工人将会被机器取代,而人类体验的部分不可能被取代。
  • 《解读当前美国人工智能就业市场的规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24
    • 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国家的就业机会如何? 我们生活在一个一切都数字化的时代。像人工智能(AI)这样的颠覆性技术已经成为这一变革的核心。从零售到金融科技,从网络安全到预测分析,科技专家们都承认人工智能现在在这些行业和学科的未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通过一些危言耸听的说法,人工智能正在通过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窃取工作岗位,相反,人们观察到,人工智能每天也在为现有的就业岗位增加新的工作岗位。研究人员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追踪到了新的工作角色、职业和新兴产业,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虽然人工智能的影响不再局限于理论假设,但现有劳动力的技能确实决定了这一领域的工作需求。 今年,世界经济论坛(WorldEconomicForum)曾预测,未来两年,全球人工智能就业岗位将大幅增加,每10000个就业机会新增就业岗位将从目前的78个增加到2022年的123个。这一统计数据得到了分析公司Gartner的进一步支持,该公司认为2020年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上,人工智能将开始创造比它正在破坏的更多的就业机会。 Gartner说,根据之前的一份报告,在人工智能将要消除的180万个就业岗位中,新兴领域到2020年将创造230万个。这些发现,引起人们对人工智能在工作机会中可能存在的联系的关注。经济学家预测,美国将成长为人工智能工作的主要领导者。其中包括机器学习工程师、数据科学家、计算机视觉工程师等等。 根据Poker.org的一项独立研究,大多数人工智能工作岗位都在人口稠密的州提供,如加利福尼亚、纽约和德克萨斯州。该公司的团队分析了2020年9月Indeed.com上针对美国所有50个州的8000多个招聘广告的数据。该公司还汇编了所有50个州的人工智能工作的在线搜索数据,通过使用关键字研究工具找到每个州关键字的近似搜索数,增加了洞察力。根据关键观察,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提供了1515个工作岗位,是人工智能领域最高的,旧金山和圣克拉拉分别提供了270个和214个工作岗位。紧随其后的是弗吉尼亚州,有843个工作岗位,阿灵顿有146个工作岗位。华盛顿州、马萨诸塞州、纽约州和德克萨斯州等州也进入前十名,分别占592573、562和447个就业岗位。在华盛顿,西雅图在413个就业岗位中占有最大份额,而纽约市则提供了379个工作岗位。就连奥斯汀也有158个人工智能职位空缺,而德克萨斯州总共有447个面向人工智能的职位。 Poker.org还使用谷歌趋势数据分析了人们最常搜索人工智能工作的州。他们还使用关键词研究工具来明确每个州有多少人搜索这个词。美国寻找人工智能工作最多的州是加利福尼亚州、德克萨斯州、纽约州、佛罗里达州和伊利诺伊州。 人工智能招聘广告研究也显示了美国远程工作数量最多的州。就业最偏远的州是加州(148),其次是纽约(89)。德克萨斯州(76),马萨诸塞州(39),弗吉尼亚州(31)。此外,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各州目前提供人工智能领域最多的入门级工作。加州再次领先(351),其次是马萨诸塞州(126)、纽约(113)、弗吉尼亚州(110)和华盛顿(84)。同时,数据还显示美国人工智能工作最少的州。这些是阿拉斯加,也是唯一一个没有人工智能招聘广告的州,密西西比(2)和南达科他(4)。 Poker.org的发言人布兰登·汤姆森评论道:“我们的研究证实,人工智能工作增长迅速,全国各地涌现出数以千计的新人工智能职业。 “很高兴看到,并不是目前招聘的所有人工智能职位都是中高级职位,但对于人工智能爱好者来说,通过初级职位进入该行业的机会还是很多的。”美国大多数大城市提供远程人工智能工作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