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水稻根系微生物组通过环(亮氨酸-脯氨酸)二肽调控分蘖数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4-24
  •     在水稻生产中,分蘖数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传统研究主要关注植物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然而,作为植物"第二基因组"的根系微生物组是否以及如何调控分蘖数,一直是未解之谜。随着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利用有益微生物替代化学肥料和农药成为研究热点,但微生物调控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Cell》发表重要成果,首次揭示了水稻根系微生物组通过产生类植物激素代谢物调控分蘖数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采用多组学联用技术,结合微生物培养组学、分子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等方法,对182个基因组测序水稻品种的田间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根系微生物组组成与分蘖数显著相关。

         关键技术方法包括:1) 对182个水稻品种进行田间栽培和微生物组测序;2) 分离培养与分蘖相关的根系细菌;3) 活性追踪结合LC-MS/NMR鉴定活性物质;4) 显微尺度热泳动(MST)和生物层干涉(BLI)分析蛋白-配体互作;5) X射线晶体学解析蛋白-配体复合物结构。

    研究结果首先显示,根系微生物组与水稻分蘖数显著相关。通过分析182个田间栽培水稻品种的根系微生物组,发现微生物组解释28.2%的分蘖数变异,与水稻基因型(26.9%)贡献相当。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分蘖数呈显著正相关,鉴定出12个与分蘖数显著相关的细菌属。

        随后研究发现,培养的根系细菌分离株可调控水稻分蘖数。从5个相关菌属中筛选的9株细菌在实验室和田间条件下均能稳定调控分蘖,其中Exiguobacterium R2567显著抑制分蘖,而Roseateles R780促进分蘖。这些效应与细菌在根系的定殖量呈正相关。

        机制研究表明,Exiguobacterium R2567通过SL通路调控分蘖。该菌不产生SLs,但能诱导SL信号通路关键抑制蛋白OsD53降解。遗传实验证实其抑制分蘖的效应依赖于SL受体OsD14,提示可能存在未知信号分子。

        通过活性追踪,研究人员从Exiguobacterium R2567中鉴定出关键活性物质为环(亮氨酸-脯氨酸)二肽。水稻能刺激该菌增产环(亮氨酸-脯氨酸)3-7倍,该物质可被转运至腋芽部位。在92株测试菌株中,6株能产生该物质,但产量仅为R2567的1/27-1/3。

        结构生物学研究揭示了环(亮氨酸-脯氨酸)结合OsD14的分子机制。晶体结构显示,该二肽通过疏水作用和氢键结合OsD14活性口袋,结合模式与SL类似物rac-GR24相似。关键结合残基突变会显著降低结合亲和力,证实了相互作用的特异性。

        最后,研究人员证实环(亮氨酸-脯氨酸)通过OsD14调控分蘖。该物质能模拟SL功能,抑制野生型水稻分蘖,但对OsD14突变体无效。在粳稻、籼稻和aus稻等多种水稻中均表现出与rac-GR24相当的抑制效果。

        该研究首次发现微生物产生的环二肽能模拟植物激素功能,揭示了根系微生物组调控作物农艺性状的新机制。从进化的角度看,植物可能通过"驯化"特定微生物来优化其生长发育。研究成果为利用根系微生物组改良作物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开发基于微生物代谢物的新型农业调控剂指明了方向。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微生物-植物-环境三者互作的网络关系,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

  • 原文来源: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25-4/20250423075820960.htm
相关报告
  • 《水稻分蘖角度调控的分子机制解析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7-02
    • 分蘖角度是禾本科植物的分蘖与主茎之间的夹角,与作物群体产量密切相关。解析水稻分蘖角度调控的分子机制对于改良水稻株型进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主要通过遗传学手段发掘了调控水稻分蘖角度的主效QTL和调控基因。然而,分蘖角度是一个复杂的农艺性状,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调控,面对一些更具应用潜力的微效基因,单纯依靠传统的遗传学方法进行克隆非常困难。因此,寻求挖掘水稻分蘖角度调控基因的新方法成为了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研究表明,水稻分蘖角度的形成与重力反应密切相关。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王永红团队与李家洋团队合作,以重力反应为切入点,结合RNA-seq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研究水稻茎重力反应过程中的动态转录组变化,探索出了一条挖掘水稻分蘖角度调控基因以及调控通路的有效途径,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在该研究中,基于水稻茎重力反应过程中的高分辨率动态转录组变化,揭示了一条水稻分蘖角度调控的核心途径(图)。其中,HEAT STRESS TRANSCRIPTIONAL FACTOR 2D (HSFA2D)是一个重力反应早期响应基因,该基因通过影响LAZY1基因(Li et al., 2007)的表达调控生长素在茎基部的不对称分布,进而诱导WUSCHEL RELATED HOMEOBOX6(WOX6)和WOX11在水稻茎基部呈现不对称表达。研究表明,水稻WOX6 和WOX11很可能是分蘖角度调控途径中的核心转录因子。该研究不仅在重力反应、生长素和水稻分蘖角度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分子联系,同时也为系统解析水稻分蘖角度的调控网络进而挖掘有利用价值的基因提供了重要信息。 该研究结果于6月18日在The Plant Cell杂志在线发表(DOI:10.1105/tpc.18.00063)。王永红研究组博士生张宁、博士后余皓和李家洋研究组副研究员余泓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永红为通讯作者。基因组分析平台博士陈浩峰、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教授Steven M. Smith参与此项研究。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科技部“973”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资助。
  • 《微生物菌胶团形成与调控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3-24
    • 活性污泥法是市政污水和工业废水净化处理的主流技术,超过90%的市政污水和50%的工业废水处理采用活性污泥法,而微生物菌胶团的形成是活性污泥法成功的关键。菌胶团形成菌所产生的胶质状胞外多聚物(简称EPS)是活性污泥菌胶团形成所必需的“黏合剂”。为此,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邱东茹学科组对微生物菌胶团形成与调控的分子机制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邱东茹学科组曾发现,除了胞外多糖合成相关基因和基因簇,两个编码天冬酰胺合成酶的旁系同源基因(Water Research 102: 494-504)以及RpoN sigma因子(sigma54)对菌胶团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近日,该学科组鉴定出一个依赖于RpoN sigma因子的双组分系统(Two-component system)PrsK(感受器组氨酸激酶)和PrsR(响应转录调控因子),共同调控一类称为PEP-CTERM的特殊胞外蛋白质的表达。PEP为靠近羧基端、高度保守的脯氨酸-谷氨酸-脯氨酸基序,可能是蛋白质分选信号。该蛋白富含天冬酰胺残基(N),与胞外多糖可能通过N-联锁的蛋白质糖基化形成网状的EPS:胞外多糖长链相当于网线,而PEP-CTERM蛋白质象使网线交织的网节,包裹微生物细胞来介导活性污泥微生物菌胶团的形成。利用质粒过量表达PEP-CTERM蛋白A(PepA)可以绕开PrsK-PrsR二组分系统在菌胶团形成中的必要性。研究发现,所鉴定的与菌胶团形成相关的PEP-CTERM、prsK-prsR和胞外多糖合成基因和基因簇在索氏菌(Thuaera)、聚磷菌(CAP)、亚硝化细菌和最近发现的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的全程氨氧化菌(comammox)等多种重要的活性污泥细菌基因组或宏基因组中存在,说明这些活性污泥细菌可以形成菌胶团,从而在活性污泥工艺中得以富集,发挥有机污染物降解和除磷脱氮功能。 研究成果以Both widespread PEP-CTERM proteins and exopolysaccharides are required for floc formation of Zoogloea resiniphila and other activated sludge bacteria为题,在线发表在《环境微生物学》(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上。 这些发现为揭示活性污泥微生物菌胶团形成机理打下良好基础,对活性污泥工艺处理效率提升、污泥膨胀控制、剩余污泥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等新技术开发具有参考意义。上述研究在研究员邱东茹指导下由博士生高娜、夏明等完成,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组计划”、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经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