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胶团形成与调控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3-24
  • 活性污泥法是市政污水和工业废水净化处理的主流技术,超过90%的市政污水和50%的工业废水处理采用活性污泥法,而微生物菌胶团的形成是活性污泥法成功的关键。菌胶团形成菌所产生的胶质状胞外多聚物(简称EPS)是活性污泥菌胶团形成所必需的“黏合剂”。为此,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邱东茹学科组对微生物菌胶团形成与调控的分子机制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邱东茹学科组曾发现,除了胞外多糖合成相关基因和基因簇,两个编码天冬酰胺合成酶的旁系同源基因(Water Research 102: 494-504)以及RpoN sigma因子(sigma54)对菌胶团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近日,该学科组鉴定出一个依赖于RpoN sigma因子的双组分系统(Two-component system)PrsK(感受器组氨酸激酶)和PrsR(响应转录调控因子),共同调控一类称为PEP-CTERM的特殊胞外蛋白质的表达。PEP为靠近羧基端、高度保守的脯氨酸-谷氨酸-脯氨酸基序,可能是蛋白质分选信号。该蛋白富含天冬酰胺残基(N),与胞外多糖可能通过N-联锁的蛋白质糖基化形成网状的EPS:胞外多糖长链相当于网线,而PEP-CTERM蛋白质象使网线交织的网节,包裹微生物细胞来介导活性污泥微生物菌胶团的形成。利用质粒过量表达PEP-CTERM蛋白A(PepA)可以绕开PrsK-PrsR二组分系统在菌胶团形成中的必要性。研究发现,所鉴定的与菌胶团形成相关的PEP-CTERM、prsK-prsR和胞外多糖合成基因和基因簇在索氏菌(Thuaera)、聚磷菌(CAP)、亚硝化细菌和最近发现的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的全程氨氧化菌(comammox)等多种重要的活性污泥细菌基因组或宏基因组中存在,说明这些活性污泥细菌可以形成菌胶团,从而在活性污泥工艺中得以富集,发挥有机污染物降解和除磷脱氮功能。

    研究成果以Both widespread PEP-CTERM proteins and exopolysaccharides are required for floc formation of Zoogloea resiniphila and other activated sludge bacteria为题,在线发表在《环境微生物学》(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上。

    这些发现为揭示活性污泥微生物菌胶团形成机理打下良好基础,对活性污泥工艺处理效率提升、污泥膨胀控制、剩余污泥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等新技术开发具有参考意义。上述研究在研究员邱东茹指导下由博士生高娜、夏明等完成,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组计划”、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经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19583.html
相关报告
  • 《微生物固氮的分子调控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7-3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郑艳宁研究团队在Cell Reports发表题为“Formation of NifA-PII complex represses ammonium-sensitive nitrogen fixation in diazotrophic proteobacteria lacking Nif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氮调控蛋白PII对固氮酶转录活化子NifA在转录和翻译后水平的调控机制,进一步加深了对固氮微生物如何响应环境中的氮水平并调控微生物固氮过程的理解,有助于发展更加高效的微生物固氮技术,推动化肥减施与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微生物固氮过程是由固氮酶催化完成的,作为地球上最复杂的金属酶之一,固氮酶的表达和分子成熟过程受到环境氮水平的严格调控,限制了微生物固氮过程的持续高效进行。NifA是固氮酶基因簇的转录活化子,但其自身转录和翻译后调控机制尚不清楚。     研究团队通过多组学分析,蛋白结构解析与模拟,以及体内遗传和体外生化功能验证等手段,发现在具有固氮功能但缺乏NifL蛋白的变形菌中,不同的PII蛋白通过尿苷酰(UMP)化修饰来介导其与NifA的相互作用。在高铵培养条件下的沼泽红假单胞菌中,未UMP化的PII蛋白GlnK1结合NifA,形成无活性的NifA-GlnK1复合物,进而抑制固氮酶的表达。而在低铵或固氮条件下,UMP化修饰的PII蛋白GlnK2UMP由于空间位阻无法与NifA进行结合,进而使NifA能够形成有活性的六聚体,同时GlnK2UMP显著促进了NifA的表达,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固氮酶的表达水平和微生物固氮速率。
  • 《微生物所在真菌间交流激活新颖小分子的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5-10
    • 真菌的生存环境非常复杂,在自然界,真菌与细菌、植物、动物乃至人类的共存普遍存在。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存环境的多变致使真菌进化出一套独特的机制去应答环境并与环境中的生物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和对自然界的应答促使真菌产生结构新颖、复杂、类型多样化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为新药发现提供丰富资源。然而,真菌是如何与环境中微生物进行交流,分子机制和生化机理是什么?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尹文兵研究组一直致力于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基因调控机制及功能研究。近期,该研究组在研究模式真菌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和其他真菌互作中,筛选出一株内生真菌石斛附球菌(Epicoccum dendrobii),引起构巢曲霉次级代谢谱的全局变化(图1)。他们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在共培养过程中,石斛附球菌可引发至少4个属的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发生显著变化(图1),表明该菌作为供体菌具有普适性机制去刺激受体菌,同时受体菌通过调控次级代谢的变化作为响应,进而导致一些新的次级代谢产物产生(图1)。 然而,这种响应是如何实现的呢?以构巢曲霉和石斛附球菌的共培养体系为模式,尹文兵研究组从生物、化学及遗传学等方面对其响应的机制进行了解析。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表明,构巢曲霉中有15.4%的基因被显著上调,19%被显著下调,22个次级代谢产物产量显著提高,并鉴定出8个聚酮类化合物新结构Aspernidines(图1)。转录组数据分析结合基因敲除和回补实验,证明了构巢曲霉中响应刺激的关键调控元件是全局性调控因子VeA的等位蛋白——VeA1蛋白(缺失了VeA的前36个氨基酸),并且与Velvet复合体中的LaeA和VelB协同参与调控(图2)。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下游转录因子SclB受VeA1蛋白的调控,参与了Aspernidines等多个生物合成基因簇的调控激活,揭示出一个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图2)。同时,这一调控网络也在烟曲霉中得到了验证。 该研究首次提出了部分功能缺失的VeA1蛋白的代谢调控功能,揭示了真菌间共培养时由VeA1介导,通过LaeA-VeA1-VelB复合体,再经由下游转录因子SclB的复杂响应调控网络(图2),为真菌-真菌共培养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是对自然界中真菌与多物种共存状态下的应答与交流机制的初步探索,与此同时,也为新型天然产物的开发提供了有效的策略。 上述研究成果以研究长文(Article)形式快速发表在国际期刊Science Advances(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o6094),题为“Fungal-fungal cocultivation leads to widespread secondary metabolite alteration requiring the partial loss-of-function VeA1 protein”。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尹文兵研究组王刚博士和特别研究助理冉火苗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尹文兵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以及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