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分蘖角度调控的分子机制解析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7-02
  • 分蘖角度是禾本科植物的分蘖与主茎之间的夹角,与作物群体产量密切相关。解析水稻分蘖角度调控的分子机制对于改良水稻株型进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主要通过遗传学手段发掘了调控水稻分蘖角度的主效QTL和调控基因。然而,分蘖角度是一个复杂的农艺性状,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调控,面对一些更具应用潜力的微效基因,单纯依靠传统的遗传学方法进行克隆非常困难。因此,寻求挖掘水稻分蘖角度调控基因的新方法成为了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研究表明,水稻分蘖角度的形成与重力反应密切相关。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王永红团队与李家洋团队合作,以重力反应为切入点,结合RNA-seq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研究水稻茎重力反应过程中的动态转录组变化,探索出了一条挖掘水稻分蘖角度调控基因以及调控通路的有效途径,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在该研究中,基于水稻茎重力反应过程中的高分辨率动态转录组变化,揭示了一条水稻分蘖角度调控的核心途径(图)。其中,HEAT STRESS TRANSCRIPTIONAL FACTOR 2D (HSFA2D)是一个重力反应早期响应基因,该基因通过影响LAZY1基因(Li et al., 2007)的表达调控生长素在茎基部的不对称分布,进而诱导WUSCHEL RELATED HOMEOBOX6(WOX6)和WOX11在水稻茎基部呈现不对称表达。研究表明,水稻WOX6 和WOX11很可能是分蘖角度调控途径中的核心转录因子。该研究不仅在重力反应、生长素和水稻分蘖角度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分子联系,同时也为系统解析水稻分蘖角度的调控网络进而挖掘有利用价值的基因提供了重要信息。

    该研究结果于6月18日在The Plant Cell杂志在线发表(DOI:10.1105/tpc.18.00063)。王永红研究组博士生张宁、博士后余皓和李家洋研究组副研究员余泓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永红为通讯作者。基因组分析平台博士陈浩峰、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教授Steven M. Smith参与此项研究。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科技部“973”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4211.html
相关报告
  • 《王永红研究组和李家洋研究组在水稻分蘖角度调控机制解析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06-25
    • 分蘖角度是水稻株型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与水稻产量密切相关。培育分蘖角度适中的水稻品种能够有效地提高群体产量;解析水稻分蘖角度的调控机制有助于为水稻株型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指导和基因资源。目前,已经克隆了多个调控水稻分蘖角度形成的关键基因,但对这些基因的调控机制及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仍然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lazy1(la1)是一个经典的水稻散生材料,前期利用la1突变体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鉴定到了LA1基因,并揭示了LA1通过影响重力反应进而调控水稻分蘖角度的作用机制(Li et al., Cell Res, 2007)。后续的研究表明LA1在不同物种中对于重力反应和分枝角度的调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其调控机制的了解还十分有限。 6月12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王永红研究组与李家洋研究组合作在Molecular Plant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OsBRXL4 Regulates Shoot Gravitropism and Rice Tiller Angle through Affecting LAZY1 Nuclear Localiz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方法筛选鉴定到了LA1的互作蛋白Brevis Radix Like 4(OsBRXL4),是植物特有的BRX家族成员。研究表明水稻LA1的核定位对其功能发挥是必需的,与已经报道的拟南芥LA1的作用机制不同。OsBRXL4通过与LA1互作影响LA1的核定位,从而影响水稻的重力反应及分蘖角度。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过量表达OsBRXL4可以减少LA1在细胞中的定位,导致水稻植株分蘖角度加大,呈现半散生的表型。该研究不仅鉴定到了调控分蘖角度的新组分,而且深入阐明了LA1与 OsBRXL4调控分蘖角度形成的新机制(附图)。 王永红研究员和李家洋研究员为该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李家洋研究组已毕业的李真博士和王永红研究组的助理研究员梁彦博士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B类)的资助。
  • 《水稻理想株型基因超高产等位位点的克隆与作用机理解析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03-22
    • 水稻株型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决定抗倒性的主要农艺性状,水稻理想株型的塑造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控制水稻理想株型的主基因IPA1 (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1) 编码一个含SBP-box的转录因子,参与调控多个生长发育过程。我国近些年培育的很多超级稻品种都具备理想株型特征,然而其分子遗传调控机制一直没有得到挖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等合作,在水稻理想株型优异等位位点克隆及精细调控机理上取得新进展。 利用超级稻品种甬优12的原始育种品系,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克隆了调控株型的主效位点qWS8/ipa1-2D,该位点位于IPA1基因上游的一段大片段三元串联重复序列,这一基因组结构变异导致了IPA1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降低,IPA1基因表达量上升,从而使植株出现理想株型的表型,并同时具有适当的分蘖数。根据基因组重测序结果,推测该新位点大约上世纪60年度起源于我国东南沿海。。进一步研究表明,IPA1对株型有着精细的剂量调控效应,利用IPA1的不同等位位点,实现IPA1的适度表达是形成大穗、适当分蘖和粗秆抗倒理想株型的关键。利用ipa1(现定名为ipa1-1d )及ipa1-2d新位点,与嘉兴农科院合作育成了嘉优中科系列品种,增产效果显著,实现了超级稻新品种的分子设计育种。该研究为今后水稻理想株型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重要遗传资源和技术途径,并为进一步解析水稻株型精细调控机理和水稻新品种设计培育奠定了基础。 上述研究成果于2017年3月20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doi:10.1038/ncomms14789),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毕业博士生和植物逆境中心李建明研究组博士后张林与遗传发育所李家洋研究组副研究员余泓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何祖华研究员和李家洋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农业部转基因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