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27
  • 氢能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无碳排放等特性,被认为是化石燃料的可持续替代品。由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驱动电解水制氢,被学界视为具有前景且可持续制备清洁氢燃料的方法。电化学水分解包含阳极析氧反应(OER)与阴极析氢反应(HER)两个核心反应。其中,铂基催化剂在酸性介质中展现出最高的内在活性,但其在质子交换膜电解槽中的广泛应用受到稀缺性和高成本的限制。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在常温电解水催化剂研究领域取得进展。研究人员开发了具有优异析氢活性的Ca?CoRuO?(CCRO)催化剂,并结合多种原位表征和理论计算,探讨了该催化剂在析氢反应中的反应机理,揭示了其优异活性的根源。

    研究发现,Ru-H结合强度与Pt-H结合强度相近,这表明 Ru基材料有望应用于设计高效的HER催化剂。在过去十年间,钌的价格大约为铂价格的30%,显示出其作为替代材料的经济优势。研究人员通过在钙钛矿B位引入Co元素,合成出CCRO催化剂,降低了催化剂中贵金属含量,并显著增强了Co-Ru之间的协同效应,表现出优异的HER性能。

    同时,活化后的CCRO催化剂在1?A cm?2的高电流密度下表现出较低的过电位和塔菲尔斜率,且CCRO催化剂在组装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槽中,可在 1 A cm?2 的电流密度下保持超1500小时稳定运行。进一步,原位 X 射线吸收光谱、拉曼光谱及 X 射线衍射光谱揭示了CCRO在反应过程中两步原位转变过程,即在HER过程下,原始CCRO在最初几个小时内从Ru5+/Co3+被还原为Ru3+/Co2+。随后,催化剂逐渐发生自组装过程,在CCRO基底上形成钴钌金属纳米结构(Co-Ru/CCRO)。理论计算表明,Co-Ru结构内部的协同效应与氢溢流机制是其具有优异HER活性的根本原因。

    这一研究提出了具有优异HER活性的新型高效催化剂,并揭示了其独特的原位重构机制。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能源与环境科学》(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506/t20250627_5074581.shtml
相关报告
  • 《等离子体所在电解水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5-30
    • 近期,等离子体所应用等离子体研究室王奇课题组在氢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工作以“Exfoliation of bimetallic (Ni,Co) carbonate hydroxide nanowires by Ar plasma for enhanced oxygen evolution”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际期刊Chemical Communications(Chem.Commun.,2020,56,872)上。   氢能因其来源广、无污染等优点而成为二十一世纪最有前景的能源之一。电解水被认为是一种最有潜力的制氢技术。然而阳极析氧反应(OER)和阴极析氢反应(HER)较高的过电位,阻碍了水的高效分解。二维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作为OER电催化剂之一,由于其可调的化学组分和独特的电子结构,制备方法简单可靠,有望成为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OER电催化剂。NiCo-LDHs被公认为是一种很好的OER电催化剂, 但是由于自身结构及导电性的限制,其活性位点暴露并不充分,因而催化活性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课题组创新性地采用Ar等离子体,将一维NiCo-LDHs纳米线剥离成二维纳米薄片,形成三维树枝状结构,不仅增加NiCo-LDHs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而且暴露出更高的Ni3+和Co3+的活性位点,从而有效提高了NiCo-LDHs的析氧性能。得到的NiCo-LDHs表现出较低的起始电位(1.48 V vs. RHE)和较长的稳定性(6000 循环,电流密度保持率为82%)。该研究工作为等离子体处理二维材料提供了新方法,为开发廉价高性能的氧析出反应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575253)、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1704a0902017)、安徽省相关人才计划(1608085J03)、中国科学院光伏与节能材料重点实验室(PECL2018QN005)的资助。
  • 《上海高研院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3-30
    • 发展氢能的“初心”是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电解水绿色制氢,但高的贵金属催化剂用量是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研院杨辉团队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戴黎明课题组合作在氢能源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发展了碳缺陷驱动的铂原子团 自发沉积新方法,实现了电解水制氢阴极Pt用量大幅降低,研究成果以“Carbon-Defect Driven Electroless Deposition of Pt Atomic Clusters for Highly Efficient Hydrogen Evolution”为题发表在J. Am. Chem. Soc., 2020, 142, 12, 5594-5601,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上海高研院程庆庆博士,杨辉和戴黎明教授为通讯联系人。 图1. 超小Pt-AC/DG制备流程、物理表征、DFT计算、电化学HER活性以及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器件稳态极化曲线和稳定性测试 该工作中研究人员利用新颖的、碳缺陷驱动自发沉积新方法,构筑由缺陷石墨烯负载高分散、超小(< 1nm)且稳定的Pt原子级团簇(Pt-AC)水电解析氢(HER)电催化剂(图1)。理论研究表明:与完美六元环碳位点相比,缺陷碳位点具有更低的表面功函数、更高的还原能力,从而在缺陷位点处优先触发Pt离子自发沉积。碳缺陷与Pt之间更强的结合能力有效限制了自发还原Pt原子的迁移,确保超小Pt-AC的形成和稳定。上海光源同步辐射进一步验证了Pt-AC与碳缺陷之间较强的电子作用,赋予其有别于传统Pt纳米颗粒独特的电子结构。Pt-AC呈现了优异的HER电催化性能,与传统Pt/C催化剂相比,其质量比活性、Pt原子利用效率和稳定性均得到大幅提升。组装的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器件在实现安培级产氢电流的同时,阴极Pt用量降低到约1/10,且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本项目的进展将对氢能领域的发展和实现氢能经济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