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6国政府和组织如何搅动动力电池产业发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1-15
  • 跨入新一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愿:在2019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要自强、要壮大、要发财。

    其实身处新年度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特别是处于其产业链上重要一环的动力电池业各方也同样如此,而更显迫切的要数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了。当然,有这种想法的不仅仅是中国政府和产业界人士。

    电池中国网综合编译、整理了除中国以外的其他6国政府和组织机构近期动向,看他们在助力本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方面都许了哪些愿。

    韩国:全盘把控动力电池产业

    在燃料电池车方面 ,据韩媒报道, 韩国政府计划到2022年,预计将国内燃料电池大巴数量提升至16000辆,其中包括1000辆公交车。

    目前,韩国蔚山市政府已与现代汽车及9家汽车制品企业签订关于燃料电池车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在 动力电池 方面 ,据韩媒报道,韩国政府正 计划在全固体电池、 锂电池 、锂硫电池3个领域,投资开发新一代电池技术。

    此外, 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 近日发布了2019年度(1-12月)科学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综合实施计划。根据该计划,将支持新一代氢能的技术开发工作。 预计将投资10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200万元)开发氢能革新技术,108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600万元)开发燃料电池技术。

    日本:倾向燃料电池车发展

    据日媒报道,近日日本一位官方负责人表示, 将进一步扩大政府对百姓购买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汽车等汽车的补助金额。

    虽然目前日本还没有出台管控燃油车的政策,但是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汽车、燃料电池车等环保型车已赢得政府支持,并正在日本市场逐步推广。

    该官方负责人表示,日本政府早在2014年就开始致力于发展氢能产业,特别是非常积极地普及燃料电池公交车方面。

    以东京为例,为了加快燃料电池公交车的普及度,日本政府计划到2020年,在现有14座加氢站的基础上再增加3-4座。 同时,因为加氢站在建设时可能存在高压气体冲放等安全问题,日本国土交通省和经济产业省正在就这一问题展开相关制度设定等讨论。

    德国:立志扶持动力电池产业

    近日,据德媒报道, 德国呼吁建立“欧洲电池联盟” ,德法两国政府共同发表了《法德电池制造宣言》。

    “德国政府将投入1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8.5亿元),用于生产动力电池和建设下一代固态电池研发中心。”德国经济部部长阿尔特迈尔表示,德国正与欧洲多国密谈,希望在2019年年初确定“欧洲电池联盟”项目,旨在减少德国汽车制造商对亚洲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供应商的依赖。

    据了解,联盟成员预计包括德国电池生产企业Varta、德国化工集团巴斯夫和美国汽车制造企业福特。

    同时,德国汽车制造企业大众、宝马、电池初创企业Northvolt,以及比利时原料公司Umicore、法国电池制造企业Saft也正在商谈中。

    法国:与德国抱团扭转局面

    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 呼吁欧洲企业共同发展动力电池产业 ,以扭转欧洲在这一领域的被动局面。

    勒梅尔认为,欧洲汽车制造企业不应该仅依赖亚洲生产的动力电池来发展自己的新能源车产业。欧洲企业必须要在动力电池领域取得技术独立,并“建立我们自己的新能源车电池产业。”

    鉴于德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较快,法国相对落后,勒梅尔 呼吁法德两国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竞争 。

    欧盟:财政补贴刺激动力电池产业发展

    欧盟委员会能源副主席马洛斯·塞夫科维奇认为,未来电动汽车业的发展,必须跟上电池技术的发展步伐。如果不掌握或创新动力电池技术,不开展对动力电池的研究,那么就无法开发新车型或高品质汽车。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塞夫科维奇表示,欧盟将加快审核通过对动力电池生产的补贴,并将该补贴纳入欧盟预算及区域援助基金范围。

    根据欧盟“Horizon 2020”科研规划,其中将 拨出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5.7亿元)研究基金用于动力电池项目;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62.8亿元)用于建设示范设施 ; 希望推动行业发展的地区,可申请22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725亿元)的地区资金;欧洲投资银行提供的“欧洲战略投资基金”将共同出资数十亿欧元,建设类似特斯拉的电池“超级工厂”。

    澳大利亚:以矿产资源为机遇谋发展

    近日,澳大利亚政府在一份战略报告中表示,将寻求投资发展电池产业的机会,以从本国丰富的矿产资源中获得更多价值。

    澳大利亚政府为此计划 通过吸引投资,建立包括化学技术和电池制造在内的电池供应链 ,并准备为投资企业提供资金及免税激励政策。

    根据该份战略报告,澳大利亚政府将为投资者 每年提供最高20万澳元(约合人民币97.8万元)的税收减免支持,并为保持至少一年的投资提供10年的资本利得税减免支持。

    电池中国网认为,在全球电动化发展趋势面前,多国政府和组织都希望抓住机遇,壮大和发展本国及地区动力电池产业。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 考验政府决策能力的时候到了,未来的动力电池产业火药味将更浓。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395475
相关报告
  • 《推动动力电池产业协调发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30
    •   当前 ,电动汽车已经成为 全球 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动力电池的进步成就了今天的电动汽车,也决定着未来电动汽车市场化的步伐。 如何推动动力电池与其他环节的协调配合将直接影响动力电池,乃至新能源汽车的下一步发展前景。为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 6月27日,由 青海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主办的 “ 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 ” 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 。   本次论坛重点围绕动力电池与上游材料的协同发展、动力电池与整车企业的协同发展、动力电池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 开展 了 广泛深入的讨论。 在论坛上,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 陈清泰针对产业协调发展发表了主题演讲,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兼首席专家张永伟 代表百人会 发布 了 《锂电池产业发展 白皮书( 2018) 》。   青海省副省长 兼 省国资委主任王黎明 在致辞中表示,目前锂电产业作为青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展示出青海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亮丽名片,青海省将进一步就加快推进锂资源大省向锂资源强省转变。 本次论坛邀请到了国内外锂产业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众多知名专家、学家,以全球化的视野、专业化的水准,围绕锂产业进行前瞻性的研讨、交流,必将对推动锂产业在青海、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动力电池 现 供应紧张和产能过剩并存 现象   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进步支持了电动汽车整体性能和竞争力的提高。在政策和市场双驱动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 市场 比翼双飞 。 但与此同时,我国 动力电池市场 也出现 供应紧张和产能过剩并存的现象。数据显示, 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的产能已经超过了200GWh,但总体产能利用率却只有40%,市场两极分化非常明显,高端优质产能供应不足,低端产能订货不足,生产经营困难,呈现出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黄世霖预测,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情况可能会延续到 2020年以后。   对此,陈清泰呼吁:中国 要掌握 动力电池的 核心技术,创造核心技术 。 “ 电池技术正处在快速发展过程之中,它已经成为主要国家竞争力的一个焦点 。 这里既充满机会,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拼生产规模只是浅层次的竞争,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最重要的是掌握核心技术,而且有能力不断创造核心技术 。 因此电池企业必须要以全球的 视野 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确保始终站在世界的前沿。 ” 他说,这其中的 关键的是要凝聚优秀人才,保持足够的研发投入。电池企业还要在国家支持下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动力电池的基础研究。   锂电池产需矛盾将进一步扩大   在动力电池与上游材料的发展方面,锂电池生产所需的锂、钴等上游材料近年来价格上涨迅猛,重要因素是动力电池市场的大幅增长,锂、钴等资源需求的急剧增加。 据统计, 2017年 , 我国动力型锂电池的出货量达到了 39.1 GWh ,占锂电行业总体规模约 50%。其中汽车动力电池的出货量达到了38GWh,占全球汽车动力电池出货量的65.4% 。 预计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发展,锂电池的 产销 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 这 同时也带来对锂、钴等资源的巨大需求。   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眼前,即全球锂、钴、镍资源呈现出寡头垄断的特征。中国锂资源虽然丰富,但禀赋不佳,利用率相对较低,而镍、钴资源匮乏,对外依存度较高;从长期来看存在着资源安全的风险。近年来,锂、钴等上游材料的价格迅速上涨,而车企因为购置补贴的退坡需要转移成本,这就使电池企业面临着双重压力。对此,陈清泰建议道: 国家应该制定中长期资源 发展 规划,把锂、镍、钴等作为战略资源,加强资源的勘察、评价、开采和资源回收利用工作 。 加强市场监管,引导价格理性回归,鼓励企业在全球布局上游资源, 以防上游资源垄断导致的发展问题 。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夕勇认为,一方面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突破,不断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等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挖掘新的电池材料,摆脱瓶颈制约。他预测,未来 10年动力电仍将以三元电池为主,同时向高镍和新体系电池方向发展。   陈清泰还指出 , 从新型电池技术的布局来看 , 固态电池的发展值得关注。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总裁高原赞同这一观点,他认为,短期或中期内固态电池可能实现突破。固态电池会用锂金属作为负极,提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具有技术优势,能够解决当前产业面临的许多问题。   动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对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 电池回收利用技术还不太成熟 、 收购网络不太完善 、 管理措施不够健全 、 支持政策不够到位 、 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尚待探索。 我国应 加快电池回收再利用的体系建设 , 从战略高度来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 , 并 制定相关的技术、安全、环保标准,鼓励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企业的发展。 另外,通过示范试点及财税和非财税政策,继续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和再利用的发展,并解决废旧电池拆解、重组、测试和寿命预测等关键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动力电池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首先应提高开采技术水平,严控资源开采项目,集中力量实现资源的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开发利用。其次, 从发展阶段看,最早投入市场的车载动力电池已经开始进入退役期,第一波规模化的退役即将到来,动力电池的回收和梯次利用对环境保护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性、资源再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研究布局,处理好动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对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协同发展提高全行业竞争力   动力电池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企业将逐步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展,而日韩企业也将进一步向中国市场发力,中国将成为动力电池竞争的主战场。 在论坛上,韩国 SK Innovation电池事业本部长姜相焄表示,该公司正积极在华进行产能及研发投资,打造具备价格优势的电池。“我相信,这些努力终会转换为中国所有合作伙伴的协同发展。这也是SK从不以外来企业自居,立足成为中国本土企业的信念。”他说。   未来, 市场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小型 、 低水平的动力电池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数据显示,中国动力电池配套企业已经从 2015年的大约150家降到2017年的100家左右,1/3的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从企业关系来看,电池企业与整车企业的关系已经不仅是纯粹的供需关系,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更深层次的战略合作 。 浙江电咖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海亮认为:应让动力电池生产商从前端介入与整车厂共同参与研发设计,让电池生产商充分了解主机厂的配套需求; 整车企业需要抛开整车厂与供应商的 固有 关系,转而 成为 密切配合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电池技术的迭代与进化。 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林密指出,从 主机厂的角度来说,作为一个新兴企业, 云度 也在积极思考 怎样 应对 即将到来的 无补贴时代, 以及在全球市场进行布局 , 这些都需要整车企业与电池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   在 产业和企业协同 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的观点是多名演讲嘉宾的一致呼声 。动力电池是一个高技术新兴产业,这个领域的创新发展涉及到诸多交叉学科和产业的协同与合作, 只强调动力电池单个主体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产业的需要。 电池企业应该提升对产业链的整合能力,通过战略合作、联盟合作和合资等多种方式与研发机构、核心材料、整车回收和梯次利用等企业 进一步深度融合和协同 ,保障我国动力电池技术的持续进步,形成越来越强的国际竞争力, 方 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 《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进程知多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06-20
    • 来源:材料牛 引言 燃油消耗引起的能源危机以及尾气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使得汽车的电动化趋势在所难免,而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对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尤其是美、日、德、韩、中大力支持动力电池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下面就一起看看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研究发展吧。 1 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世界范围内动力电池研发和产业化的三个集中区域分别位于德国、美国和中日韩所在的东亚地区,而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生产目前主要集中在中日韩三个国家。随着动力电池产能规模的扩大,动力电池价格将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图1)。 图1 全球动力电池系统价格的变化趋势 1.1化学蓄电池——商业化使用最多的电池 纵观电动车的发展历程,出现过多种不同类型的汽车电池,其中产生巨大影响并商业化使用至今的电动汽车电池是化学蓄电池,主要包括铅酸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其中锂离子电池除了在价格和安全性方面处于劣势以外,其他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是目前最理想的动力电池体系(图2)。 图2电动汽车电池性能比较 国际主流电池公司量产的动力电池产品相关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国际主流电池公司量产的动力电池产品相关信息 从上图可以看出,目前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以锂离子电池产品为主流方向,锂离子动力电池主要用于纯电动汽车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但纯电驱动续驶里程相对燃油车较短(纯电续驶里程大多在200 km以内),动力电池成本依然较高,安全性能有待进一步改善提高。 1.2 太阳能电池——最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清洁无污染且易获取,但太阳能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时域性等特点,同时太阳能电池能量密度小、转化效率低(20%)及成本高,导致太阳能电池在汽车上还不能广泛使用。目前主要用在太阳能赛车和短距离电瓶车上。 1.3 超级电容电池——电池工业的革命性飞跃 在电动汽车中超级电容器有三种应用途径:以超级电容器作为惟一电源的纯电动公交车;以超级电容器和其他储能电池一起作为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源;以超级电容器和其他燃油作为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源。在近期的研发中,超级电容器要着手解决两大关键性问题:能量密度偏低的均压问题。 1.4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电池的终极解决方案 燃料电池具有高效、洁净、兼容可再生能源技术等优点,工作安静,起动迅速,比功率大,输出功率可随时调整。全球来看,燃料电池汽车还处于实现商业化的推进阶段,解决来自于寿命、成本与氢源的三大挑战是目前研发创新的关键。 2 国家层面动力电池发展规划 2.1 美国动力电池国家规划 美国能源部所属的能源效率及可再生能源办公室发布了“电动汽车无处不在大挑战蓝图”(图3)。该蓝图重点支持应用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锂离子电池技术研发。为实现蓝图目标,美国能源部所属的能源效率及可再生能源办公室、能源先进研究项目办公室和科学办公室分工合作,共同推动车用动力电池的技术进步。 图3 “电动汽车无处不在大挑战”设置的动力电池系统技术指标 2.2 日本动力电池国家规划 日本经济产业省在2011年的报告中提出了车用动力电池的功率密度、能量密度及成本的目标值(图4)。2013年日本经济产业省下属的新能源与工业技术开发组织发布了“二次电池技术路线图2013”,提出了电动汽车用及固定式用二次电池的技术指标(表2)。 图4 日本经济产业省设置的动力电池系统相关参数目标值 表2 日本车用动力电池的主要技术指标 2.3 德国动力电池国家规划 德国政府为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制定了国家电驱动平台计划,主要在材料开发及电池技术、创新性电池设计技术、安全性评估及测试流程、电池寿命的建模与分析、大规模生产的工艺技术等五方面开展研发工作,提出了动力电池系统主要性能参数(2014-2020)(图5)。 图5 德国电驱动平台设置的动力电池系统技术指标 2.4 韩国动力电池国家规划 韩国知识经济部大力支持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工作,着重对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单体、模块、系统及关键原材料等进行攻关研究。世界首要材料项目和二次电池技术研发项目涵盖基础研究、关键原材料、测试评价及标准、动力电池应用,以期在韩国打造完善的动力电池产业链。 2.5 中国动力电池国家规划 中国科技部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发布了电动汽车重大项目(2011-2015),研发布局如图6所示。 图6 中国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动力电池研发布局 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国家规划(2012-2020),重点支持动力电池的产业化和电池模块的标准化(图7)。在国家第十三个五年计划中设立了新能源汽车重点研发专项(2016-2020),提升锂离子电池的技术水平,开展新型锂离子电池的技术开发,开展新体系电池的技术开发。 图7 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规划设置的动力电池模块相关参数指标 综上所述,以中、美、日、韩、德等为代表的各国形成官产学研的开发体制,积极开展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技术攻关研究。 3 中国动力电池发展概况 目前,中国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中原地区和京津区域为主的四大动力电池产业化聚集区域。中国主流动力电池公司产能统计如表3所示。 表3 中国主流动力电池公司产能统计 3.1 中国动力电池技术发展变化趋势 通过3个五年计划的大力支持,动力电池的材料体系选择呈现多元化,中国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多元化的变化趋势如图8所示。目前已形成了完善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链体系,掌握了动力电池的配方设计、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技术,生产线逐步从半自动中试向全自动大规模制造技术过渡。 图8 中国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多元化的变化趋势 正极材料:中国目前以磷酸铁锂材料为主,但该材料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限,随着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大幅提升,向镍钴锰、镍钴铝或其混合材料的转换趋势明显。 负极材料:石墨类材料仍然是主流的选择,合金类(如硅碳)和钛酸锂材料也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产业化及应用的重点方向。 隔膜材料:聚烯烃材料是主流的选择,同时发展对隔膜材料表面进行改性处理的技术。 电解液:六氟磷酸锂依然是市场主流产品。同时,一些新型的锂盐在市场上出现并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如双氟磺酰亚胺锂盐)。 动力电池2020年预期实现产业化的材料体系及单体电池技术指标如表4所示。 表4 动力电池预期实现产业化的材料体系及单体电池技术指标(2020年) 3.2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设备及材料与国外的差距。产业链已初具规模,但结构仍不完善,部分核心装备及原材料还完全依赖进口。 (2)动力电池系统集成技术与实用化的差距。缺乏机械、电与热融为一体的锂离子电池系统设计优势,以及深入的电池管理系统及电子控制技术研发能力。 (3)动力电池系统评价力度及深度不够。考核力度及完整性还有很大欠缺,示范运营代替了部分动力电池系统的台架试验和整车考核试验。 (4)动力电池市场竞争加剧。 4 结论 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近几年在产业化方面发展迅速,有力地支撑了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为满足汽车产业及普通消费者对长续驶里程电动汽车的迫切需求,新型锂离子电池及相关材料技术得到了高度关注,可以预期相关技术将取得长足进步并实现规模应用。动力电池将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迎来爆发增长的黄金期。 参考文献: [1] 肖成伟, 汪继强.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J]. 科技导报, 2016, 34(6):74-83. [2] 丁玲. 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发展综述[J]. 电源技术, 2015, 39(7):1567-1569. [3] 钟筱良. 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概述[J]. 汽车工艺师, 2013(5):30-32. [4] The USA Department of Energy.EV everywhere grand challenge blueprint [EB/OL].[2015-10-28].http://www.energy.gov/sites/prod/files/2014/02/f8/eveverywhere_blueprint.pdf. [5] Takeshi Sato. R&D high- performance batteries for next- generation vehicles in NEDO[EB/OL]. [2015- 10- 28]. http:// www. itschina.org/ UserFiles/2011-9/22/2011922155650100.pdf. [6] New Energy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NEDO secondary battery development roadmap 2013 (Battery RM2013) [EB/OL]. [2015-10-28]. http://www.nedo.go.jp/content/100535728.pdf. [7] 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Systems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ISI. Technology roadmap energy storagefor electric mobility 2030[EB/OL]. [2015-10-28]. http://www.isi.fraunhofer.de/isi-wAssets/docs/t/en/Trm-esem-2030_en_web.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