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榴莲两斤“碳”,农业科学家如何为国产榴莲测碳减排?》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07-22
  • 许多人偏爱榴莲,但别忘了它们生长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并不低。

    7月20日,在三亚举办的中国-东盟榴莲产业研讨会上,经过严格的现场检查和碳足迹核算,编号为001和002的我国首批榴莲碳足迹标识认证证书,分别颁发给了海南省两家榴莲种植企业。这意味着,消费者只要看到这个标签,就知道眼前的榴莲在上架前一共排放了多少温室气体。

    获得认证的企业,采摘榴莲后可贴上碳足迹认证标识出售,让消费者知晓碳排放量。新华社记者 陈凯姿 摄

    碳足迹近年来成为环保领域“热词”。榴莲碳足迹,是用来衡量榴莲整个生长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指标,通常用二氧化碳当量来表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碳排放量”。在榴莲生长周期中,耕作、灌溉、肥料和农药的施用、包装、运输等环节,均会引起碳排放。同时,土壤有机质的提升、榴莲树的光合作用也会增加碳汇,抵消一部分碳排放。

    那么,一斤国产榴莲到底排放多少“碳”呢?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自主研发了果园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模型,以及“生命周期评价-水果碳足迹”方法,通过在我国榴莲主产区海南的农场采集样品、调查农田管理情况,最终测算出了国产榴莲的碳足迹,并得到国内有关专业认证公司的佐证。

    国产榴莲碳足迹测算结果显示,每生产1斤榴莲,大约排放2斤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程琨告诉记者,与其他水果相比,榴莲的碳足迹目前相对较高,而规模化种植的国产榴莲由于近两年才开始挂果,果树处于“青年期”,产量较低,更增加了每颗成果的碳排放量。

    “当大家都在讨论‘榴莲自由’的时候,我们更关注榴莲的碳减排。”程琨说,“科研人员发现,土壤和榴莲树的碳汇能够抵消一定比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因此,采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碳汇的绿色低碳管理措施,对于降低榴莲碳排放非常重要。”

    现在,海南三亚等榴莲种植区已开始采用南京农业大学的生物质炭土壤改良技术,建立绿色低碳种植示范基地。种植企业将生物质炭施用于土壤,达到增加有机质含量、改良结构、提升保水保肥性能的效果,不但可以提升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也能够大幅提升土壤碳汇。这项生物质炭技术的应用,预计未来可降低超过30%的碳排放量。

    获得碳足迹标识认证证书的海南省鸿翔农业集团优旗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农产品碳足迹认证,不仅能使消费者直观了解购买选择对气候变化的实际影响,促进消费行为绿色转型,还能激励更多农业从业者研发和采用绿色低碳技术。

    面对如何降低榴莲较高的碳排放问题,程琨很有信心:“再过几年,海南榴莲亩产量有望持续翻番,结合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推广,碳足迹将显著降低。此外,碳足迹标识认证也将促使企业不断尝试耕地质量提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新型技术,让榴莲碳排放实现‘瘦身’。”

  • 原文来源: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407/e9572ef9fc574f779e15480861bec9f0.shtml
相关报告
  • 《“资源”变“资产”,农业碳汇好处多》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1-06
    • 茶园的“空气”能卖钱?没错!2022年5月,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建成运营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经过碳汇开发、测算、交易、登记等一站式服务,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茶园所带来的农业碳汇,以1吨6元的价格售出,给茶农带来了一笔额外的收入。短短3个月的时间,该中心的农业碳汇交易就已突破10万吨。 所谓“卖空气”,说到底就是碳交易。近年来,随着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多地茶农在茶叶种植过程中减少化学投入品的用量、施用有机肥等做法所带来的减排固碳,让“资源”变成了“资产”,“碳票”变成了“钞票”。例如,浙江安吉自2021年起,开展竹林碳汇收储交易试点,全县119家股份制毛竹专业合作社与相关公司合作,统一流转84.3万亩毛竹林30年的经营权,集中开展碳汇项目经营。去年12月,该县双一村所有户籍在册人员每人都获得1300元共富资金。 农业活动是我国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近年来,围绕种养业减排降碳、农用地碳汇提升、生物质能和绿色农机等重点领域,我国在减排固碳方面取得新进展,有力支撑了农业农村低碳转型。《2024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农业活动碳排放总量平稳降低,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碳汇逐渐崭露头角,受到人们关注。 所谓农业碳汇,指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农业种植、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或机制。形象地说,就是通过农业生产活动把碳存起来,就像是把钱存进银行。 作为一种绿色发展方式,发展农业碳汇好处多多。在浙江松阳,“以茶园碳汇促进村集体增收与共同富裕”的新模式与新机制获得茶农交口称赞。通过参与碳汇交易,农村集体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让农村自我发展有了坚实基础。通过加强对农地基础设施投入与农业绿色财政支持,有效改善了农地生产条件,让广大村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步子越走越稳。例如,厦门市军营村把首笔农业碳汇收入用来购置茶园管理维护设备。安吉县双一村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通道,让毛竹这一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生机,破解了近年来毛竹价格持续走低导致的村民弃管、毛竹林退化的困境。 在发展农业碳汇过程中,通过科学评估农业碳汇价值,推动碳汇交易,有助于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近年来,在浙江、江苏、福建、重庆、安徽等地,种类多样的生态产品不断涌现,良好生态系统蕴含的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保护绿水青山的民众端上“金饭碗”,吃上“生态饭”。稻田是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排放源,我国每年稻田甲烷排放量约500万~800万吨。今年3月,南京市高淳区完成了全国生物质炭有机水稻产生碳汇的“第一拍”,被以75元/吨、总计9800.25元的价格竞拍购买,开辟了一条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通道。 粗放的农业发展模式往往伴随着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发展农业碳汇,鼓励采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绿色生产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还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产品品质提升,从而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构建高质量、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现代绿色农业产业体系。 2022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围绕种植业节能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渔业减排增汇、农田固碳扩容、农机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替代等6项任务,部署实施稻田甲烷减排、化肥减量增效、畜禽低碳减排、渔业减排增汇、农机绿色节能、农田碳汇提升、秸秆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科技创新支撑、监测体系建设等10大行动。 需要看到,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具有外部性,不付费的人也能“搭便车”。因此,当前推动农业碳汇发展,明确农业碳汇的权属是前提。同时,还需要解决农业碳汇权可交易问题,确保农业碳汇贡献主体能够切实获得经济回报。 碳汇确权才能明晰收益归属。农业碳汇主要与农业生产方式、品种技术选择及农地条件紧密相关,涉及主体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农地所有者)、集体经济成员(农地承包者)及经营人(农地实际生产者)。在实践探索中,对于通过经营管理优化、技术创新应用及农资有效投入等产生的净碳汇,其确权应归属经营权人,作为对其推动农业绿色转型行为的补偿。而因农地保护得当、地力提升,使得农田碳汇功能增强,这部分碳汇的确权主体应为承包权人,以激励其持续改善种植条件。至于集体农地通过引入绿色发展项目(如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环境改良等)而增加的碳汇,其确权主体应为项目承接人,实际上多为集体经济组织,以鼓励其在促进农地质量提升方面的贡献。 精准测算才能便捷交易。当前,农业碳汇以主要农作物碳汇量进行测算,在推进农业碳汇交易时,应强化区域农田生产经营的统筹管理,包括统一种植方式、技术应用、田间种植管理等,以实现农业碳汇的精准测算。为健全农业碳汇交易体系,可借鉴林业碳汇交易的成功经验,对碳汇供应方实施第三方机构审核机制,确保在种植条件、模式、品种及技术标准相对统一的前提下,核算各碳汇主体的贡献量,并颁发碳汇增量证书作为进入交易市场的凭证。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加强碳汇交易平台管理,确保交易公平公正,信息公开透明、真实有效,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共同助力碳汇市场发展。 农业碳汇的推广应用还离不开科技支撑。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迈入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业领域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等研发工作,加快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着力解决制约第一产业发展的品种创新、示范推广、配套技术等问题,提高农田土壤固碳能力,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好光景遍布中华大地。
  • 《中国农业科学家首次揭秘水稻自私基因》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6-22
    • 中国农业科学家系统解析了水稻粳稻与籼稻杂种不育问题及遗传特性,发现自私基因系统控制水稻杂种不育,影响稻种基因组的分化,并有望解决水稻杂种不育的难题。该项研究成果于6月8日在国际学术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上在线发表。该研究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获得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主要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形成与演化规律研究”项目(2016YFD0100301)的资助。 自私基因是指双亲杂交后,父本或母本中能控制其自身的DNA片段优先遗传给后代的基因。它使亲本自身的遗传信息能更多、更快地复制,并能更多地传递给子代,其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万建民团队研究发现,水稻杂种不育性受水稻自私基因位点qHMS7的控制,并发现水稻包含三个紧密连锁的基因ORF1、ORF2和ORF3,其中ORF1基因编码一个未知功能的蛋白;ORF2基因编码一个杀配子的毒性蛋白,以母体效应导致花粉死亡;而ORF3基因编码一个解毒蛋白,以配子体效应保护配子,使携带ORF3基因的花粉可育。在“祖先野生稻-普通野生稻-亚洲栽培稻”的演化过程中,ORF1一直被保留,ORF2从没有毒性功能逐步演变成有毒性功能的类型,ORF3是在普通野生稻中由ORF1基因复制产生,并获得解毒功能,在随后的稻种驯化过程中被选择传递到亚洲栽培稻品种。研究表明,粳稻品种同时携带毒性的ORF2和解毒的ORF3,而南方野生稻只含有无毒性的ORF2,在其杂种F1中,携带南方野生稻基因型的花粉因缺乏ORF3保护而死亡,携带粳稻品种基因型的花粉因有ORF3保护而存活,最终导致后代中没有纯合的南方野生稻基因型个体存在,群体分离不符合经典的孟德尔遗传模式。 该研究阐明了自私基因在维持植物基因组的稳定性和促进新物种的形成中的分子机制,探讨了毒性-解毒分子机制在水稻杂种不育上的普遍性,在解决籼粳杂种半不育的难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揭示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雌配子选择性致死的本质提供了理论借鉴,对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产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