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酸会改善线粒体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状态》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内分泌代谢
  • 编译者: 李永洁2
  • 发布时间:2016-02-24
  • 线粒体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罕见形式,占全部糖尿病的1%。丙酮酸疗法已被报道为线粒体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选择。案例说明:水基丙酮酸钠溶液(0.5克/公斤,三次/天)口服到32岁的日本男性与线粒体糖尿病和肌病引起的 m.14709T> C 基因变异。在20岁时,他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并开始胰岛素治疗。他检查阴性胰岛细胞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来评价有利的治疗的改善,测量血浆和脑脊髓液,尿C-肽,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每日总胰岛素剂量(TDD)的乳酸盐和丙酮酸盐的水平。患者会因为丙酮酸疗法经历腹泻等副作用。他的尿C-肽水平从4.3后1天,6个月的丙酮酸的治疗后30.2μg/天提高到17.2μg/天。 TDD从33到20单位/天降低6个月丙酮酸的治疗后,但血浆和脑脊液和乳酸的乳酸水平/丙酮酸比率没有变化。本案例暗示丙酮酸钠改善胰岛素分泌以及线粒体糖尿病患者下降导致的TDD。丙酮酸疗法可能是线粒体糖尿病潜在的治疗选择。涉及的治疗需要长期评估以及更大数量的临床试验,以阐明丙酮酸疗法的疗效。

相关报告
  • 《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分化状态》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内分泌代谢
    • 编译者:李永洁2
    • 发布时间:2016-08-25
    • 全世界有4.15亿人受2星糖尿病的影响,其特征是慢性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进展至胰岛素产生不足,如β细胞衰竭的一个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性高血糖可能最终导致β细胞功能的损失,而使患者胰岛素依赖性。直到最近质量见于T2Dβ细胞的损失被认为是增加的细胞凋亡率的结果。然而,已经提出了单独的细胞凋亡不能解释β细胞质量损失在疾病看到的范围内,并且还可能发生的功能的损失,由于β细胞的分化状态的变化。本次审查认为β细胞命运的决定因素目前的知识在理解其相关的疾病过程中T2D的背景下,也考虑了糖尿病的环境(高血糖,缺氧,炎症和血脂异常)对基因参与维护表达的影响β细胞的身份。我们描述的糖尿病患者微环境对基因调控过程,剪接,禁止基因和表观遗传修饰的表达的影响,目前的知识。阐明,巩固变为β细胞分化状态的分子机制,以及伴随的β细胞衰竭提供潜在的治疗目标的患者将来管理的2型糖尿病。
  • 《西地那非治疗可改善前期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的敏感性: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内分泌代谢
    • 编译者:李永洁2
    • 发布时间:2015-11-20
    • 西地那非可增加小鼠胰岛素的敏感性。在人类中,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可改善胰岛素指数,但是这种作用的机理尚未阐明,其可能取决于持续时间。另外,增加环GMP,而不增加一氧化氮可能对纤溶平衡有有益效果。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是否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而不降低纤溶功能。受试者随机服用西地那非25毫克或者匹配的安慰剂,持续是三个月。二十一个受试者完成试验。 3个月后,与安慰剂组相比,西地那非组的胰岛素敏感性显著增强。西地那非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 = 0.01),而不会改变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安慰剂组相比,西地那非也减少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这种效果一直持续到停药3个月。结果表明,三个月期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