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机器人应更多细分》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7-09-25
  • 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研发仍以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为首要目标,政产学研用通力配合,初步实现了控制器的国产化。服务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快速提升,已与国际第一梯队实现并跑。特种机器人主要依靠国家扶持,研究实力基本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工业机器人国产化进程再度提速,应用领域向更多细分行业快速拓展.

    国产工业机器人正逐步获得市场认可。目前,我国已将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作为科技发展重要战略,国内厂商攻克了减速机、伺服控制、伺服电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部分难题,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趋势逐渐显现。与此同时,国产工业机器人在市场总销量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国产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在国产工业机器人中的使用也进一步增加,智能控制和应用系统的自主研发水平持续进步,制造工艺的自主设计能力不断提升。

    快速拓展至塑料、橡胶、食品等细分行业。继汽车和电子之后,五金卫浴、家具家电也成为了国内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应用领域。同时,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环保和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作为实现自动化、绿色化生产的重要工具,机器人在塑料、橡胶等高污染行业,以及与民生相关的食品、饮料和制药等行业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规模显著提升,对进一步降低环境污染,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关报告
  •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足 细分领域或是投资机会》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11-21
    • 机器人技术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中期,主要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工业机器人产业方兴未艾,规模相对小,大部分应用集中在汽车和电子等特定行业,正在向智能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足 细分领域或是投资机会   众所周知,全球工业机器人当前形成了日本发那科、安川电机、德国kuka、瑞士abb四大家族,这几家企业占据了全球机器人行业一半市场,更是牢牢把握着中国市场。   近年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成倍增长,“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施行,企业生产制造模式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工业机器人行业迎来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因而,此次安川电机增资也意在抢占更多的中国市场。那么,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我国机器人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是怎样的呢?   中投顾问在《2017-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简称《预测报告》)中给出了答案。   行业销售情况分析   《预测报告》认为:需求旺盛,促使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迅速增长。2001年,我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只有700台,到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飞速增长至6.6万台,比2014年的5.71万台增长了56%,年均增速达50%。2013年,我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产销国。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销量为24.7万台,我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占全球总销量的26.7%,超过了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预计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将增长至19.17万台。   行业存量情况分析   从全球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分布来看,2013年48%工业机器人存量集中在日本、美国、德国、韩国和中国,存量占比分别为23%、14%、12%、12%、10%。预计至2018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上升,但格局不会发生较大变动。   我国近年工业机器人保有量逐年累积。2001年,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只有1630台。截止到2014年,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增长至18.9万台,平均增速达45%。我国未来工业机器人的行业需求将会持续增加,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从工业机器人投资机会看,一是运动控制器市场,中国中大型企业及跨国公司的市场较成熟,中国这个市场整体规模约70亿元,未来几年每年会有11%的增速。二是系统集成商投资机会,整机占三分之一市场,三分之二在软件系统集成市场。   中国系统集成商在产业链条中较多,已经成为“红海”。价格竞争使毛利下降,未来系统集成行业将会面临一波洗牌。投资机会可以从两个方面看,首先是中大型规模的企业存在向上游关键零部件涉足的机会,形成产业链垂直整合;其次从单一机械人工作站到制造业产线的机器人改造解决方案。   另外,《预测报告》显示,因为每个行业工业机器人的非标化产品太多,成本控制是现在一个瓶颈,未来如何在潜力较大的行业加大需求挖掘力度,在细分领域做大做强也是投资机会。
  • 《中国机器人产业差距在哪》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05-18
    • 近日,由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整个机器人产业吹起了东风。智能内参将本着一贯的数据分析风格,为大家详解这份发展规划提到的,甚至没提到的多项干货。   法国市场调研公司Yole预测了机器人细分行业未来的市场规模,总体市场规模到2021年将会达到460亿美元。工业机器人占比超过一半;其次是国防,占比接近20%;除了消费级机器人外,商用机器人份额位列第四,但是增长速度在未来5年内将会翻一倍,是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医疗和安全领域的机器人也会逐渐起步。   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均增速超过17%,2014年销量达到22.9万台,同比增长29%,2014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1.7万台,较上年增长78%。   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平均值由5年前的50提高到66,其中工业发达国家机器人密度普遍超过200。   自2013年起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4年销量达到5.7万台,同比增长56%,占全球销量的1/4,机器人密度由5年前的11增加到36。   谢昊狄,国内资深产业人士,曾运营多个轻资产、重资产项目,有强大资本方后盾。参与新材料、生物医药、机器人、智能制造等产业天使投资。联合更多资本机构孵化中小企业创投,聚合业内顶级资源,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产业园区管理运营、产业升级孵化基金、新兴金融服务及综合配套服务的产业链整合机遇,倾力打造产业控股投资的领先品牌。   我国的 机器人 差距在哪里?   谢昊狄:   主要表现在   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零部件中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依赖进口;   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高端产品质量可靠性低;   机器人推广应用难,市场占有率亟待提高;   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产业竞争力缺乏;   机器人标准、检测认证等体系亟待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