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足 细分领域或是投资机会》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6-11-21
  • 机器人技术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中期,主要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工业机器人产业方兴未艾,规模相对小,大部分应用集中在汽车和电子等特定行业,正在向智能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足 细分领域或是投资机会

      众所周知,全球工业机器人当前形成了日本发那科、安川电机、德国kuka、瑞士abb四大家族,这几家企业占据了全球机器人行业一半市场,更是牢牢把握着中国市场。

      近年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成倍增长,“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施行,企业生产制造模式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工业机器人行业迎来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因而,此次安川电机增资也意在抢占更多的中国市场。那么,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我国机器人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是怎样的呢?

      中投顾问在《2017-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简称《预测报告》)中给出了答案。

      行业销售情况分析

      《预测报告》认为:需求旺盛,促使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迅速增长。2001年,我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只有700台,到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飞速增长至6.6万台,比2014年的5.71万台增长了56%,年均增速达50%。2013年,我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产销国。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销量为24.7万台,我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占全球总销量的26.7%,超过了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预计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将增长至19.17万台。

      行业存量情况分析

      从全球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分布来看,2013年48%工业机器人存量集中在日本、美国、德国、韩国和中国,存量占比分别为23%、14%、12%、12%、10%。预计至2018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上升,但格局不会发生较大变动。

      我国近年工业机器人保有量逐年累积。2001年,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只有1630台。截止到2014年,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增长至18.9万台,平均增速达45%。我国未来工业机器人的行业需求将会持续增加,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从工业机器人投资机会看,一是运动控制器市场,中国中大型企业及跨国公司的市场较成熟,中国这个市场整体规模约70亿元,未来几年每年会有11%的增速。二是系统集成商投资机会,整机占三分之一市场,三分之二在软件系统集成市场。

      中国系统集成商在产业链条中较多,已经成为“红海”。价格竞争使毛利下降,未来系统集成行业将会面临一波洗牌。投资机会可以从两个方面看,首先是中大型规模的企业存在向上游关键零部件涉足的机会,形成产业链垂直整合;其次从单一机械人工作站到制造业产线的机器人改造解决方案。

      另外,《预测报告》显示,因为每个行业工业机器人的非标化产品太多,成本控制是现在一个瓶颈,未来如何在潜力较大的行业加大需求挖掘力度,在细分领域做大做强也是投资机会。

相关报告
  •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市场需求增速快于成长速度》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11-21
    • “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有明显差距,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15日在广州在举行的“2016中国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峰会”上强调,中国工业机器人要加强自主创新、行业攻关,改善对外合作,尽快提升技术水平,带动产业发展。   当天,2016中国(广州)国际机器人、智能装备及制造技术展览会在广州开幕。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以及港台地区240余企业参展。记者巡馆发现,展品范围涵盖机器人整机和零部件、无人机、智能穿戴产品、机器人开发平台与软件技术、机器人应用产品与智能工厂全套解决方案等,以及智能装备制造相关的高端产品和新兴技术。   据介绍,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保持迅猛发展势头。去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6.8万台,占全球销量的1/4,去年底,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20万台,占全球一成。目前,中国约有3000余家工业机器人制造、服务企业,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   不过,李毅中指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目前处于成长期,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仅32%,高端市场国外产品占95%,关键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每万人拥有的机器人台数只有国际平均水平一半,是先进国家的15%;低水平、重复建设情况普遍,机器人制造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   另一方面,中国庞大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工业机器人却存在巨大市场需求。   去年以来,中国先后出台《中国制造2025》、《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力争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销量达15万台,持有量80万台,国产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10万台,市场占有率达67%,关键零部件自给率达50%以上,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为加快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李毅中认为,要加强数控系统、关键零部件、元器件的研发研制,提高自给率,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提供政策支持。同时,要积极开发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积极利用工业机器人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   “要进一步加强与外国公司的合资合作,掌握先进技术,积极应对外企竞争,同时,要避免我们的机器人行业陷入代工模式,对于一些外国公司存在的区域性、行业性价格施压现象,应研究采取措施,防止不正当竞争。”李毅中说。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杨拴昌表示,中国将加快组建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区域性的机器人创新中心,以突破关键技术。同时,将建立工业机器人标准、认证体系和行业规范条件。
  • 《工业机器人巨头群雄逐鹿,谁能称霸中国市场?》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3-19
    • 智能制造时代的来临,不论从需求面、供给面,或是投资人的立场,都在显示产业对自动化发展的需求,其中工业型机器人更是构建智慧制造的重要一环。   根据IFR(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最新数据统计,2016年全球工业型机器人销量约29.4万台,相较于2015年成长15%;预计2017年将增加18%,总销量达34.6万台,而2020年预估销售量约52万台,为2015年产量逾两倍之多。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各大工业机器人厂家纷纷扩厂或新设产线,期望借由提升产能以因应屡创新高的销售需求。而作为工业机器人行业的领头羊,库卡、安川、ABB、发那科等老牌大厂早已做好规划,欲占得先机。   德国库卡将于2018年初启用上海第二期厂房,并规划2019年前于广东建厂,届时将能就整体产能提升现有四倍,抢攻汽车及电子产业。   日本安川电机2017年中旬重组中国大陆第一、第二及第三工厂,并于欧洲投资2,500万欧元,希望借此缩短供应链及交期,拓展欧洲市场。   ABB在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继珠海之后,建立青岛、重庆机器人应用中心,提升销售和在地服务的水准。   日本发那科则投资630亿日圆在现有的筑波工厂邻近地区兴建新厂,预计2018年中可投产,初期月产能估计可达2,000台的规模。   除四大家族之外,国内的一些公司也已为快速扩张的市场做好了准备,埃斯顿2016年通过定增融资9.5亿元,用于机器人智能制造系统研发和产业化、机器人智能化工厂升级改造等项目。2017年6月,新时达则以4.05亿元收购了以研发、制造及销售伺服驱动器及其他运动控制系统产品起家的之山智控,贯通了智能制造装备领域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设备层、工程应用等各个物理层,打造“核心部件—本体—应用—信息化”的完整产业链发展格局。此外,科大智能则相继收购了永乾机电、华晓精密及冠致自动化,完成了“智能移载机械臂(手)—AGV(脚)—柔性生产线(身)”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