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整个机器人产业吹起了东风。智能内参将本着一贯的数据分析风格,为大家详解这份发展规划提到的,甚至没提到的多项干货。
法国市场调研公司Yole预测了机器人细分行业未来的市场规模,总体市场规模到2021年将会达到460亿美元。工业机器人占比超过一半;其次是国防,占比接近20%;除了消费级机器人外,商用机器人份额位列第四,但是增长速度在未来5年内将会翻一倍,是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医疗和安全领域的机器人也会逐渐起步。
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均增速超过17%,2014年销量达到22.9万台,同比增长29%,2014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1.7万台,较上年增长78%。
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平均值由5年前的50提高到66,其中工业发达国家机器人密度普遍超过200。
自2013年起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4年销量达到5.7万台,同比增长56%,占全球销量的1/4,机器人密度由5年前的11增加到36。
谢昊狄,国内资深产业人士,曾运营多个轻资产、重资产项目,有强大资本方后盾。参与新材料、生物医药、机器人、智能制造等产业天使投资。联合更多资本机构孵化中小企业创投,聚合业内顶级资源,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产业园区管理运营、产业升级孵化基金、新兴金融服务及综合配套服务的产业链整合机遇,倾力打造产业控股投资的领先品牌。
我国的 机器人 差距在哪里?
谢昊狄:
主要表现在
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零部件中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依赖进口;
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高端产品质量可靠性低;
机器人推广应用难,市场占有率亟待提高;
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产业竞争力缺乏;
机器人标准、检测认证等体系亟待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