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针状光束提高了光声显微成像的景深》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2-12
  • 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们提出了一种被命名为针状光束光声显微成像技术(NB-PAM)的新型光声显微成像(photoacoustic microscopy, PAM)技术。该项技术使用了针状激光束扩大了显微成像的景深,相比以往的光声显微成像,景深扩大14倍。

    景深的增加提高了样本成像的分辨率,即使对那些表面不均匀的样本也能看得更清;不仅如此,还能在更广的深度范围内对物体进行清晰成像。

    传统光声显微成像中激发光束聚焦在非常小的范围内,因此一次只能聚焦在一层组织上——约为一个皮肤细胞的长度。如果要想观察当前视图上层或者下方的区域,必须进行重新聚焦。而相比之下,NB-PAM无需重新对焦,就能获取高质量的体积图像。

    此外,传统光声显微成像只能对激光焦点附近的物体清晰成像。与之不同,NB-PAM的光束被聚焦成一个长且细的针状,整个范围内的物体都清晰可见。

    图1 不同景深的成像效果:左图是用浅景深拍摄的树枝,只聚焦了前景;右图是用深景深拍摄的同一支树枝,前景和背景都同样清晰

    NB-PAM所用的光束比传统光束更长、更细,从而改善了景深。为对光束进行整形,研究人员使用了由熔融二氧化硅制成、表面经过设计的衍射光学元件。研究人员说,衍射光学元件输出了一种针状光束,光束直径保持良好、轴向强度分布均匀、旁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此外,研究人员通过改变光束的光学特性,在不增加成像用时、无需额外计算的情况下增加了景深。借助特制的衍射光学元件,研究人员将NB-PAM的景深扩展到了约28倍瑞利长度。研究人员使用266nm UV激光对新鲜、无需切片的器官样本进行了成像,证实了景深的增加。他们还使用532nm蓝色激光对小鼠大脑血管系统进行体内成像,以进一步证明NB-PAM景深的增加。

    传统PAM可以用来观察大脑中的血液流动变化,检测癌变组织,甚至可以识别单个癌细胞。而NB-PAM进一步提高了景深,为无需切片的术中病理成像和体内器官成像提供了新的途径。

    图2 传统PAM成像小鼠肝组织图像(左图)与NB-PAM拍摄的小鼠肝组织图像(右);右图中,组织结构被聚焦的深度范围更大

    领导该研究小组的Lihong Wang教授说:“这项技术为手术中研究组织细胞开启了新的大门,有望实现在最大程度保留正常细胞的同时、完全去除癌细胞。未来的一大研究方向将转向手术室中的应用。”

相关报告
  • 《前沿 | 干涉散射显微技术》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4-16
    •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干涉散射interferometric scattering (iSCAT)显微表征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无标记成像方法,在基础科学和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干涉散射iSCAT通过与参考光束的干涉,以检测亚波长实体的散射。在各种照明和检测方案中,干涉散射iSCAT,利用振幅和相位信息,从而达到单分子检测灵敏度。确定纳米颗粒的尺寸、质量和折射率;在纳米颗粒的三维跟踪中,实现高时空精度;对亚细胞纳米结构进行成像;以及量化固体中,能量的超快扩散和传输。 近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Naomi S. Ginsberg,Vahid Sandoghdar等,在Nature Reviews Methods Primers上发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概述了干涉散射iSCAT检测和成像的基本原理。论文还讨论了影响可达信噪比的各种因素,这反过来又决定了关键的性能特征,如灵敏度和速度,并调查了干涉散射iSCAT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选定应用。 图1: 干涉散射interferometric scattering (iSCAT)显微镜 图2:图像背景和消除 图3:用于3D跟踪单个纳米颗粒的干涉散射iSCAT iSCAT 研究最近开始研究更复杂的样品,例如扩展半导体或生物细胞。现在可以以无标记的方式可视化活细胞中的小囊泡、病毒、纳米丝(如微管)和许多其他实体,同时与同步荧光成像完全兼容。iSCAT 显微镜的重要附加值是它能够进行快速和慢速成像,因为它不会受到荧光漂白、闪烁和饱和的影响。这为新的整体和更复杂的研究打开了大门,允许同时可视化少量已被荧光标记的细胞器和各种细胞事件,从而深入了解细胞功能的协同性。与此同时,许多使用其他干涉测量技术(如干涉反射显微镜、定量相位成像和全息术)的小组,这些技术传统上对超波长实体进行成像,现在已经将他们的极限推向了病毒等更小的物体。未来有望进一步融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实现无标记成像中更广泛的应用。
  • 《上海光机所在光学分辨率光声显微成像(OR-PAM)的图像超分辨重建算法研究上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3-26
    •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端光电装备部研究团队在光学分辨率光声显微成像(OR-PAM)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OR-PAM凭借其高光学对比度与低声学散射优势,在肿瘤检测、脑科学、眼科等领域广泛应用。然而,传统提升OR-PAM分辨率的方法需增加光学数值孔径,这不仅导致成像工作距离缩短、焦深减小,还会使微小的光学缺陷被显著放大。尽管现有去卷积算法可提升分辨率,但图像信噪比的下降常导致细节丢失甚至产生伪影,制约了其临床应用。 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基于稀疏性和反卷积的光声图像超分辨重建算法。该算法主要分为两部分:(1)稀疏重建,构建损失函数引入图像稀疏性约束,通过分裂Bregman算法抑制噪声干扰,增强图像高频成分,突破传统去卷积的频带限制;(2)梯度加速Landweber迭代,基于稀疏重建结果,采用快速收敛的迭代策略恢复高频细节,最终实现高分辨率图像重构。实验数据显示,该算法对小鼠视网膜血管的成像分辨率从6.2μm提升至3.8μm,图像变异系数从0.6提升至2.85,显示出了更高灰度、离散度及细节保留能力。即使在高噪声条件下,其重建效果仍显著优于现有Richardson-Lucy算法,有效避免了噪声伪影问题。 此项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无需改造昂贵的光学硬件,仅通过算法升级即可突破衍射极限。为OR-PAM在眼科疾病筛查(如高分辨率视网膜血管成像助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肿瘤微环境观测(如精准观测肿瘤血管生成与药物代谢过程)以及神经科学(如活体状态下解析脑部微循环网络动态)等医学场景开辟了新路径。 图1 基于本算法对小鼠视网膜图像进行超分辨率重建。(a) 原始视网膜图像,(b)基于所提出的高分辨率视网膜图像算法,(c)图1(a)、(d)中白色虚线框中视网膜结构的放大细节图1(b)中白色虚线框中视网膜结构的放大细节 图2 基于提出算法的小鼠视网膜图像分辨率定量对比分析。(a)图1(a)(算法处理前)与图1(b)(算法处理后)水平线位置处的横截面灰度剖面曲线;(b) 对应图1(a)中L1、L2、L3位置处的半高宽(FWHM)对比;(c) 图1(a)与图1(b)垂直线位置处的横截面灰度剖面曲线;(d) 对应图1(c)中L4、L5位置处的FWHM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