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与广东举行新冠肺炎常态化联防联控研讨会》

  • 来源专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信息监测平台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20-07-08
  • 新华社澳门6月25日电 25日,澳门特区政府与广东省和珠海市的疫情防控部门通过视讯举行“粤澳新冠肺炎常态化联防联控研讨会”,就疫情形势、防控措施和联防联控机制、风险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常态化防疫的前提下,研究逐步扩大人员流通的可行性。

      在会上,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欧阳瑜介绍了澳门的整体情况。她指出,为应对疫情,澳门特区政府作出很大努力,通过各部门共同协作分工、推行多项严格的防控措施,并得到全民配合,有效遏止疫情在澳门暴发。

      她表示,澳门特区过往经历了多次传染病的威胁,已累积一定的防疫经验,防控准备和应对能力已大大提升,充分体现在防控、救治、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后勤补给等五方面的能力上。目前澳门已连续88天无本地病例报告,连续77天无境外输入病例报告,说明防疫工作成效良好,澳门现在是非常安全的。澳门将加强与珠海的沟通合作,做好联防联控,与广东省齐心协力共同抗疫,希望能协助两地人员尽快恢复正常往来。

      广东省方面主要介绍了珠海市的防疫措施,重点分享了内地的经验做法。在会议期间,专家分别了解了双方各项工作的细节,探讨了常态化防控面临的风险点,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建议。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玉润表示,两地专家达成一致共识,认同珠海和澳门同属于低风险地区,并认为澳门过往采取的防控措施优秀且非常有效,相信澳门的救治能力经得起考验,风险可控。同时,对今后疫情防控、珠澳合作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粤澳和珠澳的总体防控措施需保持一致;建立珠澳共同救治机制,资源共享;制订不同情景的应急预案和强化演练;加强环境和重点人群的动态监测;进行联合的流行病学调查;参考内地政策实行分区管理等。

      记者 郭鑫

相关报告
  • 《院士张伯礼:不同的位置、气候条件 新冠肺炎症候不同》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8-23
    • 8月21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大专家.COM承办的2020北京健康大会·医生云论坛在上海市松江区举行。钟南山、樊代明、张伯礼、陈君石、曾溢滔等二十余位院士,以及百余位行业权威人士与嘉宾领导,围绕后疫情时代的医学发展和健康管理策略展开讨论。 回忆起刚到武汉时的场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严格的隔离加上普遍服用中药,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控制了病情的发展。当时,邀请团队编撰新冠肺炎中医药学调查表,买了一百台手机,发给医生做调查。最终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符合中医中的“湿毒疫”。 现场,张伯礼也针对疫情常态化防控分享了观点,他认为,像武汉这种大规模的疫情大概不会暴发了,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多点散发和局部聚集性暴发可能存在。其中,早辩证、早诊断、早转阴非常重要,这是一种常态化的模式。 “不同地理位置,新冠肺炎症候也不同” 张伯礼表示,中医有3千多年发展历史,其间,应对过大大小小的疫病有500多场。从先秦两汉到宋元明清,历史为中医在文献和药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面对新的疫情,当代医学关注于如何破解病毒的结构等问题,而中医更加关注症候,需要见到病人。“一个个去看太慢了,我就邀请团队编撰新冠肺炎中医药学调查表,在武汉时买了一百台手机,发给医生做调查。”张伯礼称,调查范围覆盖四个省、20家医院、一千多名确诊患者。最终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符合中医中的“湿毒疫”——湿热、毒、虚。 张伯礼进一步介绍,湿毒疫的核心是湿和毒。“湿邪”特点为起病隐匿,症状温和;“毒邪”则表示病毒传变迅速,病情险恶。疫病中往往夹杂风、寒、热、湿等其它“邪气”,并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差异,症候也会不同。在人体表现上,此次新冠肺炎则表现为广东加热、上海加温、青海加燥、武汉加寒等特点。 “新冠病毒感染后第一周活跃度最强” 中药能不能治疗新冠肺炎?经过在湖北省定点医院观察调查后,全国第一篇新冠肺炎中医临床研究论文于2月18日发表。张伯礼得出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有效的,“它不仅可以缩短症状的持续时间、改善肺部炎症、促进肺部药物吸收,还能减小‘轻转重’概率。” “调查表出来以后,大家都很兴奋,我们对疫病有了基本的把握。”张伯礼称,调查表包含对病程、病理、症状的分析,像一张网络地图似的,非常清晰。 调查发现,病毒感染后第一周活跃度最强,如果第二周症状平稳,80%的患者即可进入恢复期。患者在感染第5、6、7天时是关键节点,控制不好导致病情恶化,轻症可能会转为危重症。 张伯礼表示,中医在各阶段治疗都有重要作用。“轻型和普通型症状用中药完全可治疗,但也主张中西医结合,做好CT、呼吸机、西药的支持准备。”同时,中医除了改善症状,还能有效控制轻症转为重症。经世界卫生组织认证,调查表中“轻转重”的评价指标在全球范围内被接受了。 此外,张伯礼表示,重症期也强调“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理念,中西医结合疗法也是患者在康复期的重要康复指南。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改善肺炎症状的同时,患者的生化指标、免疫功能在同步提升,心肺功能也在逐步改善。”张伯礼介绍道。 “中医有时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回忆起刚到武汉时的场景,张伯礼提到,那时主要的问题在于包括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在内的“四类人员”挤在一起。 “交叉感染很可怕,我们提出严格的隔离,必须要分开。” 张伯礼说,“但是分开了,当时没有治疗手段。所以我说,吃中药。吃中药以后可以延缓病情进展,也能给病人心理抚慰。在前线,看到了,可以知道病人的恐慌有多严重。” 张伯礼指出,严格的隔离加上普遍服用中药,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控制了病情的发展。2月初,“四类人员”中确诊患者有80%;2月中旬,“四类人员”中确诊患者降为30%;到了2月底,基本降到了10%以下。 张伯礼表示,建方舱医院之后,中医要帮方舱,中药要进方舱。在方舱医院,抚慰是第一要义,治疗是第二要义,给患者最大的关爱。同时,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包括汤药、按摩、针灸等。 “当时太冷了,里面没有空调,每个人都躺在床上。我说,必须让你们起来,组织练太极拳、八段锦。后来发现,这一练,身份就转换了,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参与治疗。病人的精气神也有了。他们自己反映,练完以后疏通了,想吃东西了,病人间交流也多了,形成了非常好的氛围。” 张伯礼透露。 张伯礼提到,江夏方舱医院接收的患者没有一个转成重症患者,方舱整体转重率为2-5%。这样一来,给定点医院减轻了压力。 他认为,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疗经验是西医为主,中医为辅,但这个“为辅”有时候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张伯礼举例道,有病人上了呼吸机,但是血氧饱和度上不去。这时候给生脉饮或者独参汤,往往一两天以后,血氧饱和度就平稳了,再慢慢地就能达标。此外,病人肺里炎症比较重,用抗生素加一点痰热清、热毒宁。“中药和西药有协同作用,控制炎症的效果比较明显。虽是辅助,但也力挽狂澜。”他说。 对于新冠肺炎恢复期的康复,说,恢复期的症状还是比较重的,由此建立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第一版)》,包括呼吸训练、中药和西药的治疗、物理疗法、精神抚慰等综合方法。 “特别是心理创伤,病好了,压力很大,焦虑、抑郁状态都有。”张伯礼说,“早期干预和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吃中药的人往往复阳的少” 张伯礼介绍道,“我们对已经上市的中成药进行筛选,发现一批中成药都有效。只要是治疗感冒、咳嗽、肺炎的中成药,对于新冠肺炎,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作用。大疫出良药,针对莲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血必净注射液集中评价,经过法律程序,最后放到说明书里面,提出为有效的药物。同时有严格的三个方子,这三个方子在前线做过评价,疗效确切。” “吃中药的人往往复阳的少,因为中药里加了很多化痰、清痰、排痰的药。” 张伯礼以中成药宣肺败毒颗粒举例道,在武汉做的CT对照显示,它的抗炎症作用非常突出,“该药物的主要有效成分和病毒侵入人体的关键蛋白都能对接上,并瞄准打掉,说明这个药应该是有效的。” 同时,张伯礼提到,该药物可以调控286个关键靶标和21条通路,缓解细胞因子风暴,多靶点保护肺脏等,“是一个比较好的抗病毒药物。” 现场,张伯礼也针对疫情常态化防控分享了观点,他认为,北京疫情给我们的启迪是,像武汉这种大规模的疫情大概不会暴发了,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多点散发和局部聚集性暴发可能存在。其中,早辩证、早诊断、早转阴非常重要,这是一种常态化的模式。 中医疗治疗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6月7日,国务院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总结了中医医疗队整建制接管定点医院若干病区,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分类救治所取得的效果。” 张伯礼表示,“国际救援方面,中国专家也做了很多工作,我自己就参加了几十场国际联网活动介绍中医药抗疫经验。 ”
  • 《香港理工大学及澳门科技大学研发抗新冠肺炎RBD重组疫苗》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20-08-05
    • 周一,研究人员在香港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大湾区的高校已经开发出一种重组受体结合域(RBD)蛋白候选疫苗,该疫苗在对抗2019冠状病毒病方面显示出前景。一剂疫苗可以在7天后诱导中和活性,但是更多的动物实验正在进行以测试它的持久性。 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澳门科技大学(MUST)及其他中国机构研发的重组RBD蛋白疫苗,若能在动物体内诱导有效的功能性抗体反应,并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可提供对SARS-CoV-2的强大免疫保护。 7月29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记录这项工作的文章。 MUST的医学教授张康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系统地研究了整个S钉蛋白,我们发现RBD结构域在诱导抗体或免疫反应方面有最有效的作用,同时它还减少了其他不需要的副作用。” “我们检查了整个蛋白质,发现RBD只有大约200多个氨基酸,是制造疫苗的最佳候选,”他补充说。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小组发现含有spike蛋白RBD的重组疫苗在单剂量注射后的7到14天内,能够在免疫小鼠、兔子和猴子身上诱导有效的功能性抗体应答。 免疫动物的血清阻断了RBD与细胞表面表达的ACE2受体的结合,并在体外中和了SARS-CoV-2假病毒和活病毒的感染。疫苗接种还能保护猴子免受病毒感染。在COVID-19患者的血清中也发现了rbd特异性抗体的升高。 “我们的发现强调了RBD结构域在SARS-CoV-2疫苗设计中的重要性,这为通过诱导针对RBD结构域的抗体开发保护性疫苗提供了理论基础,”Zhang补充道。 动物试验阳性结果 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兼职教授刘江强表示,现时从老鼠、兔子及猴子的数据看来“非常有利”。 “不仅仅是从功效的角度;我们能够证明,第一次注射后猴子的血浆已经显示出足够的保护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还证明它是非常安全的。”他补充说,到目前为止在动物实验中还没有观察到副作用。 在这项研究中,小鼠接种了不同剂量的免疫,剂量范围从0.1磅到20磅不等。他们在第0天接受一次免疫注射并在第7天收集血清,或者在第0天和第7天分别接受两次注射,或者在第0天和第14天收集血清,在第21天收集血清。在一些实验中,第三次注射是在第21天。 第一次接种疫苗后第7天获得的血清已经显示出对重组RBD的IgG和IgM反应升高。极低剂量的疫苗蛋白(0.1 mol / l)可诱导抗体反应。 此外,免疫小鼠血清获得一剂后7天5μg RBD疫苗Huh7细胞RBD-ACE2-positive显示,只有14.3%,这表明,血清从早期疫苗接种一剂5μg在老鼠身上可以有效地阻止RBD绑定ACE2细胞上的受体。 在兔子和猴子身上也观察到阳性结果。研究人员说,低剂量的每只兔子每针注射1千卡,三次注射就可以诱导出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与此同时,猴子免疫后第7天和第14天血清中对重组RBD的IgG应答明显升高,对假病毒的中和抗体水平也明显升高。 更多关于持久影响的研究 虽然候选疫苗成功诱导抗体反应,但免疫持续时间仍是一个问题。Lau和他的团队正在考虑如何将疫苗的耐久性延长到一年甚至两年。他说,他们在一项研究中使用了一种新的佐剂,目的是提高抗体滴度,使疫苗持续时间更长。 “我们现在正试图对此进行评估,”刘告诉《生物世界》。“我们有一个策略来增加抗体的效价或产生抗体的数量,这些实验实际上正在猴子身上进行。如果我们能进一步提高抗体的效价,我们将拥有真正顶级的产品,”他补充道。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人员说,添加明矾佐剂可以显著增强诱导,到第7天特异性抗体水平会更高,到第21天甚至更高。 这些令人鼓舞的结果促使研究人员尽快将这种疫苗进行人体试验。 "监管方面还有一点不确定性," Lau表示。“但我可以和你们分享的是,根据我们目前的时间表,它将在几个月甚至几周内进入临床研究。” 刘德华进一步透露,该团队正在与一家台湾制造商谈判,准备大规模生产。 他说:“选择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来表达这项研究的各种蛋白质,因为这是一个商业上可行的系统,如果成功,可以用于生产候选疫苗,在商业规模上。”“用于制造重组RBD疫苗的生物技术方法在帮助大规模疫苗生产方面是成熟和可行的。” 除了这种候选疫苗,香港、澳门和中国大陆的学者一直在合作开发各种对抗COVID-19的产品。它们包括对感染和其他呼吸道病毒的快速诊断测试,以及基于CT胸部成像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然而,“疫苗才是真正的解决方案,”理大副校长兼教务长Alexander Wai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