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预防登革热疫苗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1-12-20
  • 黄病毒是一种可通过蚊子等昆虫迅速传播的世界流行性病毒,而登革病毒(DENV,包括1-4四种血清亚型)及寨卡病毒(ZIKV)为主要病原,目前尚无有效疫苗,病人感染后可能触发名为“登革出血热”等可致死性症状,同时病毒还能引起包括中枢抑制、嗜睡、意识模糊、癫痫发作、脑膜炎、脊髓炎、脑炎或脑病等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而寨卡病毒则会造成出生儿的小头症或者其他脑部畸形症状。现行治疗手段多以对症治疗为主,需研发相关特效药,其中抗体为相关研究的热点,特别是针对病毒的交叉中和抗体。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脑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生命健康学院研究员张小康团队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英国牛津大学以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合作,在疫苗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此前,利用多种前沿生物物理技术,张小康在解析登革全病毒高分辨结构后(2013 NSMB),继而钻研抗病毒疫苗设计,解析了包括登革寨卡在内的多种病毒粒子抗体结合的高分辨结构(2015 NI)。

    该研究中,通过拥有广泛中和潜力的C10单价抗体对病毒进行结合能力和中和能力实验,研究人员发现其仅对ZIKV和DENV1仍具有中和活性,而对其它类型则失去了抗原中和能力。为解释该现象,研究首先通过体细胞超突变恢复突变,以及抗体与表位互补位的丙氨酸扫描突变验证了病毒互补位对于突变的耐受稳定性;随后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分别解析了多种抗原抗体复合物结构,对每个最小非对称单元中的E蛋白单体结合单价C10抗体复合结构RMSD值进行比较,发现ij loop上发夹结构(ij loop hairpin)的多种构象(图1)。 为进一步解释这种具体影响,研究解析了DENV-2病毒颗粒结合C10 scFV的复合体3.3埃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图2)。发现仅在病毒二十面体5次轴和3次轴附近的表位存在结合,而缺失在2次轴表位的结合。研究发现,该现象由附近结构中N67位点糖基化导致,为躲避图中粉色五角星标示的糖基化位点,DENV2-4中相应方向均背离N67糖基化位点偏离。相比之下,由于ZIKV没有该位点,所以并未受此影响(图3)。进一步分析表明,抗体HCDR3环在其它几种病毒中的摆动导致部分表位无法结合。

    研究总结了以往抗体抗原结合的各种情况,提出表位疫苗设计不应仅关注表位互补,还应增加对于表位拓扑分布信息的关注这一创新性观点,为将来表位疫苗设计优化奠定了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表示这一研究显示抗原表位的几何分布赋予抗体特殊的广泛中和能力,该结果不仅说明了互补位/表位互补性的重要性,还强调了疫苗设计应以以表位的拓扑分布为重点,揭示了抗病毒疫苗设计的崭新策略;华盛顿大学药物化学系副教授Kelly K. Lee评论该研究为广泛中和抗体如何克服抗原及构象变化提供了新见解。

    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epitope arrangement on flavivirus particles contributes to Mab C10’s extraordinary neutralization breadth across Zika and dengue viruses为题,发表在Cell上。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93998.html
相关报告
  • 《一项新的四价登革热疫苗研究》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及重点传染病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24-05-03
    • 登革热是一种急性蚊媒疾病,由四种不同的登革热病毒(血清型 1-4)引起。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面临登革热风险。在正在探索的预防登革热的不同方法中,有效的疫苗仍然是一个优先事项。 登革热疫苗的开发很复杂。除了需要预防四种不同病毒的感染外,登革热疫苗的开发还必须应对登革热病毒感染的抗体依赖性增强。当既往感染或疫苗接种产生的抗体与登革热病毒结合时,就会发生抗体依赖性增强。然而,这些抗体不是中和感染,而是促进登革热病毒通过 Fcγ 受体进入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细胞,1导致严重登革热感染的风险增加。2 在《柳叶刀传染病》杂志上,Kirsten Lyke及其同事的研究中3报告在先前接受过异源初免-加强登革热疫苗接种的志愿者中,实验性登革热病毒-1 攻击感染中抗体依赖性增强的可能性;使用四价登革热纯化灭活疫苗进行启动,然后使用四价登革热减毒活疫苗进行加强。为了确定疫苗效力,在完成初免-加强疫苗方案后的中位时间为 2 年,对 6 名疫苗接种者和 4 名未接种疫苗的志愿者进行了部分减毒登革热病毒 1 株的挑战。作者发现,在六名疫苗接种者中,有四名(67%)的疫苗患者没有受到保护,而是有迹象表明抗体依赖性增强。具体而言,与未接种疫苗的志愿者相比,接种疫苗者登革热病毒-1型病毒血症的发病时间平均提前3天,血液学和生化异常的发生率更高,例如血小板减少症和肝转氨酶升高。3研究结果表明,初免-加强疫苗接种方案不仅未能预防登革热病毒-1,而且该方案反而增加了抗体依赖性增强的风险。 尽管这项研究的样本量很小,应注意避免过度解释,但我们认为,除了提高抗体依赖性增强的可能性外,研究结果还提出了登革热疫苗的其他三个教训。 首先,应逐步淘汰使用传统的中和抗体检测来指导疫苗开发。这种纯化的灭活疫苗初免接种后进行减毒活疫苗加强的方案比其他测试方案更胜一筹,因为接种疫苗后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更高;测试的不同方案之间的细胞免疫具有可比性。4然而,这项研究的结果与另一项登革热病毒-1挑战研究形成鲜明对比,在另一项研究中,所有只接种一剂四价登革热减毒活疫苗的参与者都受到保护,免受有症状的登革热病毒-1感染。4即使在攻击前 42 个月就接种疫苗的参与者中也观察到了这种保护。5 与仅接种四价登革热减毒活疫苗相比,初免加强疫苗方案的保护作用较低的原因尚不清楚。正如作者所讨论的,纯化的灭活疫苗启动可能产生劣质抗体,这些抗体被减毒活疫苗加强剂扩增。相反,测量登革热病毒类型特异性中和抗体可能更有助于免疫,因为对一次感染的免疫反应与防止同源登革热病毒再次感染有关。6然而,即使是类型特异性抗体也需要最低滴度来防止突破性症状性再感染。7、8 其次,这项研究是在非登革热流行环境中进行的,在没有再次暴露于登革热病毒的情况下,接种疫苗后中和抗体滴度会减弱。在生活在登革热流行环境中的人群中,自然反复暴露于登革热病毒可维持抗体滴度。9在这种情况下,登革热病毒-1攻击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对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地区的人和来自非流行国家的旅行者采取一刀切的疫苗接种指南可能是不明智的。尽管在登革热流行国家普遍进行的对3期登革热疫苗试验参与者的长期随访已显示出持久的疫苗效力,但旅行者可能仍需要加强疫苗接种。 最后,体液免疫的随时间依赖性减弱应迫使迫切需要确定对其他适应性免疫分支的保护相关性。10在这项研究中,唯一没有检测到登革热病毒-1病毒血症的疫苗接种者在攻击后具有第二高的登革热病毒特异性T细胞反应,其反应针对整个病毒蛋白质组。与其他突破性感染者不同,攻击前 T 细胞计数最高的疫苗接种者的全血细胞计数和肝脏转氨酶浓度在正常范围内。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名疫苗接种者在疫苗接种中具有最高的T细胞计数,分别具有第三和第二低的攻击前登革热病毒-1中和抗体滴度。也许除了探究疫苗功效外,人体挑战研究还可用于确定中和抗体之外的保护相关性。 随着中和抗体滴度的减弱,对登革热,尤其是严重登革热的保护将需要依靠疫苗诱导的记忆T细胞甚至B细胞。与保护相关的记忆T细胞和B细胞计数的知识可能是安全、自信地使用不完美的登革热疫苗的缺失环节。 文献信息:Eng Eong Ooi, Shirin Kalimuddin.Lessons for dengue vaccines from a human challenge study,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2024,https://doi.org/10.1016/S1473-3099(24)00153-1.
  • 《登革热疫苗!武田四价疫苗TAK-003在欧盟进入审查:2021年将陆续在全球多个国家地区申请上市!》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3-29
    • 武田制药(Takeda)近日宣布,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已受理其登革热疫苗TAK-003的申报文件,该疫苗正被开发用于4-60岁人群,预防由任何登革热病毒血清型导致的登革热(dengue)。该公司打算在2021年期间向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墨西哥、新加坡、斯里兰卡和泰国提交监管文件。武田还打算在美国提交监管文件,随后在亚洲和拉丁美洲提交其他国家的监管文件。 武田将参与EMA开展的有史以来第一次欧盟医学产品平行评估,欧盟以外的国家将通过EU-M4all(以前的Article 58)程序进行评估。除了EMA人用医药产品委员会(CHMP)发布的科学意见外,参与EU-M4all程序的国家的监管机构将进行自己的评估,以确定是否授予TAK-003的国家营销授权。武田还正在寻求未参与欧盟M4all程序的登革热流行国家批准TAK-003。 TAK-003是一种减毒的四价登革热疫苗,基于减毒的登革热血清型2病毒(DENV-2)开发,该病毒提供了针对全部4种疫苗病毒的遗传学骨架。来自儿童和青少年II期临床研究的数据显示,TAK-003在横跨各年龄组以及血清学阳性个体和血清学阴性个体中均诱导了针对4种血清型登革热病毒的中和性抗体,同时疫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关键3期TIDES试验在随访12个月时达到针对病毒学证实的登革热(VCD)的总体疫苗效力(vaccine efficacy,VE)主要终点,在随访18个月时达到了全部次要终点,包括针对住院登革热的VE、在基线血清阳性和基线血清阴性个体中的VE。TAK-003的VE因血清型而异。研究结果表明,TAK-003的耐受性良好,迄今为止没有观察到重要的安全风险。 武田登革热全球项目负责人、副总裁Derek Wallace表示:“为我们的登革热疫苗TAK-003提交监管文件,对于生活在或前往受登革热威胁的社区的人来说,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进展。登革热疫情每年在全球造成50万人住院,会对卫生保健系统带来广泛影响。由于预防登革热的选择有限,迫切需要广泛使用登革热疫苗。武田致力于与监管机构和倡议组织合作,以支持我们提交的评估,并实现TAK-003的获取。” TAK-003的监管文件包括正在进行的关键3期登革热四价免疫效力研究(TIDS)试验36个月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武田打算在今年的一次科学会议上和一份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公布36个月数据的细节。 目前,全球仅有一种登革热疫苗产品上市,即由法国制药巨头赛诺菲(Sanofi)耗时长达20年研发的疫苗产品Dengvaxia,该疫苗于2015年12月获墨西哥批准,作为全球获批的首个登革热疫苗产品。之后,该疫苗陆续获得拉丁美洲、亚洲多个登革热流行国家批准,并且在2018年12月获得欧盟批准。在美国,Dengvaxia于2019年5月获得FDA批准,成为美国市场针对登革热的首个医学预防工具。 登革热(Dengue)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登革热是东南亚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登革热俗称“断骨热(breakbone fever)”,是传播最快的蚊媒病毒性疾病,是世界卫生组织(WHO)2019年全球健康十大威胁之一。登革热主要由埃及伊蚊传播,其次是白纹伊蚊。它是由4种登革热病毒血清型中的任何一种引起的,每一种都能引起登革热或严重登革热。不同地理、国家、地区、季节以及随着时间推移,个别血清型的流行率也不同。一种血清型感染后的康复,只对该血清型产生终生免疫,以后接触任何其他血清型都会增加患严重疾病的风险。 登革热易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暴发,最近在美国大陆和欧洲的部分地区也引起了暴发。世界上大约一半的人口现在生活在登革热的威胁之下。据估计,在全球范围内,登革热每年将造成3.9亿人感染、约2万人死亡。登革热病毒可感染所有年龄的人,是拉丁美洲和亚洲一些国家儿童患严重疾病的首要原因。 目前,登革出血热尚未有任何针对性治疗药物。登革热由4种不同血清型的登革热病毒引发,各病毒株之间不会产生免疫作用,所以可以被不同的血清型登革病毒重复感染。